黄疸的成因及分类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和血红素蛋白中血红素分子的降解代谢产物。正常人体每天约产胆线素280克,其代谢的中心环节主要是在肝脏内。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使皮肤、巩膜、粘膜等被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在1.0毫克/100毫升以下,当超过2毫克/100毫升时,临床上出现黄疸。若血胆红素的浓度已超过正常范围,而临床上未表现出黄疸,称为隐性黄疸。

黄疸是肝功能不全的一种重要的病理变化,但并非所有的黄疸都是肝功能障碍引起的,例如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黄疸是一系列一种常见体征,并非疾病名称。

凡能收起胆红素代谢障碍的各种因素均可形成黄疸。根据其成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 因胆红素排泄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或乱细胆管压力增加而破裂,胆汁中胆红素返流入血而引起的黄疸,称梗阻性黄疸或肝后黄疸。

2、因红细胞大量破坏,网状内皮系统产生的胆红素过多,超过肝细胞的处理能力,因而引起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异常增高,称为溶血性黄疸或肝前性黄疸。

3、 因肝细胞功能障碍,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能力下降所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称为肝细胞性或肝原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以及成因

新生儿黄疸是一个新生宝宝比较常见的健康问题,也是新生儿疾病预防的重点。由于新生儿黄疸的出现可能是非常大的,所以关于这方面的育儿知识就成为了父母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之一了。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学习的就是新生儿黄疸的种类,新生儿黄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理性黄疸,另一类则是病理性黄疸,第二种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当然,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种类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明白新生儿为何会发生黄疸。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出生2~4天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μ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μ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4~6天达高峰,足月儿一般在1~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持续3~4周消退。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

(1)胆红素产生相对过多;

(2)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运送的能力不足;

(3)肝细胞摄取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

(4)肝脏系统发育不成熟;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及分类

(妈妈网配图)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过去认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大约只有1%~2%可出现母乳性黄疸,但近年来由于此病逐渐被重视,其实际发病率较高。目前母乳性黄疸在病因学上可占新生儿黄疸的82.7%o

1,原因

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当新生儿开奶迟,摄入量不足,肠蠕动减少时,β-葡萄糖酸酸苷酶在肠道中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后者易被小肠重吸收进入血循环,加重黄疸。

2,特点

早发型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易被忽视,因黄疸出现时间及高峰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似,即在出生后2~3天出现,并于第4~6天最明显,然后在两周内消退,但胆红素的最高值超过生理性黄疸。

3,分类

晚发型黄疸:通常所称母乳性黄疸一般均指此型。出现时间较晚,常紧接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与生理性黄疸重叠且持续不退;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加重,即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2~3周达到高峰,4~12周后下降。

母乳性黄疸婴儿停止母乳喂养2~3天后,黄疸即明显下降,借此可确定诊断,3天无明显降低者可排除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轻者无需特殊处理,黄疸明显,当胆红素高达256.5mmol/L(15mg/dl)以上时,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改用其他乳制品,必要时可以与光疗配合。暂停期间,可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分泌,待黄疸减轻或消退后,再继续母乳喂养。

出生一个月内的新生儿,由于对外界环境尚不适应,免疫功能低下,所以很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只要爸妈做好家庭内预防工作:勤观察、多护理、早治疗,这些疾病就可以有效避免。

本文Hash:ba14e308e29ccbe3dea29dfbf044f276731b6e51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