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据说通过基因可预测

英国戴安娜王妃在诞下威廉王子后就曾患上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所幸获得了及时的治疗。关于产后抑郁,不少网友也纷纷现身说法,晒出自己产后抑郁的难受劲儿和“惨痛经历”。产后抑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产后精神病,情节有轻有重,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良影响。众所周知,产后抑郁与产妇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环境不无关系。殊不知,产后抑郁可能是个人身体基因悄悄闯下的祸。

产后抑郁,触目惊心的现状

一、产后抑郁,触目惊心的现状

某医院曾经对五百余例产后半年左右的产妇进行过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分娩后半年内出现产后抑郁症状的产妇达18%。其中,有3%左右情况严重的产妇出现了自杀的倾向。

研究显示,每7名产妇中就有1人会出现产后抑郁,通常在生产后两周左右发病,症状包括焦虑、易怒、哭泣、饮食和睡眠失调等。受此影响的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往往会下降,更少与孩子互动交流,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而产后抑郁更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产妇自杀、自残,甚至伤害孩子。美国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国的亲伦惨案:36岁的妇女安德烈亚·耶茨在生下最小的一个孩子6个月后,因为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将5个亲生的孩子溺死在自己家中的浴缸里。然而,根据据其家人和周围的朋友反映,她本是个很有爱心、非常优秀的人,而且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专家提醒,产后抑郁是一种高发而且对家庭和谐危害较大的疾病,应引起足够重视。关于产后抑郁的致病原因医学界尚未有最终定论。但说法纷纭,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的观点也层出不穷。

宝宝出生了,妈妈抑郁了

二、宝宝出生了,妈妈抑郁了,是谁惹的祸?

1、传统观点认为--生理、心理齐作怪

生理上

激素下降:孕妇在妊娠期,由于胎盘分泌大量激素,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甲状腺素等激素大量增加,使其内分泌亢进,大脑的活跃性、灵敏性和警觉性都增加,保障了正常妊娠。而产后,体内由于胎盘娩出,这些激素突然减少。有研究显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发生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产痛诱发:许多孕妈对分娩存在着高度紧张的心理,同时分娩带来的疼痛、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出现滞产、难产时产妇更加紧张、恐惧,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使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增多,也易诱发产后抑郁症。

心理上

压力过大:产妇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如果夫妻关系不和睦出现婚姻危机,照顾婴儿睡眠不足,较难适应母亲角色,经济负担大,担忧体形容颜改变,工作中压力以及因为孩子引发出各类矛盾,等等,都容易给产妇造成心理压力,变得焦虑或认为自己无法承担母亲责任,此时则容易患上产后抑郁症。

此外,性格内向、保守固执的产妇好发此病。据说,性格内向的女性患抑郁症的概率大约为50%。对产妇来说,拥有一个乐观开朗的性格是十分必要的。

2、最新观点--产后抑郁,由基因控制

这是英国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研究人员先对老鼠做了一系列的试验,目的是追踪检验可能产生抑郁风险的基因。然后,他们又检测了35位孕妇的基因序列,最后确认有两种基因与产后抑郁症尤为相关。

最新研究表明:未来产后抑郁可预测

三、最新研究表明:未来产后抑郁可预测

HP1BP3和TTC9B可不是什么热门的电子产品的型号,它们是两种基因的名称。英国研究人员在该项试验发现,携带了这两种基因变 的女性分娩之后患上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更大,而且预测的准确率在80%以上。

预测的原理

这两个基因可能会让女性的海马区甲基化出现变化,海马区是大脑中与情绪紊乱相关的区域,它的变化可能导致产后抑郁。不过,海马区甲其化的变化不是自动发生的,它是受到了雌激素的刺激,这种雌激素,再加上孕酮,在产前剧增,产后又骤降。而在传统研究中,产后抑郁已确信与一些激素的下降休戚相关。

这两种基因的功能正是与内分泌系统有关,可控制身体分泌一些影响情绪等功能的激素。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看,HP1BP3和TTC9B这两种基因的特有变体似乎都是准妈妈有可能出现产后抑郁症的一个比较可信的预兆。

产后抑郁,未来可能验血即知

不过,这项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一是参与检测的女性人数太少,二是参与者大部分有抑郁史,尚不具普遍代表性。但该研究为探究产后抑郁迈出了一大步,而且在继续深入探究中。

如果产后抑郁真的与基因有关,或许有一天,解决产后抑郁的难题会迎刃而解,想知道会不会成为那“不幸”的七分之一,只要验验血就能知道答案了。到时候,也许就能早早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呢。

产后抑郁 据说通过基因可预测

  英国戴安娜王妃在诞下威廉王子后就曾患上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所幸获得了及时的治疗。关于产后抑郁,不少网友也纷纷现身说法,晒出自己产后抑郁的难受劲儿和“惨痛经历”。产后抑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产后精神病,情节有轻有重,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良影响。众所周知,产后抑郁与产妇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环境不无关系。殊不知,产后抑郁可能是个人身体基因悄悄闯下的祸。

  一、产后抑郁,触目惊心的现状

  某医院曾经对五百余例产后半年左右的产妇进行过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分娩后半年内出现产后抑郁症状的产妇达18%。其中,有3% 左右情况严重的产妇出现了自杀的倾向。

  研究显示,每7名产妇中就有1人会出现产后抑郁,通常在生产后两周左右发病,症状包括焦虑、易怒、哭泣、饮食和睡眠失调等。受此影响的母亲对孩子的关怀往往会下降,更少与孩子互动交流,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而产后抑郁更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产妇自杀、自残,甚至伤害孩子。美国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国的亲伦惨案:36岁的妇女安德烈亚·耶茨在生下最小的一个孩子6个月后,因为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将5个亲生的孩子溺死在自己家中的浴缸里。然而,根据据其家人和周围的朋友反映,她本是个很有爱心、非常优秀的人,而且非常爱自己的孩子。

  专家提醒,产后抑郁是一种高发而且对家庭和谐危害较大的疾病,应引起足够重视。关于产后抑郁的致病原因医学界尚未有最终定论。但说法纷纭,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的观点也层出不穷。

  二、宝宝出生了,妈妈抑郁了,是谁惹的祸?

  1.传统观点认为——生理、心理齐作怪

  生理上

  激素下降:孕妇在妊娠期,由于胎盘分泌大量激素,体内的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甲状腺素等激素大量增加,使其内分泌亢进,大脑的活跃性、灵敏性和警觉性都增加,保障了正常妊娠。

  产痛诱发:许多孕妈对分娩存在着高度紧张的心理,同时分娩带来的疼痛、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出现滞产、难产时产妇更加紧张、恐惧,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使体内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增多,也易诱发产后抑郁症。

  久久健康网母婴频道的小编温馨提示:而产后,体内由于胎盘娩出,这些激素突然减少。有研究显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发生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编辑:荀满满)

什么是产后抑郁?产后抑郁怎么自测?产后抑郁该如何预防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产后抑郁症呢?产后新妈妈无法更快的进入新角色或者其他原因就会容易造成产后抑郁。不过,小编要提醒新妈妈们,不能擅自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产后抑郁症哦,要有科学的依据来判断。

产后抑郁的自测方法

产后抑郁的表现与一般的抑郁症有些不同,新妈咪不妨自我测试一下,近两周内,你是否有以下表现和感受:

白天情绪低落,夜晚情绪高涨,呈现昼夜颠倒的现象。

几乎对所有事物失去兴趣,感觉到生活无趣无味,活着等于受罪。

食欲大增或大减,妈咪体重增减变化较大。

睡眠不佳或严重失眠,因此白天昏昏欲睡。

精神焦虑不安或呆滞,常为一点小事而恼怒,或者几天不言不语、不吃不喝。

身体异常疲劳或虚弱状态。

思想不能集中,语言表达紊乱,缺乏逻辑性和综合判断能力。

有明显的自卑感,常常不由自主地过度自责,对任何事都缺乏自信。

有反复自杀的意念或企图。

第一种情况:如果这9道题的答案,你有5条答“是”的话,且这种状态持续了2周的时间,那么就要怀疑自己是产后抑郁了。

第二种情况:如果这9道题的答案只有1条答“是”,但每天都出现,那么也应该警惕自己遭遇了产后抑郁。

如果不满足以上两种情况,但又感到有些情绪低落的话,就很可能是产后忧郁。

那么,就再来看看导致产后抑郁的原因都有哪些吧。

产后抑郁的几个种类介绍

第三日抑郁:患者往往是初产妇,发病于分娩的三天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数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内因性抑郁:发病于分娩后2周内,表现为激动、情绪低落、焦虑、无助感、无望感、最恶感、担心养不活所生的孩子、严重时会担心孩子在世界上受苦而出现杀害婴儿的行为,然后自杀。

神经性抑郁:多数产妇以往有神经病的病史,在分娩后原有的不良情绪体验加重、身体不适、情绪不稳、易发脾气、睡眠不安等。

那么,预防产后抑郁应该怎么做呢?

产后抑郁该如何预防呢?

产后别让过多人打扰。产后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时间,过度困乏直接影响新妈妈的情绪。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打扰,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

尽快认同母亲角色。新妈妈要运用母亲角色,关心、爱护、触摸小宝贝,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积极采取母乳喂养,这些有助于新妈妈消除自认为无能的心态。

最好回娘家坐月子。在娘家坐月子,熟悉的环境、至爱的亲人,可以帮助新妈妈化解照料小宝贝的无措感,减轻她们的身体痛苦和内心烦恼等。

新爸爸多体谅新妈妈的情绪变化。新爸爸要尽量避免出门,积极主动给小宝贝洗澡、换尿布,并承担其他家务。小宝贝夜里经常会哭闹,丈夫应该与母子同住一起,帮助照料,避免新妈妈产生委屈情绪。当妻子出现情绪沮丧时,丈夫多给予同情、支持、爱护和谅解,避免争吵。

本文Hash:1db88f31e85bc2699646e33a8d140eb3d92ccd87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