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啼哭 9“心音”

  婴儿的啼哭除了代表着眼泪、声音、情绪等等,难道还有其他的含意吗?如果有一种宝贝哭声转换器,你会需要吗?

  其实,每一位妈妈都是自己宝贝的特殊翻译,能够从他们的哭声里,辨出不同的含意。

  如果我们把新生儿的每一次哭声都精确记录和计算的话,他们每天大约要哭3个小时。

  吃惊吗?你是否想过你的宝贝会哭这么久?他们当然不是一次把哭的时间用完的,他们每一次的哭声也不是在诉说着同一件事,如果你听不懂也没关系,毕竟这种语言太难了,你需要花些时间来学习。

  1."我饿了,快开饭吧!"

  在出生后的头3周里,大部分健康新生儿的哭是因为饥饿,而且大部分新妈妈听到宝贝哭声的第一反应也是赶紧喂奶。只要含上乳头或奶嘴,小家伙马上就安静下来,露出急不可待的样子。

  饿哭的典型"声音效果"是,低音调,有节奏,而且重复着一定的模式,然后有个停顿,再短哭一声,再停顿,就像在说"饿--饿--"一样,直到被妈妈抱起来喂奶,哭声才停止。

  如果此时婴儿同时张开嘴向四周寻觅,一旦有人抱他,马上把嘴扎到怀里,直奔主题,这也可以帮助判断宝贝是否因饥饿而哭。

  2."我太累了,快让我睡吧!"

  累了就睡是婴儿大多数时间的本能反应,而且也不需要太多的安抚,他们很快就能睡着。劳累(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劳累)的宝贝会打哈欠,揉眼睛,如果你没有发现他的这些暗示,还是一相情愿地哄他,逗他、抱他,那可就不妙了,宝贝大发脾气在所难免,谁让你不识实务呢。

  因为疲劳而发出的哭声很难让人想到他只是想睡觉,因为这种哭声一般很强烈,而且像花腔一样还带着颤抖和跳跃,此时最明智的做法是赶紧让周围安静下来,把他放到小床上,拍拍他,让他尽快入睡。

  宝贝越疲劳,他就越不容易安静下来,抗议的哭声也就越强烈。所以,照顾宝宝时,要全神贯注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他想睡觉的信号,就别再逗他开心了,否则只能好心办错事。

  3."我就想让你抱着我!"

  难道宝贝大哭只是想让你抱着他?太有可能了,这是那些比较"磨人"的宝宝的惯用手段。正哭得热闹的宝宝刚被抱起来就停止了哭泣,像音响开关一样有效,那就说明他或许需要皮肤与皮肤的接近。毕竟在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宝贝一直在一个温暖狭小的空间里生活,也许他还在怀念妈妈子宫里的幸福生活呢,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那不是他熟悉的世界,适应还要慢慢来。

  有一些婴儿需要比其他宝宝更多地被抱着,也许你会觉得很累,但换个角度想,你还得到了比其他母亲更多的与宝贝亲近的机会呢。在宝宝3个月以内,你也不必担心这样做会宠坏他,他只不过是喜欢听到妈妈的声音,听到熟悉的心跳声,闻到妈妈的味道,这太正常了。

  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比较缠人的宝贝,也会在要求被抱的次数和频率上有所改变,也许上次他哭是想抱,而下次却是想让你放下他。很多婴儿哭是因为他想改变现状,你抱起他或放下他之后,看看他是否能安静下来,如果他不哭了,那就说明你做对了。

  4."真难受,快给我换尿布吧!"

  婴儿对脏尿布的忍耐程度是有个体差异性的,有的宝宝会在第一时间让你知道出状况了,他需要"场地清洁服务",也有的宝宝对这些小小的不适根本不放在心上,只要他的小屁股不红不肿不痒不痛,你稍微晚点换尿布没什么关系,要知道,很 情况下,真正更在意的是父母而不是宝宝,照顾不周会让父母有一种负疚感,这比宝宝的脏尿布还让人不舒服。无论如何,这种需求很容易发现和满足,只要打开看看,一切全都明了了。秋冬 孩子怎样可以不感冒 鸡蛋+米汤 比牛奶安全? 冷空气下的宝宝鼻涕问题 支招 如何对付不听话宝宝 给宝宝用药小心8种失误 启示录 让孩子有一口靓牙 宝宝肾结石该如何治疗? 秋天到,小儿易受腹泻扰 出游 孩子压抑 7面镜子观观看

  5."太冷(热)了,我很不舒服!"

  新生儿喜欢身体暖暖的感觉,这和他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感觉一样舒服。用正常体温的手去摸摸宝贝的耳朵、脖子和鼻子等露在外面的部位,可以帮助判断宝贝的衣被是否合适。如果他的脖子和耳朵后面有汗,那是太热了,如果这些地方很凉,他很可能不够温暖,需要添加衣被。

  婴儿通常需要比成人多穿一层衣服,如果你在换尿布或者给他脱衣服准备洗澡时,他突然大哭,也许是他不喜欢被晾在外面,你需要学习更熟练地换尿布和穿脱衣服,以减少他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同冷相比,婴儿对热的抱怨不像成人那么直接,所以要注意别给他穿过多衣服,出汗也会让他不舒服。

  6."这儿太乱了,我受不了了!"

  如果宝贝的哭声里带着烦躁不安的情绪,你该看看是不是周围环境里的刺激太强了,比如强烈的灯光、嘈杂的声音、突然的移动或者只是你在抱他时摇动的幅度太大了。如果是这样,先尽可能地让周围的环境平静下来,把灯光调暗,让屋子里的声音降低,减小手臂的摆动幅度等。先让他躺在床上发泄一会儿,然后看看能否把他哄着。

  那些比较敏感的宝宝会倾向于有规律的生活,尝试建立一个日常作息时间表,努力使每天的喂奶、洗澡、散步、睡觉时间固定下来,这可以让他们更安心。

  7."快来陪我玩会儿吧!"

  为什么有的婴儿可以很长时间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床上不哭不闹,而有的婴儿却几乎不能离开人?那些比较警觉的宝宝有更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即使只有6周大,婴儿也有感到无聊的时候,他用低声的啜泣来告诉你,他需要看见你,或者需要换个环境。

  轻轻哼唱熟悉的歌或是让床头吊挂玩具转起来,能有效地安慰他,甚至有时你只要把他抱到另一个地方躺着,他也能高兴起来,因为他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了。

  8."有什么东西伤到我了!"

  一般情况下,剧烈和大声的哭喊是因为宝贝的身体感到疼痛,而不是因为饥饿或疲劳。如果你听到宝贝突然尖声哭闹,就要马上检查是什么让他不舒服或受伤了。看看是否床栏卡住了他的腿或脚,是否有头发或线头缠住了他的脚趾使血液流通不畅了,或者有灰尘迷住了眼睛很难受等等。在确认没有问题后,适当地安慰安慰他,等他情绪稳定了再离开。

  9."我身体很不舒服!"

  如果宝贝因为身体生病而不舒服地哭泣,和他平时的哭声是不一样的。大多数父母在此时能够本能地知道有什么地方出差错了。生病后,婴儿的哭声通常是虚弱地呜咽,而且表现得无精打睬、食欲不振,同时还可能有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这就需要抓紧时间去看医生了。

  也有的孩子因为得了疝气而哭闹的时间比较长,并且不容易安慰,这就需要你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来度过这艰难的时间了。秋冬 孩子怎样可以不感冒 鸡蛋+米汤 比牛奶安全? 冷空气下的宝宝鼻涕问题 支招 如何对付不听话宝宝 给宝宝用药小心8种失误 启示录 让孩子有一口靓牙 宝宝 肾结石该如何治疗? 秋天到,小儿易受腹泻扰 出游 孩子压抑 7面镜子观观看

  面对啼哭的宝贝,还能做什么:

  1.把他包起来抱住,就像在妈妈子宫中一样,因此可以用一个小毯子把他包起来抱在怀里。也有少数婴儿不喜欢襁褓,而是更喜欢有节奏的运动或妈妈的奶头。

  2.给他听有节奏的声音,那也是他们为什么喜欢被抱着的原因。你可以为他放一只轻音乐,或者他熟悉的胎教音乐,也可以轻声哼唱摇篮曲。

  3.让他身体处在运动状态,也能让他安静下来。或者把他放在摇蓝里轻轻摇动,或者开车带着他出去转一圈,你可以找到适合你们的方式。

  4.揉揉他的肚子,是许多妈妈最经常做的安抚宝贝的方式。特别是对那些因患疝气而肚子胀痛的婴儿比较有效。

  5.照顾好你自己、心烦意乱的,但注意不要把你的情绪带到你的孩子面前,如果你很焦虑,有一种失败感,婴儿可能会察觉你的感受,从而哭得更厉害了。若想照顾好宝宝,先要照顾好你自己。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甚至偶尔给自己放一个假,让别人帮你照看半天宝宝,都有助于你振奋精神,保持快乐心态,从而也给你的宝宝一个微笑的理由。

  如果你确信宝宝的需求已经被满足了,他没有不适没有受伤,而且你努力了半天还是没能让他平静下来,就是你考虑自己心态的时候了:

  放下你的宝贝,让他自己哭一会儿;

  打电话给你信任的有经验的亲友,看看她有什么建议;

  让别人帮你照看孩子,你找个方式透口气;

  放一些你喜欢的音乐来减轻压力;

  做几下深呼吸;

  提醒自己宝贝一切都好,而且哭不会伤害他;

  反复对自己说"这很快就会过去";

秋冬 孩子怎样可以不感冒 鸡蛋+米汤 比牛奶安全? 冷空气下的宝宝鼻涕问题 支招 如何对付不听话宝宝 给宝宝用药小心8种失误 启示录 让孩子有一口靓牙 宝宝肾结石该如何治疗? 秋天到,小儿易受腹泻扰 出游 孩子压抑 7面镜子观观看

孩子啼哭心理

怎样对待孩子的啼哭

我对小女一个最深刻的记忆是她一岁多时,一想要妈妈抱就开始哭。只要她一哭,我们就设法抱起她来,把她哄好。大多数人对婴儿都是这样的态度。

对此,许多有经验的“过来人”都警告:孩子小小年纪很机灵,懂得如何操纵大人。如果她一哭你就抱,那么她动不动就会哭,就要抱,弄得你身心交瘁,过不上一天安生日子。要从小训练孩子独立性,有时候哭了就让她自己待着。

可是,我们夫妻却自觉地拒绝了这套经验,当然大部分是出自于心不忍的天性。其实正好相反,孩子没有被惯坏。一两岁的孩子当然要哭。我们“一哭就抱”的原则并非毫无道理。甚至我可以说,“一哭就抱”是常青藤教育的起点。

“一哭就抱”的原则,有父母的感情在,但更是从婴儿的角度建立的。试想:婴儿在掌握基本的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她哭你置之不理,让她自己闭嘴,“培养其独立性”,这其实是阻碍了她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则让她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就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我后来开玩笑说:孩子哭,大人抱,这就是婴儿级别的讨论班。你从小就鼓励孩子“发言”,她以后上大学时才喜欢在班上说话。

我上述的“常青藤原则”,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父母直接的经验。老实说,我们夫妻之间对此一开始也有许多不同。妻子是属于绝对的“一哭就抱”派,我则认为晚上哭至少不应该抱。两人为此还争执过不少。因为啼哭是婴儿唯一的语言,可以表示她饿了,也可以表示温度不合适,或者是不舒服,要换尿布,也可能是感情需要,当然还有些情况就是习惯性地哭泣,很难解读。即使父母本身,判断也不一致。但事后冷静地看,大多数情况还是当妈妈的立场对,母亲的本能最靠得住。我们也常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被鼓励和外界沟通,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智力发育就比较充分,信心也比较足。一张嘴就被呵斥“闭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则会逐渐丧失和外界沟通的欲望和信心,接受的外来刺激也不足。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沟通者、倾听者,应该有一些牺牲精神,让孩子的沟通欲望得到满足。

孩子不必早读书

孩子要不要上幼儿园?从多大开始上幼儿园?上什么样的幼儿园?这一直是争议不休的问题。

我们的女儿在两个月多一点就进了幼儿园。不过,在选择幼儿园时则比较精心。特别是女儿从十五六个月到5岁期间上的那个美国幼儿园(名字叫“创造性的儿童”),对她的成长发育非常关键。我不妨结合那个幼儿园谈谈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这个幼儿园最好的地方是师生比例,老师和孩子能到一对二或三,甚至一对一的水平。这样,孩子能得到大人充分的照顾,和家长自己照看几乎无异。而各位老师技能多样,能够取长补短,教给孩子的东西比一个家长要多,在方法上花样也多。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和别的孩子打交道、交朋友,培养了其社会技能。

这个幼儿园执行了非常严格的规矩:坚决不教孩子语文算术。我们开始时还就此提出异议,院长则特地解释了他们的教育哲学:在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即怎么和别人相处、怎 么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的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当一两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到了幼儿园时,就等于走向了社会,要理解和适应由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构成的“大世界”,是非常大的挑战。而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不需要读写、算术等技能,因为这种学术性技能是理解超出人们直接经验范围的世界的工具。当感情和社会技能还发展不充分、不稳定时,让孩子学读写算术,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最后,孩子不仅读写算术没学多少,感情和社会能力也发育不成熟。

女儿每天来到这个幼儿园,不是学什么读写,而是坐在老师的膝上听老师念图画书。一些专家的研究指出:在早期教育中,大人给孩子读图画书(而不是让孩子自己识字)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孩子对着图画听故事,会触景生情、激发出对世界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大人和孩子还在这一过程中有随机的交流。这样孩子的词汇量就逐日加大,表达能力也日渐丰富,和外部世界的沟通就更加复杂。女儿从小就听故事成瘾,对电视反而缺乏兴趣。她一岁多时经常半夜二三点醒来,拿起一本图画书使劲摇着正在熟睡的妈妈:“讲书!讲书!”除了听故事外,她在幼儿园的大量时间用于摆积木、观察动物等游戏上。幼儿园基本没有电视,整天的活动是在和人的互动中完成。这样,女儿从这个幼儿园出来后,虽然没有认什么字,但是观察力非常敏锐,动植物的知识异常丰富,而且情绪快乐、信心十足、能说会道、善于和别人沟通。

这样的幼儿园,在中国大概不太现实。我这里的介绍,只是想给国内的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型。我知道国内有许多“贵族幼儿园”,物质条件并不缺乏,缺的是幼儿教育的理念。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学”之前的教育。在“学”的阶段之前让孩子读书,无异于揠苗助长,结果很可能是使孩子的感情和心理受到挫折。幼儿园的最大功能,是帮助孩子在感情上发育成熟,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智力开发型的幼儿园常常是最有害的。许多家长温文尔雅,家教很好,但孩子在集体中则脾气暴戾反叛,很难管教。这里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太小,语言也有限,有了挫折感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就用行动来表达。幼儿园如果不照顾孩子这种感情发育的特殊需要,一味强调智力开发,孩子的挫折感就可能更强,乃至上了学后感情不稳定,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合作,最后触犯许多同伴,陷于孤立,性格变得更加焦躁。一般而言,中国的家长过分迷信智力开发,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对教育的理解非常狭隘,甚至把感情发育、社会能力排斥在教育之外。要记住,没有“情商”,孩子智商多高也难以成功。

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常青藤的原则,强调面对面的讨论班优于阶梯教室的大课。其实国内的大学也试图办讨论班,但常常还不如大课。第一,教授是照本宣科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知道怎么主持和引导自由的讨论。第二,学生也是同样的教育塑造而成,真有了自由反而无话可说,使课堂冷场。

看来,常青藤的原则如果不早早贯彻,孩子已经定了型,即使真拿到一大笔奖学金,到了常青藤的讨论班里还是无所适从。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吸收,轻视表达。比如死记硬背,就是保证完整准确地吸收信息的一个极端方式,没有给个人意见的陈述留下任何空间。我们的学校教育,表彰埋头读书的学生,把“爱表现”视 为浮噪。与此相对,在西方的传统中,修辞学自古希腊经文艺复兴,一直是一门基本的学问。讲演术等等,至今还是教育的重头。其实这也体现了满堂灌的大课和对话式的讨论班的不同原则:满堂灌需要的仅仅是听、是记笔记、是吸收;讨论班则是要听的人也发言。特别是作为学生,知识和经验明显要比教授少,但要尽可能地和教授平等地对话。这样,学生在表达思想上面临的挑战,自然比接受知识的挑战还要大。

我对小女的家教中,一直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主张。

小女上学,大家围坐在小圆桌周围,在学写字的同时,每个孩子都开始生产自己的著作。女儿的第一本著作,是一年级时完成。当时她才六岁,已经认识一些字,但是还基本无法写出完整的、拼写正确的句子。但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多少掌握着一定的用图象表达自己意念的能力。她的第一本书,就是用三张图象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制造过程是:她先用彩色的纸张剪贴制造图象,一个在教室里当志愿人员的学生家长对她进行辅导。她要尽力向那位家长解释自己的图象的意思,那位家长则根据她的解释,写下图片的文字说明;然后图文相配,装订成书。当然,女儿实在太稚嫩,制作的图象没有文字解说别人是不可能看明白的。当然她更没有自己撰写解说辞的能力。不过,她的小脑瓜已经可以朦朦胧胧地编故事、写童话了。大人必须不停地和她对话、讨论,最后搞清楚她要表达什么。当然,这里的核心理念,就是帮助她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接下来(还是在一年级),女儿就被要求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她的一个课堂练习,是学习简单机械原理。问题是:如果一个上坡的斜度加大,我们需要更多的还是更少的力气推动一个物体?女儿的回答很正确:当上坡更高时,需要更多的力气。但她写的英文却充满了拼写错误,8个单词写错了6个,都是她根据发音用字母随意拼出来的。但老师从不纠正。我最初一看,吃惊不小。我们小时候写错一个字,老师常常要罚我们在田字格上再写10遍。怎么这里老师改也不改?后来和老师以及家长一交流,才明白这背后的哲学: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就那么一点点,顾了这个就不能顾那个。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如果每个字都改,他们顾了拼写,就精疲力尽了,而且也觉得太枯燥,不想学了,也不可能再用句子表达自己。拼写错误连篇,如同孩子咿呀学语,说出来的话含糊不清、充满了错误。然而,她说多了自己也就学会了。最关键还是要鼓励她表达。果然,到了二年级,拼写和标点都慢慢开始学了,孩子没有感到任何压力。

事实上,以表达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孩子的创造力,也使其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更有效率。

孩子啼哭心理

怎样对待孩子的啼哭

我对小女一个最深刻的记忆是她一岁多时,一想要妈妈抱就开始哭。只要她一哭,我们就设法抱起她来,把她哄好。大多数人对婴儿都是这样的态度。

对此,许多有经验的“过来人”都警告:孩子小小年纪很机灵,懂得如何操纵大人。如果她一哭你就抱,那么她动不动就会哭,就要抱,弄得你身心交瘁,过不上一天安生日子。要从小训练孩子独立性,有时候哭了就让她自己待着。

可是,我们夫妻却自觉地拒绝了这套经验,当然大部分是出自于心不忍的天性。其实正好相反,孩子没有被惯坏。一两岁的孩子当然要哭。我们“一哭就抱”的原则并非毫无道理。甚至我可以说,“一哭就抱”是常青藤教育的起点。

“一哭就抱”的原则,有父母的感情在,但更是从婴儿的角度建立的。试想:婴儿在掌握基本的语言之前,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就是啼哭。她哭你置之不理,让她自己闭嘴,“培养其独立性”,这其实是阻碍了她和父母的交流。“一哭就抱”则让她感到自己唯一拥有的交流工具非常有效,鼓励她频频使用这一工具,增加了她和大人的互动。婴儿和外界互动得越多,获得的回应和刺激就越多,感情和智力的成长就越快。我后来开玩笑说:孩子哭,大人抱,这就是婴儿级别的讨论班。你从小就鼓励孩子“发言”,她以后上大学时才喜欢在班上说话。

我上述的“常青藤原则”,并非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父母直接的经验。老实说,我们夫妻之间对此一开始也有许多不同。妻子是属于绝对的“一哭就抱”派,我则认为晚上哭至少不应该抱。两人为此还争执过不少。因为啼哭是婴儿唯一的语言,可以表示她饿了,也可以表示温度不合适,或者是不舒服,要换尿布,也可能是感情需要,当然还有些情况就是习惯性地哭泣,很难解读。即使父母本身,判断也不一致。但事后冷静地看,大多数情况还是当妈妈的立场对,母亲的本能最靠得住。我们也常常听说,从小得宠的孩子,一般都比较聪明;被管教过严的孩子,则往往不那么机灵。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被鼓励和外界沟通,发出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智力发育就比较充分,信心也比较足。一张嘴就被呵斥“闭嘴”,或者被置之不理,则会逐渐丧失和外界沟通的欲望和信心,接受的外来刺激也不足。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沟通者、倾听者,应该有一些牺牲精神,让孩子的沟通欲望得到满足。

孩子不必早读书

孩子要不要上幼儿园?从多大开始上幼儿园?上什么样的幼儿园?这一直是争议不休的问题。

我们的女儿在两个月多一点就进了幼儿园。不过,在选择幼儿园时则比较精心。特别是女儿从十五六个月到5岁期间上的那个美国幼儿园(名字叫“创造性的儿童”),对她的成长发育非常关键。我不妨结合那个幼儿园谈谈幼儿园教育的原则。

这个幼儿园最好的地方是师生比例,老师和孩子能到一对二或三,甚至一对一的水平。这样,孩子能得到大人充分的照顾,和家长自己照看几乎无异。而各位老师技能多样,能够取长补短,教给孩子的东西比一个家长要多,在方法上花样也多。更重要的是,孩子有机会和别的孩子打交道、交朋友,培养了其社会技能。

这个幼儿园执行了非常严格的规矩:坚决不教孩子语文算术。我们开始时还就此提出异议,院长则特地解释了他们的教育哲学:在学前阶段,孩子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感情和社会技能,即怎么和别人相处、怎 么在陌生人的环境中保持情绪的稳定,而非读写算术的能力。当一两岁的孩子离开父母到了幼儿园时,就等于走向了社会,要理解和适应由其他小朋友和老师构成的“大世界”,是非常大的挑战。而孩子在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不需要读写、算术等技能,因为这种学术性技能是理解超出人们直接经验范围的世界的工具。当感情和社会技能还发展不充分、不稳定时,让孩子学读写算术,很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挫折感。最后,孩子不仅读写算术没学多少,感情和社会能力也发育不成熟。

女儿每天来到这个幼儿园,不是学什么读写,而是坐在老师的膝上听老师念图画书。一些专家的研究指出:在早期教育中,大人给孩子读图画书(而不是让孩子自己识字)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孩子对着图画听故事,会触景生情、激发出对世界的兴趣和想象力;同时大人和孩子还在这一过程中有随机的交流。这样孩子的词汇量就逐日加大,表达能力也日渐丰富,和外部世界的沟通就更加复杂。女儿从小就听故事成瘾,对电视反而缺乏兴趣。她一岁多时经常半夜二三点醒来,拿起一本图画书使劲摇着正在熟睡的妈妈:“讲书!讲书!”除了听故事外,她在幼儿园的大量时间用于摆积木、观察动物等游戏上。幼儿园基本没有电视,整天的活动是在和人的互动中完成。这样,女儿从这个幼儿园出来后,虽然没有认什么字,但是观察力非常敏锐,动植物的知识异常丰富,而且情绪快乐、信心十足、能说会道、善于和别人沟通。

这样的幼儿园,在中国大概不太现实。我这里的介绍,只是想给国内的家长和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型。我知道国内有许多“贵族幼儿园”,物质条件并不缺乏,缺的是幼儿教育的理念。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学前教育顾名思义是“学”之前的教育。在“学”的阶段之前让孩子读书,无异于揠苗助长,结果很可能是使孩子的感情和心理受到挫折。幼儿园的最大功能,是帮助孩子在感情上发育成熟,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智力开发型的幼儿园常常是最有害的。许多家长温文尔雅,家教很好,但孩子在集体中则脾气暴戾反叛,很难管教。这里的一大原因,就是孩子太小,语言也有限,有了挫折感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就用行动来表达。幼儿园如果不照顾孩子这种感情发育的特殊需要,一味强调智力开发,孩子的挫折感就可能更强,乃至上了学后感情不稳定,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合作,最后触犯许多同伴,陷于孤立,性格变得更加焦躁。一般而言,中国的家长过分迷信智力开发,过分重视孩子的功课,对教育的理解非常狭隘,甚至把感情发育、社会能力排斥在教育之外。要记住,没有“情商”,孩子智商多高也难以成功。

让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常青藤的原则,强调面对面的讨论班优于阶梯教室的大课。其实国内的大学也试图办讨论班,但常常还不如大课。第一,教授是照本宣科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知道怎么主持和引导自由的讨论。第二,学生也是同样的教育塑造而成,真有了自由反而无话可说,使课堂冷场。

看来,常青藤的原则如果不早早贯彻,孩子已经定了型,即使真拿到一大笔奖学金,到了常青藤的讨论班里还是无所适从。

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吸收,轻视表达。比如死记硬背,就是保证完整准确地吸收信息的一个极端方式,没有给个人意见的陈述留下任何空间。我们的学校教育,表彰埋头读书的学生,把“爱表现”视 为浮噪。与此相对,在西方的传统中,修辞学自古希腊经文艺复兴,一直是一门基本的学问。讲演术等等,至今还是教育的重头。其实这也体现了满堂灌的大课和对话式的讨论班的不同原则:满堂灌需要的仅仅是听、是记笔记、是吸收;讨论班则是要听的人也发言。特别是作为学生,知识和经验明显要比教授少,但要尽可能地和教授平等地对话。这样,学生在表达思想上面临的挑战,自然比接受知识的挑战还要大。

我对小女的家教中,一直鼓励她表达自己的意见、形成自己的主张。

小女上学,大家围坐在小圆桌周围,在学写字的同时,每个孩子都开始生产自己的著作。女儿的第一本著作,是一年级时完成。当时她才六岁,已经认识一些字,但是还基本无法写出完整的、拼写正确的句子。但是,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多少掌握着一定的用图象表达自己意念的能力。她的第一本书,就是用三张图象表达的一个完整的故事。制造过程是:她先用彩色的纸张剪贴制造图象,一个在教室里当志愿人员的学生家长对她进行辅导。她要尽力向那位家长解释自己的图象的意思,那位家长则根据她的解释,写下图片的文字说明;然后图文相配,装订成书。当然,女儿实在太稚嫩,制作的图象没有文字解说别人是不可能看明白的。当然她更没有自己撰写解说辞的能力。不过,她的小脑瓜已经可以朦朦胧胧地编故事、写童话了。大人必须不停地和她对话、讨论,最后搞清楚她要表达什么。当然,这里的核心理念,就是帮助她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接下来(还是在一年级),女儿就被要求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她的一个课堂练习,是学习简单机械原理。问题是:如果一个上坡的斜度加大,我们需要更多的还是更少的力气推动一个物体?女儿的回答很正确:当上坡更高时,需要更多的力气。但她写的英文却充满了拼写错误,8个单词写错了6个,都是她根据发音用字母随意拼出来的。但老师从不纠正。我最初一看,吃惊不小。我们小时候写错一个字,老师常常要罚我们在田字格上再写10遍。怎么这里老师改也不改?后来和老师以及家长一交流,才明白这背后的哲学: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就那么一点点,顾了这个就不能顾那个。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如果每个字都改,他们顾了拼写,就精疲力尽了,而且也觉得太枯燥,不想学了,也不可能再用句子表达自己。拼写错误连篇,如同孩子咿呀学语,说出来的话含糊不清、充满了错误。然而,她说多了自己也就学会了。最关键还是要鼓励她表达。果然,到了二年级,拼写和标点都慢慢开始学了,孩子没有感到任何压力。

事实上,以表达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孩子的创造力,也使其接受知识的过程变得更有效率。

本文Hash:b7fd1c91b8800d4c8c654f057eafd3b31977f00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