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啼哭的原因需要父母细心观察

导读:婴儿啼哭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婴儿来说,他不会说话,无法用语言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啼哭便成了他唯一的向外界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方式。

婴儿啼哭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婴儿来说,他不会说话,无法用语言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啼哭便成了他唯一的向外界传递信息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啼哭,婴儿可以向父母表示一种愿望,如需要换尿布了、妨碍他睡觉了、肚子饿了或口渴了等等,这就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分辨婴儿的啼哭。

饥饿和干渴发生的啼哭:婴儿啼哭时,闭着眼睛,双脚乱蹬,就像蹬自行车那样。闭眼、号叫、吮手,一般在离哺乳1小时之前发生。在婴儿出生的第1个月里,有50%的啼哭是由于饥饿或干渴所致,到了第6个月,这一类啼哭就下降到30%。

不适意而发生的啼哭:婴儿号叫和双脚蹬动,持续不断,悲悲切切,而且流泪。这种啼哭是由于尿布湿了、长牙、过热、过冷、衣着太紧引起的。长牙时,要给予清洁的玩具让孩子啃咬。

困倦而发生的啼哭:这种啼哭如同是一种高声抗议,一般在出生后第6个月里,有20%的啼哭属于此类。

需要吸吮而发生的啼哭:这种啼哭发生在婴儿吸吮过快的时候,啼哭可持续3-8分钟。这时应该检查一下奶瓶嘴开口是否过大,可以暂时让婴儿光吸奶嘴。

恼怒、生气或者激愤而发生的啼哭:孩子号叫,乱蹬和乱咬,声音强烈而刺耳,无眼泪,有时可能发生憋气或抽搐等现象。当孩子肉体上受到束缚,腿和胳膊夹在摇篮的栏杆缝里或束缚在被褥里时,会发生这类啼哭。

抑郁或焦虑而发生的啼哭:特点是痛苦、低沉、单调和断断续续。母亲对这种啼哭是熟悉的,称之为“撒娇”。当孩子满6个月之后,同母亲分开时,会发生这种啼哭,1岁到1岁半时,这种啼哭就会消失。

受惊吓而发生的啼哭:发生在当婴儿听到巨响,从黑暗里醒来,或者失去平衡的时候。婴儿拼命号叫,强烈而又刺耳,似乎无法安慰孩子。这时父母要温柔地同孩子讲话,即使孩子还没有能够理解大人讲的话。

恐惧或害怕发生的啼哭:突然发作,声音大而刺耳,伴有间隔短的号叫。这是婴儿惶恐不安的表现,解决办法是防止惊扰婴儿。

父母要了解婴儿的心理需要

婴儿还不会说话,所以父母要更加注重婴儿心理的需要。从下面的文章可以了解的更多一些,对父母会有一些帮助。

满足婴幼儿情感上的需要

婴幼儿对母爱特别需要。有研究证明,孩子出生后经常裸体与母亲皮肤接触,互相注视,母亲经常抚摸孩子的皮肤、头发,无微不至地关怀孩子,孩子就会积极地探索周围的世界,促进心理发育。因此,母亲要多抽一些时间对婴幼儿进行爱抚,给予孩子较多的皮肤接触,使其有安全感。当然,这种抚爱要适度。如果每时每刻都不让孩子离开自己,长大之后也会变得依赖性强,毫无主见,反应迟钝,难成有用之才。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的气氛对孩子的影响极大。独断式家长的子女表现为拘束、不满足、忧虑不安,纵容式家长的子女常会出现不安全感、幼稚、无自信心的性格,民主式家长的子女表现为成熟、自信、喜欢探索并且能自我约束。当然,孩子的智力与判断水平有限,家长在原则问题上一定要指导好,尊重孩子的人格,纠正其不良的一面。

避免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一些教育学家认为,不要过早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过早要求婴幼儿控制大小便,会引起孩子情绪紧张;过早、过严地要求婴幼儿学习,会使其产生焦虑、恐惧感和厌学情绪。在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恐吓的方法使孩子就范,因为婴幼儿常常将想像加以夸大,会造成恐惧心理,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平时对孩子的管教过严,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限制孩子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溺爱,会造成孩子对家长过分依赖,在困难面前退缩,而且容易发生神经衰弱症。

满足婴幼儿的生理需要

主要表现为吸吮与营养。吸吮是婴幼儿的一种本能行为,是婴幼儿脱离母体后的半年中获得营养的主要方式,同时吸吮又能获得生理上的快感。因此,应该予以满足。若不能满足,婴幼儿易产生口腔疾病,以后还会变得特别馋。但吸吮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婴幼儿长大后难以改掉吸吮的习惯,产生吸吮手指等现象,还会造成厌食、睡眠不好、爱哭,甚至变得神经质。充足的营养对婴幼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养成定时、定量喂养的习惯,既有利于婴幼儿的消化与吸收,又可以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满足婴幼儿社交上的需要

1岁多以后,孩子开始独立行走,语言迅速发展,能用语言与周围人交往。这时要尽可能让孩子与周围环境接触,多同小伙伴玩,增进知识,开扩眼界。如果孩子生活在孤独的环境呈,时间一长,会产生自闭心理,不仅对周围一切不感兴趣,还会在语言发育上产生障碍,甚至口吃。由此而造成孤独、迟钝、羞怯和自卑的性格,并伴有情绪不稳定、睡眠不安等。

婴儿心理需求,需要父母关注

当他们哭叫的时候希望有人回答,笑的时候希望有人对着他们笑,他们希望母亲和家人给予爱抚、触摸和搂抱。美国心理学家施皮茨经过调查发现,如果育婴室不用保育员,仅采用机械化喂奶,使婴儿不与人接触,结果婴儿的生理与心理的发育都受到影响。

后来增加了保育员,规定了每天抱起婴儿的时间和次数,从而使婴儿解决了皮肤饥饿的困扰,睡眠、吃奶都较以前有很大的进步,患病率大大下降。因此,母亲和家人不要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应给予婴儿必要的爱抚、触摸和搂抱。

在现今,有些条件很好的家庭,在孩子未满月就找来小保姆照料孩子,而母亲则什么都不管,连晚间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认为自已有钱就可以免受抚育之累,但是,专家告诉你,什么都可以找人待劳,惟独母爱是用钱买不到的。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能否得到充足的母爱,决定婴儿日后会否形成自信、开朗、活泼的性格。还有的父母对哭闹的婴儿不肯给予抚慰,怕将孩子惯坏了,总是羡慕那些不哭不闹的孩子,有些年轻母亲受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孩子要养成按时吃奶的习惯,不到时间不管孩子怎样哭闹,也坚持不给孩子喂奶。

但医生认为,啼哭本是婴儿的天性,是婴儿的语言,不哭不闹的沉默婴儿多是母子间缺乏爱抚的产物。父母对孩子的哭闹熟视无睹、冷淡、拒绝,会造成婴儿心理闭锁。因此,为了满足婴儿的心理需求,母亲应做到:

1.及时哺乳,哺乳时要将婴儿抱起,并且要一边哺乳一边同婴儿温柔地说话,使婴儿将饱腹感、被抱感、抚慰感同妈妈结合在一起。

2.一岁半以前的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安全感,因此母亲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至少在婴儿出生3个月内,婴儿一啼哭,母亲或保育员就应该马上搂抱他,给他温暖和安全感。这时大可不必担心会不会因为过分的溺爱而把孩子惯坏了。

3.按照婴儿的月龄,准备色彩鲜艳的玩具、图画,促进其感观的发展。此外,动听的乐曲、歌曲,成人委婉生动的话语,均对婴儿心理发育有良好的影响。

总之,满足婴儿的心理需求,培养婴儿健康的心理,需要父母的精心呵护,需要一定的规律和秩序,只要父母能坚持,孩子一定会以良好的状态作为回报。

本文Hash:3893c8e38aa246acccf49790f9d8fcb0bb31c06d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