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夫妇收治450名弱智儿童 (2)


八旬夫妇收治450名弱智儿童(2)http://www.sina.com.cn2005年11月21日09:54新华网
张玉黛教一名孩子写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两老被评为武汉市“杰出公民”。

  细心呵护催生一个个奇迹

  就这样,看似不可教化的弱智儿童,在程时达夫妇的细心呵护下,竟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天天(化名)出生时被诊断智商为0,长到6岁还没叫过一声妈。入学后,程氏夫妇耐心地引导孩子,运用图画、声音等手段,从视觉和听觉上帮助孩子康复。10个月后,天天不仅第一次出声喊了“妈妈”,还会数100以内的数字。当天天用颤巍巍的嗓音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时,天天的妈妈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东东(化名)的舅舅是乡村诊所医生,却无法教会外甥写字。他灰心地说:“谁能教会孩子写一个字,我给他一百元。”入学3年后,东东在两老的帮助下,居然能写出一百多个汉字。

  8岁的勇勇(化名)入学时还不能开口讲话。入学后,程时达夫妇发现他患的是“脑瘫”,经对症下药,倾心施教,勇勇不仅会说话,还画得一手好画。他画的“哈巴狗”,在武钢儿童画展上获得一等奖。

  涛涛(化名)入校时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几年学习之后,不仅能说会写,还学会了使用一般的电器,现在成了某福利印刷厂的一名优秀青年职工……

  催生这么多教育奇迹,程时达夫妇靠的是非同寻常的耐心、细心。他们还自学了澳门一家福利会的引导式教育方法,配合中药的推拿治疗等,加上白天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的教导,孩子们的思维开阔了,会说话了,也懂事了。

  成为弱智儿童温暖的家

  1997年,南宁地区公安局局长龙英杰夫妇,专程把12岁的儿子龙龙(化名)送到了程时达的康复学校。随后,各媒体相继报道了程时达夫妇的办学经历。像龙英杰这样不远千里把孩子送到学校的人络绎不绝。短短几年内,学校先后接收了来自四川、安徽、山东、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弱智儿童。对这些孩子,程时达夫妇都平等对待,耐心地治疗,帮助其成长。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程氏夫妇先后为来自全国各地的450多名弱智儿童进行过康复训练,使其中200多人走上工作岗位,40多人进入正规学校。

  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有的人眼红了,说两老“中饱私囊”。两老用事实说话,向有关部门公布了自己的账目。大家惊讶地发现,每个孩子每月收费才18元,加上有关部门每人每月补助10元,加在一起也不过28元。10年后,有关部门补助停止,这里走读的孩子每月教育费仅收30元。稍稍计算一下,人们发现,这个学校不仅不能赚钱,还得从两老的退休金中倒贴。不但如此,程时达夫妇还积极为受灾地区、希望工程、省市残联、武汉社会福利慈善城及董必武教育奖励基金会等捐款,共计5.5万元。

  非典使一些孩子离开学校

  随着学校声名鹊起,办学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高峰期时,学校一学期内有56名学生。然而,就在程时达夫妇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时,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迫使外省的孩子离开了学校;2004年一度在个别地区发生的禽流感疫情,又迫使武汉 之外的孩子们回了家。为对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负责,程时达夫妇不得不把外地孩子送上返乡之路。从此,他们招收的孩子仅限于武汉市区内。一些外地患病孩子的父母给程时达打电话,要求孩子来他们的学校上学,都被程老婉拒。

  “好多人都想来这里,我们都婉拒了。孩子不好照料,弄得不好出了事情,谁也负不起这个责。”程时达诚恳地对记者说。

  严寒中受赠冷暖空调

  “岁月不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时达夫妇年事已高,抵抗力也随之下降,两老都开始怕冷。多年来,张玉黛的手臂、腿脚都有水肿迹象,特别怕过冬天。

  去年10月份,青山区的2名人大代表考察特训学校时,看到两位老人和孩子们在寒风中艰难度日,当即表示捐献一台冷暖空调给学校。“你看,有了这台空调,去年冬天我的手脚才没有受冻。”张玉黛老人指着房间里的空调说。

  记者采访两老时发现,各种奖牌和锦旗挂满了房间,现在他们还带着8个小孩。两位老人已白发斑斑,白天,两位老人轮流看护孩子;晚上,程时达就在学校里,和孩子们睡在一起,照顾他们。张玉黛婆婆自去年开始,眼睛就一直疼,在医院一查,发现她得了白内障,平时都戴着眼镜,行走很不方便。尽管这样,她还是坚持每天到校。

  一个名叫明明(化名)的11岁孩子,父母离异后无人看管,他爷爷就把他送到了学校。明明跟着程老已经3年了。两位老人也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孙子看待。逢年过节,程老就把他带回自己家中。

  “孩子太可怜了,别人都可以回家,可他不行,唯一能看管他的爷爷又得了哮喘和心脏病。”张婆婆心疼地对记者说。明明是先天弱智型孩子,这个有些音乐天赋的孩子会跟着张婆婆哼歌,但就是记忆力不好,刚教的东西回过头就忘了。3年过去了,明明连起码的1、2、3都不会写,张婆婆还是没有放弃,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她相信奇迹总是会发生的。

  “年纪这么大了,也该安享晚年了。”记者说。不想,精神矍铄的程时达老人却又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他今后的打算来。

  “老有所为成果奖”抱回家

  程时达夫妇不断总结自己从教的经验,不断改革创新。2001年,程时达被邀请参加首届中国管理创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中央领导接见。他们的事业还受到已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王震等的充分肯定。他们还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残疾人之友”,获得“老有所为成果奖”和武汉市“杰出公民”荣誉称号等。

  1999年12月,程时达夫妇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全国仅评了10户,在湖北仅此一户。2004年10月,武汉老卫生科技工作者协会第四次会议召开。程时达作为从6万多名退休职工中选出的5名代表之一,与代表们一起深入到工厂和矿山做演讲10余场。

  去年9月,程时达夫妇在罗家路成立了小燕子幼儿园,使不到入学年龄的弱智儿童有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为构建弱智儿童从小到老的助残体系,近段时间以来,两老又开始忙着筹办老年人、伤残人生活服务中心,不仅给弱智儿童提供一个学习康复的环境,还为老年弱智、伤残人提供一个休养的环境。程时达乐观地说,只要一切顺利,他一定会实现这个愿望的。

  令程时达夫妇欣喜的是,他们的四儿子和媳妇也在前几年加盟到事业中来,一起为弱智儿童教育康复做努力。(完)(记者张文龙实习生杨俊通讯员李克春)

  (编辑:彭湘荣)


八旬夫妇收治450名弱智儿童


八旬夫妇收治450名弱智儿童(图)http://www.sina.com.cn2005年11月21日09:54新华网
张玉黛教一名孩子写字。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两老被评为武汉市“杰出公民”。

  在青山区11街坊,有一对老年夫妇,创办了一所弱智儿童教育康复学校。19年来,两人先后为来自全国各地的450多名弱智儿童进行过康复训练,使其中200多人走上工作岗位,40多人进入正规学校。他们就是79岁的程时达和78岁的张玉黛。

  八十大寿提前一年“准备”

  近日,记者来到青山区11街坊采访程时达夫妇时,两老正忙着准备后年年初的生日庆典。“过生日需要提前一年多准备?”记者疑惑地问。程时达笑着说:“其实并不是真的为庆祝自己的八十大寿,而是借过生日,庆祝我们创办的学校满20周年。”他们说的这所学校叫武钢弱智伤残儿童教育康复学校,创办于1987年4月。

  提起这所学校,79岁的程时达不停地说:“惭愧,惭愧,别人90多岁了还在做慈善事业,我们与之相比差得太远了。”

  据两人介绍,自创办全国第一所弱智儿童教育康复学校以来,他们已先后为来自全国各地的450多名弱智儿童进行过康复训练,使其中200多人走上工作岗位,40多人进入正规学校。

  办特校缘于同事的心病

  提及程老夫妇办学的初衷,还要追溯到1987年年初。

  当时,程时达是武钢二医院医生,已到退休年龄。他正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门诊部里有一名女护士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程老一问才知道,她的孩子因智力低下,已经快10岁了,学校一直不愿意接收。她曾多次找领导,也无法得到解决。从此,孩子不能上学成了年轻夫妇的“心病”。

  听了女护士的遭遇后,程老心潮起伏,不能安定。他沉思片刻后,毅然对女护士说:“我马上就要退休了,退休之后我帮你们带伢,这样,你和丈夫就可以放心地工作了。”

  程时达说出这个想法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之前,他从报刊上看到,我国智力残疾儿童的惊人统计数字和外电报道低智人可以康复的消息后,心中就萌发了要在退休后开办一个弱智儿童教育康复学校的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现在,他的设想终于可以实施了。

  老伴关了诊所来帮忙

  程时达的老伴张玉黛早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高级护士班,长期的临床工作,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84年退休后,她在当地开了一家私人诊所。经过几年的努力,诊所渐渐出了名,患者多了,张老就与老伴商量,准备扩大诊所规模。

  这时,程老告诉老伴,自己看到这么多弱智儿童给家庭带来苦恼,准备开办一个特训学校,专门收治照看这些弱智儿童。对于这个“奇怪”的想法,张玉黛刚开始极力反对:“都退休了,还能干出什么名堂,好好经营诊所,以后也有个经济来源。”

  然而,经过老伴几天的劝说,张玉黛慢慢改变了想法,她为老伴提出的“宏伟”计划所折服,准备全力支持老伴完成他的“第二个事业”。于是,她毅然转让了生意日渐红火的诊所,拿出2万多元积蓄,与丈夫一起为特训学校奔波起来。

  当时,武钢有40多名智残儿童,因 有学校接收,他们的父母没法安心工作。程时达夫妇的办学义举,为解决这群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难题提供了良机,当即得到武钢领导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1987年4月,全国首家弱智儿童教育康复学校成立了。.

  特训学校先后搬了多次家

  因是国内首家弱智儿童教育康复学校,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程时达夫妇办学历经的艰辛坎坷可想而知,仅是校址就折腾了好几次。

  当时,程老夫妇住在青山冶金街20街坊。办学没有场所,两老就在自家的一间半房里,专门腾出16平方米的房间做教室。后来,学生渐渐多了,教室显得非常拥挤。两老又把学校搬迁至青山红钢城街9街坊,可地方仍然不够用,学生们只有吃饭、上厕所在屋里,学习、娱乐都在院子中央的亭子里。

  “刚开始还好,可一到秋天,天气转凉,再让孩子们在外学习,万一受凉怎么办?”于是,两老又把学校搬至青山7街坊的一平房内。这次,空间大了一些,但屋内没有厕所,孩子们上厕所都要来回跑300多米,到小区的公共厕所里解决。每次,男生上厕所由程时达领着,女生上厕所就由张玉黛领着,两人每天都要跑无数趟,有时在旁边一等就是好长时间,站得人头晕眼花。

  最后一次“搬家”,两人将学校搬到现在的校址―――11街坊72门2号。这次,房间大了,也有了厕所,可房租却贵了许多。“没办法,再不能搬了,就在这里落了脚。”

  是老师,也是保姆和医生

  这些年龄在6岁到14岁之间的孩子,智商均在50以下,有的狂躁不安,有的哭笑无常,有的不会吃喝,有的随地大小便,甚至还把污秽弄得到处都是……要教育这些弱智儿童,两人付出的心血是教育正常儿童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可程时达夫妇都是一一耐心地处理。60多岁的人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晚上全身就像散了架一样。

  苦一点、累一点对他们来说倒也无所谓,两老还要默默忍受周围的流言蜚语:“这是大精神病带群小精神病,自不量力,自讨苦吃。”儿媳们也劝他们不要做了,又不缺钱花,何必要受这份吃力不讨好的罪呢!但程时达夫妇并没有丧失信心,依然执著地走自己认定的道路。他们既当老师又当医生,还做保姆,为这些弱智孩子整天忙得喘不过气来。白天,他们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识字、跳舞、唱歌、绘画,给孩子们讲故事,还配合针灸、推拿、按摩和药物治疗,对孩子们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晚上,他们又守候在床边,给孩子们擦洗、盖被、倒尿……

七旬夫妇收治450名弱智儿童(图)

老两口为小学员理发   记者张文龙摄

荆楚在线消息(楚天金报)记者张文龙通讯员李克春报道:为构建弱智儿童从小到老的助残体系,这两天,70多岁的程老夫妇又开始忙着筹办老年人、伤残人生活服务中心。据悉,此前,程时达、张玉黛老两口通过创办全国首家弱智儿童康复学校,曾先后为来自全国各地的450多名弱智儿童进行过康复训练,使其中200多人走上工作岗位,40多人进入正规学校。1987年,程老在武钢第二职工医院做医生时,经常见一护士为儿子的弱智而长嘘短叹,便萌发了创办弱智儿童学校的念头。同年4月,程退休,老伴张玉黛也停掉自己开办多年的诊所,两人又凑够1万多元购买了教具和其他学生用品。学校刚挂牌,武钢教育处便送来8个弱智儿童。从此,两老既当医生,又做保姆和教师,不厌其烦地教着孩子们识字、唱歌、绘画,同时配合针灸、按摩和药物,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晟笑被诊断智商为0,长到6岁还没叫过一声妈,入学10个月后,不仅第一次出声喊了“妈妈”,还会数100以内的数字。当晟笑用颤巍巍的嗓音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时,家人无不为之动容。去年9月,两人还在罗家路成立了小燕子幼儿园,使不到入学年龄的弱智儿童有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本文Hash:6bf0f0f2c0a212bba0dbe5f8d8e22adfcd6c85b3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