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要对症下药

有些婴儿出生不久,大便就不顺当,隔1-2天或3-4天才解1次。更有甚者,若不予处理则不会排便,常使家长愁上心头。近年来,某些广告大肆宣扬“排毒”、“大排毒”,似乎大便在肠里多留几天就要“中毒”,这无疑又增加了家长的忧虑。其实这些忧虑大可不必,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这种幼婴便秘是十分常见的。

究其原因,大多数与所哺乳类营养成分失调有关。多数因为乳中尤其是牛奶及其制品中蛋白用、脂肪过多而碳水化合物不足造成。就蛋白质而沦,当乳中蛋白质过高时,因蛋白质(如牛奶、奶粉中的酪蛋白)较难以消化吸收,多余的就会与钙结合成坚实的粪块。在大众的印象中,脂肪、油酸常能润肠,怎么多了倒会便秘?与我们的想像相反,脂肪多了也可与肠腔中的钙结合成皂块,在婴儿大便中见到的白色奶瓣即是皂块。此外,脂肪分解后形成的短链脂酸,到了大肠可以降低大肠蠕动,大便在那里贮久了,水分被吸收,就留下了干巴巴的粪块。

解决这种便秘并不困难,只要每天给婴儿添喂点米汤就可以了,当然必须沥去米汤中的饭粒。也可用薏米少许煎水来喂哺。此时若将便秘误为“热气”而灌“凉茶”或“七星茶”是不可取的。因凉茶也好,七星茶也好,喂多了反会扰乱胃肠消化功能,即中医所说的损伤脾胃功能,影响婴儿食欲和削弱婴儿体质。另一种误解是以为小儿中气不足而乱用党参、北芪等中药,闹得婴儿兴奋烦躁不已,更不可取。民间也有使用蜂蜜通便的,其实蜂蜜必须用凉水冲兑才有效,温热水无效,让新生儿、幼婴喝凉水,刺激肠蠕动,虽能导泻,但会引起肠绞痛,这又何苦?近年来有用改善婴儿肠道微生态来软化大便的,如用双歧杆菌制剂口服,更有一些奶粉公司将这类细菌直接加入奶粉中,这种方法的确能使婴儿易于排便而防止便秘。

幼婴若数日未解便,大便干结,此时应先用甘油栓或小儿开塞露通便。用开塞露一般只要用一半药液即可,挤入后要让药液停留在肠内至少10-15分钟,让药液软化粪块才排便。若挤入后立即拉出,那就白费了。有的家长喜用手指抠粪块,那就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要用食指,只能用小手指,还要蘸些凡士林润滑剂,以免不慎撑坏肛门括约肌,造成以后大便失禁,遗害无穷。

婴儿便秘除上述最常见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少见原因:如肛周炎症,或因硬实粪块或手指抠挖造成肛裂,使婴儿排便时肛门疼痛难忍,久而造成继发性便秘,这时粪便表面还会带血。此时除软化大便外,还应勤换尿布,清洁肛周,医治皮炎。

另有少见的便秘原因是先天性巨结肠和甲状腺功能不全。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自出生后即有大便不正常,时而数日不排便,时而拉出大量稀便,腹胀严重。因多有营养不良,皮脂菲薄,腹部常见扩张的肠段蠕动。此病必须及时请医生诊治。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全,又称克汀病或呆小症。患儿除便秘外,还表现为皮肤粗糙,体温低下,少吃懒动;很少啼哭,哭则声如“老鸭叫”;腹胀,面与下肢似肿非肿,面容呆板,舌常外伸。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只要仔细检查多会考虑此病。若上述两病症状尚不明显时,则非做进一步检查不可。此两种病虽说不可不防,但毕竟少见,若经医生排除后,便不必耿耿于怀。但长期便秘者就不能单靠开塞露或食物调节,需要就诊排除可引起便秘的疾病。

冬季小儿上火也要对症下药

>>>相关推荐:关于孩子上火的错误认识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出现便秘、食欲不振、睡眠不安等上火症状。而孩子一上火,抵抗力就下降,过不了几天,又出现了感冒、咳嗽等症状。于是,如何帮孩子降火就成了最近妈妈们最头疼的一件事。由于小儿脾胃虚弱,儿科医师提醒,给孩子降火也要讲究方法。

“火”属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炎症反应”。在小儿多因外感火热之邪(各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

冬季气温低,小儿室外活动少,饮水量减少,有时开暖气或空调,又不注意房间经常通风换气,再加上有些小儿喜食荤菜,蔬菜、水果等偏碱性的食物吃得少,往往伴随有便秘,易形成酸性体质,体内热毒日久蓄积,削弱了小儿的免疫力,易导致各种病原体的入侵。常表现为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流感、复发性口疮等上火症状。

在日常饮食上,“过补易上火”,如果摄食过多鱼肉等酸性食物,易导致小儿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感染性疾病。此时要注意搭配一些碱性食物,如香菇、海带、莴笋、芹菜、胡萝卜、青菜、萝卜等;适量饮水,多喝水可保持黏膜湿润,抵抗病原体入侵。

有些家长给小儿盲目降火的现象也不少见,如:

1、长时间以清热降火药和凉茶来预防上火。

其实,凡具清热功效的中药多属苦寒之品,久服易致胃寒,造成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而且清热降火药和凉茶配方固定,没有针对性。若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可选择使用“玉屏风颗粒”、“童康片”等中成药。

2、上火了,必须得用中药才能好,西药是降不了火的。

事实上,“上火”是中医对许多疾病具有某些共同表现的一种笼统说法,而凡是能减轻温热症状的药都可称为寒凉药,即下火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药中的抗生素也可以说是属于寒性的药品。

那么上火了,是否也可以用抗生素来对付呢?这需要看上火的原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上火,就必须要配合使用抗生素才能治愈,单用降火的中药有时可能会拖延甚至加重病情;而有些病毒感染导致的上火,即使不用任何药物也会自愈。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不主张用药物来预防。一般通过调理日常饮食、生活起居方面加以预防即可:在生活起居上,特别要注意给小儿适当穿衣,平时穿衣应遵循背暖、足暖、肚暖、头凉、心胸凉的原则,过热易致小儿上火。

判断方法:用手摸颈后部,若发潮有汗,说明穿得多了;若摸时较凉,表示穿得少了。

孩子如果有上火现象,家长可根据下列症状来分别降火:

1、肝火:口苦口干、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不眠或多梦。可喝梨水。

2、肺火:表现为咳嗽痰黄,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痛,舌红苔黄。可吃点猪肝。

3、心火:可表现为心胸烦热、尿黄便干、夜不成眠、面赤口渴、舌尖红,或生口疮。可服用莲子汤。

4、胃火:胃痛,反酸,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或牙龈肿痛,口臭,大便秘结。可服用绿豆粥。

小儿痢疾对症下药

热痢:嫩黄瓜,同蜜食。1余枚可愈。

秋痢:粳米煮成粥,放入干柿末,再煮二、三沸,食之。乳母亦食。

白痢,似鱼冻者:白鸭,杀取血,5毫升。用滚酒5毫升,泡服。每日1次,连服数次。

红白痢:1、鲜小苦瓜5条,洗净,滤取汁。每日服1―2次。可清热解毒祛湿。

2、鲜姜、绿茶各1克,加水1碗,煎成浓茶饮。

3、绿豆4粒、白胡椒3粒、大枣去核2枚,共捣敷脐上。胶布贴封,次日换。约二、三次可愈。

血痢,腹痛、下坠、恶心:葵花子5克,用开冲烫后,煮1小时。加冰糖2克,服汤。每日2―3次,连服。

细菌性痢疾:

1、绿茶3克,研细末,分3份,每日中早晚各服1份,温开水送服。(或加些蜂蜜服)。

2、粳米5克、紫皮蒜1―2头,加水5毫升,大火烧开,文火熬成稀粥,日服2次,连服3―5天。

3、黄连、黄柏、陈皮、白头翁个9克,研碎。加水5毫升,用文火煎至5毫升,(约1小时),离火澄清。用已消毒的导尿管,(未端涂些油),注射器,每次吸取药5毫升,插入患儿肛门1厘米处,注入肠内,每晚1次。

芝麻适量,捣碎和蜜汤服。

绿豆皮2克、白糖15克,共煮服。每日2―3次。

生黄瓜1条,洗净,捣如泥。加糖1克,搅匀,2小时后,滤取汁,1次冷服。苹果(或沙果),枸杞子同捣汁,任意服之。

鳖甲,炙研,乳服2克,日2次。亦可蜜丸服。绿豆、胡椒各3粒,巴豆1粒,捣碎。加枣肉2枚,捣如泥,贴敷脐眼上。痢止后去掉。

疳痢:鸡蛋1个,打个孔。纳入1粒去皮的巴豆、和轻粉2克,用纸厚裹,于笼蒸三度,放冷去壳,研入麝香少许,糊丸米粒大,饭后温汤下2―3丸。

本文Hash:6c90428078320f1bb2730e3908d3d8b8c96b837e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