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用药剂量有学问

遵医嘱有些药物的说明书上会写明“遵医嘱”,也有些药物没有写出儿童用量,这时还是需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如吸入制剂――布地奈德,它不是根据年龄和体重计算给药剂量,而是根据病情的发展和严重性评分来指定剂量范畴。所以,如何正确使用药物,还是要在就诊时和医生有良好的沟通。

选择适合剂型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根据儿童特点制成的适合儿童服用的药物剂型,如:混悬剂、颗粒剂、糖浆、分散片、咀嚼片、泡腾片等。这些剂型的出现,使儿童服药的依从性大大提高,也使家长更容易掌握用药剂量,降低喂药难度。因此,家长在给孩子看病或准备家庭常备药品时,要尽量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

精确计算用药剂量一般来说,医生给药剂量依据患儿体重。如头孢克洛的给药剂量是20~30毫克/千克体重/日,即一个体重10千克的孩子,一天总量为200~300毫克。

根据年龄制定固定剂量如泰诺林等非处方药。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患儿体重超过了标准体重,那用药剂量还是以体重为准。

合理安排给药次数给药的次数需根据药物半衰期合理安排,一般药物说明中都会标注。如:大部分抗生素(如头孢类)可以每天用2~3次,或6~8小时一次;但是,有些半衰期长的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口服制剂则需每天给药1次,连续用3天左右。

儿科用药最缺小剂量注射剂

当孩子生病后,我们会到医院给孩子拿药吃,而一般常规的儿童用药还是有的,但儿童用药缺的是专科用药。比如内科的用药,儿童的用药就比较少,这个时候不得不使用成人用药的减少版,这就存在用药安全的问题。母婴专家指出,儿科用药最缺小剂量注射剂。

儿科用药有自己的特点,与小孩的生理各方面都有关系,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从现在我们医院用药情况来看,儿科常规治疗用药,相对还好一些,但一些专科用药确实缺乏。

常规儿科用药,如治疗感冒,一般用小儿感冒颗粒,止咳药,这些看上去不是特别缺乏。抗生素也有一部分,比如阿奇霉素、头孢克洛等,剂型也比较丰富,有颗粒剂、混悬剂、口服液等。

但一些专业病用药,确实缺一些儿科的;部分药有,也缺乏合适的剂量。比如心内科的用药,准确性很重要,目前仅有双鹤制药为儿科特别生产了地高辛酏剂。其他心内科治疗用药,基本都是片剂和胶囊剂。片剂或胶囊剂,剂量都很大,儿科每次用到一片以上的可能性很少,都需要掰开用,有些要掰到四分之一以下,这是很难的,也掰不准。护士为了准确,要把药研碎了,拿水化了,再用针管抽上去,确定剂量,准确用药。

儿科用药分口服药和注射剂。口服药,基本上是剂型问题;注射剂,基本上是剂量问题。现在儿科最缺的是小剂量的注射剂。孩子从出生到18岁,全都要在儿科就诊,年龄跨度太大,大部分儿科注射剂,剂量都太大,有些药最小剂量就到0.5,但孩子可能就用到0.2,这时候就要浪费掉多余的部分,费用成本很高。

成人药品不可直接用于儿童

一般的成人药品非针对儿童而设计研发,也未经儿童临床试验验证。儿童的生理机能和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着自己的药物代谢特点,如果直接将成人药物用在儿童身上,有时会产生非常危险的后果。

从用药剂量来说,成人药物的剂量根据成年人的生理特点设计。有的家长将成人药片掰成两半,或者用勺子当成量器给药,却往往因为剂量不精准造成过度剂量给服或剂量不足,达不到既定治疗效果,可能反而造成儿童用药危害。

因为没有适宜儿童的剂型和规格,儿科临床和患儿家长就会拆分药品原有的规格给孩子服药。可能会发生分装误差、分装损耗、分装后黏附在包装纸上的浪费,再加上药品分装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使药品质量不能保证,给药剂量不确定。

温馨提醒:儿科用药最缺小剂量注射剂,所以如果孩子用药不当的话,药物可能不仅没有起到治疗的作用,有时还会加重病情,如损害胃黏膜、给药量不足导致疾病复发,超出规定剂量而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等。

小儿用药剂量是怎样计算的

药物说明所标示的剂量,大多是成人的1次剂量,小儿剂量往往未标示,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折算:一是按每公斤体重多少(毫克、克、毫升)计算,此法是较准确的,但应用十分不便;另一种方法是按成人剂量折算,下表是《中国药典》制定的《老幼剂量计算(折算)表》可供参考。

年龄剂量(成人剂量的)出生1个月1/18-1/141个月至6个月1/14-1/76个月至1岁1/7-1/51岁至2岁1/5-1/42岁至4岁1/4-1/34岁至6岁1/7-2/56岁至9岁2/5-1/29岁至14岁1/2-2/314至18岁2/3-全量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基本规律,但由于药品剂型、制剂工艺等的不同,许多药品是不能按以上比例折算服用的,特别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由于其智力、身体素质发育还不完全,因此他们的用药更要谨慎。药品中没有儿童用法用量,最好向专业人员请教,或直接购买专为儿童准备的药品。

本文Hash:443655b1eeb388c9b2d834a11a2700a43ac6db8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