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时婴幼儿常见病,家长们应注意防治。3岁的妞妞躺在推拿塌上,推拿医生在她圆鼓鼓的小肚子一上一下抚摸着。“孩子消化不太好,常常一天拉两次肚子,夜晚还有些咳嗽。医生说是吃多了,舌苔发白,一直很腻。”母亲说。推拿治疗秋季腹泻立秋过后,患秋季腹泻和呼吸道的小儿慢慢多起来。在省中医院推拿科,每天有不少这样的小病号通过推拿治疗秋季腹泻、咳嗽等毛病。“中医认为秋季腹泻是由脾胃虚,不能消化食物所致。”推拿科陈薇医生说,孩子表现为大便稀薄,色淡,呈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便,多数患儿起病最初表现为咳嗽,打喷嚏,咽喉不舒服等。中医通过对小儿手、腹、腿及背部按摩刺激胃肠穴位,达到预防和改善疾病症状。推拿治疗秋季腹泻通常对三岁以内的婴幼儿治疗效果比较好,急性腹泻推拿3―5次,慢性需10次一个疗程。中医通过推拿治疗秋季腹泻,对三岁以内的婴幼儿治疗效果较好,家长们可学习备用。通讯员于伟(兼职编辑:杨柳燕)

中医推拿怎么治小儿秋季腹泻

几乎每个宝宝都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腹泻,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宝宝。所以,它是宝宝们最容易患的“小儿四病”之一。

浙江省中山医院上周举办“杭州国际推拿(手法)学术论坛”,医院小儿推拿科副主任中医师许丽提出一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新办法——推拿。

10月和11月份小孩子比较容易拉肚子,叫“小儿秋季腹泻”,它由病毒引起,最主要的是轮状病毒,而现在没有针对这种病毒的特效药,所以单纯吃药对这种病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小儿腹泻治疗新方法——推拿

中医推拿怎么治小儿秋季腹泻?

许丽医师先从这个病的起因分析,容易得这个病的孩子以6个月到3周岁的最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肠胃的消化能力比较差,但是身体又需要大量的营养,老是逼着肠胃干活,肠胃负担很大,多吃点或吃点新的东西,肠胃就接受不了,容易腹泻;还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免疫力不强,秋季天气忽冷忽热,宝宝容易感冒引发腹泻,另外病毒侵入,肠胃的抵抗力弱就会腹泻。

中医讲究从源头治病,孩子容易腹泻说明他们先天太弱,主要是脾胃虚,不能消化食物,直接进入肠道,造成腹泻。许丽医师说,中医的推拿手法可刺激肠胃穴道,帮助肠胃运动吸收多余水分,通过外力帮助孩子消化。

许丽医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推拿手法有四部,针对手部、腹部、腿部、背部。手部、腿部和背部主要是穴位按摩。按摩腹部也可用来预防小儿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发病起来比较严重,孩子的大便像水一样,呈花绿色或乳白色。孩子拉肚子很伤身体,身体会脱水,所以要给孩子多吃流质食物,多喝盐开水,吃点山药、米仁加大米煮粥,但是粥不能太浓稠。喝牛奶要小心,乳制品里面含有比较难消化的糖分,喝牛奶会加重肠胃负担,如果真的想喝,可以喝1/2的稀释牛奶。如果还在吃奶阶段,也要减少分量。

病好了以后,孩子可恢复正常饮食,不过牛奶还是要加水或改喝酸奶,吃蔬菜、鱼和肉末,最好先煮透、捣碎,再给孩子吃,让孩子肠胃慢慢适应。

小编总结:小儿腹泻推拿的方法,大家可以根据小儿腹泻的具体症状配合使用穴位和推拿方法。小儿腹泻的治疗不仅仅拘泥于推拿,大家可以试着药物和推拿结合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中医推拿法治疗“秋季腹泻”

气温骤降,小儿腹泻的病人明显增多。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此时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其临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较多,每日五六次,甚则十几次,大便呈蛋花汤样便,或水样便,或溏稀便,或夹黏液。小儿腹泻严重者,常因大量水样便而出现脱水,治疗不及时,亦可出现死亡。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是脾胃功能失调或外感时邪所致,临床可分为伤食泻、惊吓泻、风寒泻、湿热泻和脾虚泻,小儿秋季腹泻以脾虚泻最为多见。小儿腹泻除有大便不正常外,还可出现许多兼加证:如发热、呕吐、口渴、流涕、咳嗽、腹痛、厌食、面黄、疲乏无力等。中医推拿治疗秋季腹泻对于小儿腹泻,中医常采用中药内服、膏药贴脐、饮食疗法及推拿捏积等方法治疗。吃中药需要请大夫根据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进行辨证施治。贴脐的膏药,目前市面上有一些品种,可酌情选用。腹泻小儿的饮食疗法,可选用山药、生薏米、莲子等加在大米中煮粥,要求粥中的米要煮烂,其米汤也可给小儿频频饮之。采用推拿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可酌情选用补脾土、揉板门、揉外劳、运内八卦、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推拿手法,捏积疗法中运用推拿的推、捻、捏、提、按、抹等手法,配合其他推拿手法与穴位,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有较好的疗效。补脾土:脾土穴在拇指桡侧边缘,医者用左手食、拇指捏住小儿大拇指,用右手指腹循小儿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揉板门:板门穴在手掌大鱼际平面,医者用右手拇指指腹旋揉小儿手掌大鱼际。揉外劳:外劳宫穴在小儿手掌背正中,医者用右手食指指腹,按揉小儿手掌背中心的外劳宫穴。运内八卦:内八卦穴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内八卦穴为一圆圈。医者用左手捏住小儿手指,用右手拇指在小儿掌心做圆圈运动。揉脐:脐即肚脐,医者用中指指腹或掌根揉之。摩腹:腹指小儿腹部,医者用四指指腹或全掌放在小儿腹部做圆周运动。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膝下三寸外侧一寸,医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腹在足三里穴做按揉。捏脊:捏脊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腹泻的小儿在腹泻时,特别强调要补充液体,可用口服补液盐冲水频频饮之。在平时应注意不要伤及脾胃,应尽力避免食用冰凉的食品,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食用味道过重的食物,随天气的变化增减衣物,预防感冒等。要让孩子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兼职编辑:杨柳燕)

小儿秋季腹泻中医治疗方法

部分体质不足、调护失宜的小儿,脾胃之气本虚,稍有不慎,即可导致腹泻反复发作,形成迁延不愈的“脾虚泻”。秋季腹泻一般起病急,多为暴泻,临床还易出现伤阴伤阳,甚至阴阳两伤的证型。

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将秋季腹泻分为以下3型:

风寒证初起症状多表现为风寒证,可见发热,鼻塞,流清涕,大便清稀、颜色淡黄,舌淡红,舌苔薄白。

脾虚证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时常出现脾虚证。这时,大便时而清稀,时而呈糊状,孩子食欲不振,面黄形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

气阴两伤证若暴泻,腹泻次数和大便中水分比较多,常易出现气阴两伤证。可见泻下过度,大便质稀如水,精神萎软,目眶及囟门(1岁以下孩子才有)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舌质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方药

秋季腹泻比较多见的证型是风寒证,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药有藿香、苏叶、茯苓、泽泻、厚朴、大腹皮、神曲、半夏、马鞭草、铁苋菜、生姜等(用量视具体情况而定,应在中医生指导下应用。下同)。也可口服藿香正气液,每次5~10毫升,每日3次,一般连续服用3~5天。

病程迁延,证属脾虚泻时,可选参苓白术散或七味白术散加减,常用药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陈皮、木香、丁香、诃子、黄芪、薏苡仁、扁豆、砂仁、焦神曲等。也可口服健脾八珍糕,每次2块,用开水调成糊状,每日2~3次,可连续服用10天左右。

出现气阴两伤证候,可选用人参乌梅汤加减,常用药有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子、山药等。

饮食疗法和外治法

对不愿服中药的患儿,饮食疗法也是可以选择的一种途径,风寒泻可用薤白30~60克,洗净切碎,加糯米30~60克煮粥分次服,每日1剂,疗程3~5天。脾虚泻可用糯米30~50克,莲子、山药各10克,红枣10枚,煮粥服食,或用芋艿、薤白各30~60克,洗净切成块,加糯米30~60克,煮粥分次服,每日1剂,疗程5~7天。

此外,药物外治方法因方便易行,也可以选择运用。风寒泻、脾虚泻的患儿都可以用吴茱萸、葱白等份捣烂,以食醋调成糊状,敷肚脐,以胶布固定,1~2日换药1次。或用温开水将五倍子、肉桂、冰片各15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并加热熨。另外,还可用丁香2克,吴茱萸30克,胡椒30粒,共研细末备用,用时每次取1~3克,以醋调成糊状,敷贴于脐部,每日1次。

【注意】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中药汤剂、中成药、饮食疗法还是外敷疗法,都要进行辨证,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虽然说秋季腹泻是自限性疾病,但如果暴泻不止,气阴两伤证的孩子病情往往比较严重,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若泻下不止,需要及时去医院诊治,补充液体,防止出现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危险状况。

本文Hash:ec9581911a8306c0b3f55c4eae182823a5a5d788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