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看病的省钱攻略

在一片“涨声”之中,能省就要省!哪个孩子没头疼脑热拉肚子的时候?虽然大多数时候宝宝只不过是些小毛病,但医药费却动辙好几百。掌握几个小技巧,也许就能让爸爸妈妈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医药费。

带孩子看病的省钱攻略

技巧一:小病不妨“小医”

看病就必须挑大医院跑?一般来说,三级医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医院)运行成本高,所以其门诊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等均高于一、二级医院。

爸爸妈妈带宝宝看病不妨遵循“大病大医、小病小医”的原则,如果只是一般的常见病,可选择到离家较近的“小”医院或者正规社区医院里的儿科医治。这样,看病的花销自然节省多了。

技巧二:初诊可挂普通号

有的父母带宝宝看病时总是习惯挂专家号、特需号。其实,如果宝宝病情不是很复杂,应尽量选择普通门诊来就诊。更何况在宝宝初次就诊时,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医生,都要对宝宝的病因、病史、病情做详细了解,从而根据病情做相应的血液、尿液等常规检查,待相关的结果出来以后才能确诊治疗。对于以上的那些初诊工作,普通医生是绝对能够胜任的。

技巧三:不要迷信高档检查

就诊过程中,有部分爱子心切的父母总是主动要求接受各种“高档”医疗检查。殊不知,几十元心脏结构超声波检查可能比上千元的CT、核磁共振效果更好。况且这些费用昂贵的诊疗项目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特别是对于7岁以下的幼儿,有些检查还会有副作用,严重的甚至会留下后遗症。

技巧四:首选普通药

有些家长总以为“药贵则灵”,这样的观念可不正确。假如宝宝患的是普通常见病,动辄要求吃高价进口药、用高级抗生素,如此滥用药物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容易令宝宝稚嫩的身体引起不良的药物反应,增加了危险性。

技巧五:巧选手术时间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部分医院的手术时间通常安排在周一至周五,除非是急诊。所以如果宝宝不是急诊手术,父母可以让宝宝在周一、周二住院,做完手术前的各项检查后,宝宝在周四或周五就可以排上手术。如果宝宝在周三、周四住进医院,做完术前检查刚好赶在周末,就只能在医院等到下周再做手术,父母也不得不多花两天的住院费用了。

省心攻略:基本常识要具备

常有父母抱怨,陪孩子看病足以让人心力交瘁。凭心而论,这其中父母本身的医学常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要想省心,先要普及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

1、生病与吃药

在家长的心目中,普遍存在着着这样的观念:“不吃药,病就不会好;吃了药,病就会好得快些。”其实知道吗?有些病是不需要吃药就可自行痊愈的。

以小儿科门诊为例,1~6岁的孩子所患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因病毒感染所致。像感冒、水痘、疱疹性口腔炎、玫瑰疹、细支气管炎等,大都是只有轻微而短暂的症状,是可以自行痊愈的。除了少数疱疹病毒之外,其他病毒几乎都没有特效药。

2、感冒与抗生素

许多人都误以为,发烧和咳嗽是身体被细菌感染而引起的某处发炎现象。更错误的是,把抗生素药物称之为“消炎药”。也许有时孩子感冒,医生开了些抗生素,孩子吃了之后感冒好了——因此家长立刻就产生错觉,认为感冒必须用抗生素才会好。

其实,抗生素不是消炎药,而是杀细菌和抑制细菌的药。碰上被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是自行痊愈的疾病,跟抗生素实际并无关系。

3、发烧与“烧坏”脑子

长久以来,人们都误以为发 烧可以把脑子烧坏。其实,发烧是人体因疾病或微生物入侵所引起的一种良性、警告性的反应。除了偶尔在某些孩子身上造成抽搐和不适之外,发烧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与其说是“发烧烧坏脑子”、“发烧久了变成肺炎”,不如说是“引起发烧的脑膜炎伤害了脑子”、“因为得了肺炎才发烧”更恰当些。

小编总结:过度紧张、过分迷信“网上说”,这些都会导致费心费力。现在有不少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时,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意愿,许多时候,甚至连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也都是以自己的意思叫医生去做。

带孩子看病这些攻略帮你省

省时攻略:看病也要“错峰”

陪孩子看病,挂号、候诊、拿药、吊针……一圈排下来,短则三四个小时,长的也许要花费一整天。有没有想过,怎么做才能省下其中的大把时间?

“错峰”、分步”“看病

一天中,有几个时间段是医院相对人较少的——门诊通常是下午4点左右最空闲,而急诊则是傍晚6点至晚上10点。选择这个时间段挂号看病,自然比高峰时间省力。一定要避免早上9点至下午1点看病,这段时间是医院人最多的时候,到时大厅里连空着的椅子都没有,挂号可能都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更别说候诊了。

另外,如果医院离家不远,不妨采取分步措施——早上上班之前由家长单独去医院挂号,然后去上班,下午再带孩子去看病。这样做,起码可以让孩子免去排队等候之苦。

带齐病例资料

医生给宝宝看病时,都要了解宝宝过去曾有过哪些疾病史,对什么药物过敏,曾经做过什么检查,诊前服过什么药等相关信息。如果看病时忘记携带以上资料,医生为了安全起见,只好重新开化验单排查病因,结果既浪费了金钱也浪费了时间。

如果宝宝有腹泻症状,看病前就要准备好粪便留样,避免在医院里找厕所、“等大便”等无谓的浪费时间。另外,不穿连体衣裤、不挑孩子困顿时看病等,也是节约时间的重要因素。

两名家长陪同

尽可能父母共同陪孩子去看病,这样可以分散排队,提高效率。比如,医生开好药方,一个人去付费的地方排队,另一个人就可以去拿药的地方排队。无论什么时候陪孩子去看病,都要带水、点心、尿片,以及孩子喜欢的小玩具,这些不但可以让孩子补充体力,更是打发时间的法宝。

看病同时防病

在医院候诊时,要给宝宝采取一些适当的防护措施。比如,观察了解周围患儿的情况,与呼吸道传染病的患儿尽量离得远一些,与消化道传染病患儿避免直接接触等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最好给孩子戴口罩,可以阻隔病菌从口鼻进入体内。

只有预防交叉感染,才能减少下一次看病的可能。

省钱攻略:少花钱有“技巧”

在一片“涨声”之中,能省就要省!哪个孩子没头疼脑热拉肚子的时候?虽然大多数时候宝宝只不过是些小毛病,但医药费却动辙好几百。掌握几个小技巧,也许就能让爸爸妈妈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医药费——

技巧一:小病不妨“小医”

看病就必须挑大医院跑?一般来说,三级医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医院)运行成本高,所以其门诊挂号费、检查费、住院费等均高于一、二级医院。

爸爸妈妈带宝宝看病不妨遵循“大病大医、小病小医”的原则,如果只是一般的常见病,可选择到离家较近的“小”医院或者正规社区医院里的儿科医治。这样,看病的花销自然节省多了。

技巧二:初诊可挂普通号

有的父母带宝宝看病时总是习惯挂专家号、特需号。其实,如果宝宝病情不是很复杂,应尽量选择普通门诊来就诊。更何况在宝宝初次就诊时,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医生,都要对宝宝的病因、病史、病情做详细了解,从而根据病情做相应的血液、尿液等常规检查,待相关的结果出来以后才能确诊治疗。对于以上的那些初诊工作,普通医生是绝对能够胜任的。

技巧三:不要迷信高档检查

就诊过程中,有部分爱子心切的父母总是主动要求接受各种“高档”医疗检查。殊不知,几十元心脏结构超声波检查可能比上千元的CT、核磁共振效果更好。况且这些费用昂贵的诊疗项目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特别是对于7岁以 的幼儿,有些检查还会有副作用,严重的甚至会留下后遗症。

技巧四:首选普通药

有些家长总以为“药贵则灵”,这样的观念可不正确。假如宝宝患的是普通常见病,动辄要求吃高价进口药、用高级抗生素,如此滥用药物不仅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容易令宝宝稚嫩的身体引起不良的药物反应,增加了危险性。

技巧五:巧选手术时间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大部分医院的手术时间通常安排在周一至周五,除非是急诊。所以如果宝宝不是急诊手术,父母可以让宝宝在周一、周二住院,做完手术前的各项检查后,宝宝在周四或周五就可以排上手术。如果宝宝在周三、周四住进医院,做完术前检查刚好赶在周末,就只能在医院等到下周再做手术,父母也不得不多花两天的住院费用了。

省心攻略:基本常识要具备

常有父母抱怨,陪孩子看病足以让人心力交瘁。凭心而论,这其中父母本身的医学常识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过度紧张、过分迷信“网上说”,这些都会导致费心费力。现在有不少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时,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意愿,许多时候,甚至连做什么检查、开什么药也都是以自己的意思叫医生去做。

带孩子看病的5个学问

  带孩子看病的5个学问

  带孩子看病是门学问,了解患儿从发病到就诊的全过程。我为人母多年,带孩子去看病也不下百次,从中总结了一些个人经验。

  学问一。
看病前,应该先给孩子做好思想工作,不能二话不说抱起就走。试想,孩子本来就不舒服,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见到一大堆陌生甚至“可怕”的白大褂,自然格外焦虑。如果他大哭大闹起来,还会影响医生及时诊断。

  学问二。
比如“腹痛1小时”或“间断发烧2天”,而不是“从外婆家回来就肚子疼”。另外,不要向医生强调自己的臆测和想法。

  学问三、具体。
比如医生询问孩子腹泻的次数,不能说“好几次”或“每次换尿布都有”。此外,能回答的就说,不能回答的,不要勉强。

  学问四。
不同年龄孩子的用药量有所不同,医生开药时,要主动告知孩子的实际年龄(周岁)和体重。

  学问五。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场所,也是疾病交叉感染的高发区。孩子患病时,抵抗能力更差,如果在医院长时间逗留,必然会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几率。因此就诊完毕,家长应收好处方,尽快安静离开。

  推荐阅读:

  秋冬干燥,有“梨”相伴 给宝宝的十款家庭辅食 儿童“膳食均衡”有妙招
儿童学习语言“三不要” 快把育儿观念“翻翻新” 小心!舔出“舌舔皮炎”

想了解更多与本文相关的妈妈真实日记、帖子、提问吗?
快到亲子部落看看吧,并可赢取更多免费大礼哦!

本文Hash:1fd9643f7eb10170de749899e540a15d6af64af0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