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宝宝常见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剖宫产的宝宝由于在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挤压,缺乏生命中第一次触觉和本体感的体验和学习。这种体验的缺乏虽然不会影响宝宝的智商,但却容易让宝宝产生情绪敏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够协调等问题。

一、哭闹

哭,是婴儿的本能之一,也是他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刚出生的小宝宝,还未学会用语言或肢体动作来传达自己的情绪或需要,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因此,婴儿正常的哭闹,可视为表达个人需求的一种方式。对于剖宫产宝宝来说,哭闹现象往往超出正常范围,较自然分娩的婴儿次数多,情况较为恶劣。据不完全统计,95%以上的剖宫产宝宝都有不同程度的哭闹问题。

二、气质问题

对于3岁以前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气质往往是指"天生气质",是一种遗传而来的行为方式。每个宝宝的气质都不一样,有的活跃、急躁;有的显得很安静、活动相对较少,对刺激的事物反应平静而迟缓;还有的宝宝介于两者之间。剖宫产宝宝的气质类型大多属于困难型和迟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宝宝往往存在很多行为问题,如走路起步晚、口吃、多动症、智力低下、焦虑、紧张、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抽动症等。

三、自理能力低

有些剖宫产的宝宝属于困难型和迟缓型,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所以,培养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专家指出:宝宝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在学前期。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宝宝的年龄特点与生活自理现状,有的放矢地对宝宝进行教育,是提高宝宝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

四、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

调查研究表明,一部分剖宫产的宝宝有攻击倾向。具有攻击行为的宝宝,在家庭中常有破坏家具、玩具,甚至于伤害别人的行为;而在外面,则往往表现会受到挫折后缺乏自制力,甚至于以暴力伤害别人,并从中得到满足。

五、存在喜欢说谎问题

说谎是儿童期常见的行为问题,这一问题在剖宫产宝宝中也是很常见的。这时候父母既不能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也不能将这个问题想象得太过严重,而应正确分析宝宝说谎的原因,找出合适的对策。

六、感觉统合失调

所谓感觉统合失调,就是指孩子想的和做的不是一回事,他的思维往往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剖腹产确实是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一个原因。胎儿在母体的一举一动和其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胎儿在母体产道的正常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第一次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抚触机会。而剖腹产剥夺了孩子最先感觉统合锻炼的权利。这样先天不足的条件和后天不科学的婴幼儿教育,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一批有学习和行动上的障碍,甚至因为学习成绩不良,被误认为有智力发育障碍的孩子。其实这些孩子一般智商测试都可在平均水平之上,但由于一般检查很难发现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因此很难及时对他们进行恢复治疗,由此造成孩子们身体反应严重异常,知觉机能和注意力障碍,进一步影响孩子自觉能力和自尊心。

七、多动症

"多动症"儿童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容易激动,常常影响学习成绩,但智能正常,他们与家人、同学、老师、邻居相处较难,剖宫产儿童患多动症的相当多。其原因与产道的改变有关,导致孩子降临人世时的"环境"变化,正常产道生产过程带来的神经接触等感觉受到破坏,从而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易得多动等神经精神疾病 。因此,选择剖宫产应有严格的医学指征,不要盲目选择剖宫产,同时还要正确对待多动症孩子,抓紧治疗,多动症状-般能够改变。

单亲家庭的宝宝常见心理问题

(妈妈网配图)

1,过于敏感

宝贝不谙世事,并不知道家庭中的变故缘何而起,但却会因此而变得敏感。家人态度上稍有不对,他的反应较之以往会显得突兀。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防线的崩溃。

2,性格冷漠、孤僻

有的单亲家庭的宝贝,给人的印象是性格内向,寡言少语,与人相处缺乏热情,对很多事漠不关心。有的则心态闭锁,缺乏社交能力。由于受到家庭变故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的影响,宝贝的心理极易失衡,会比同年龄的宝贝显得忧郁。

3,逆反、固执

单亲家庭的宝贝会因为家庭结构的变化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较为极端的宝贝甚至会希望借助自己的逆反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4,胆怯

离异家庭的宝贝所表现出的心理障碍是多类型、多变化的。其中,男孩以行为障碍为主,如经常打架;女孩则以情绪障碍为主,如比较胆小,好哭,不愿与任何人谈起自己的家庭,每当别人说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时总是躲远,看到陌生人总是会因为胆怯而表现得很抗拒。

5,容易嫉妒他人

嫉妒是一种极为复杂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伴有敌意,猜疑、焦虑、消沉等一系列不愉快的情绪。有些宝贝不仅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样也不能正视和接受别人的优点。似乎对谁都充满了怨恨,似乎他现在的一切“不如意”都是因别的小朋友的优越造成的。

6,缺乏信心、脆弱

单亲宝贝由于家庭不健全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低。同时,由于承受了家庭变故的原因,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坚强,但内心大多比较脆弱,常感到自己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似乎处处不如别人,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遭到别人的讽刺,嘲笑时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渐渐地,宝贝会因自卑而不善交际,胆小怕事、忧郁冷漠,有的则将自卑心理转化为攻击性行为,希望能在与别人的打斗中找回自信,找到优越感,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宝宝常见社会行为问题处理大全

面对宝宝种种令人头痛的行为举止时,作为家长,不用太烦恼,其实这些小毛病可能都是孩子社会化发展时的必经历程,当您详细了解后,即可以应付宝宝各种难以理解的行为。让我们先了解孩子各个时期的社会行为发展规律。宝宝常见的九大社会行为当面对宝宝怕生、爱模仿、喜欢和妈妈作对等日常行为时,不妨采用以下方式处理,才不会感到困惑,或是措手不及。1、害羞行为认生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发展阶段,有些长大后自然会减低,有的则会持续一生,这与宝宝个人的气质有关。观察幼儿可以发现,有些活泼外向,有些则容易害羞,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处理方式:宝宝害羞,是自我意识萌芽的表现,不必急于矫正。但如果害羞过头,父母就要找出问题所在,并积极解决。一般来说,造成宝宝害羞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自身因素;其二是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可能与孩子身材过胖、过瘦、身体有缺陷,或是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有关。家庭因素可能是父母要求过高或过度保护,例如,父母如果万事要求完美,可能使孩子因经常担心事情做不好而挨骂,产生胆怯或害羞的情绪;而过度保护会使孩子难以克服陌生、焦虑,害怕与人接触,长久下去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的性格,有碍其发展。若宝宝有过度害羞的毛病,父母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专家建议,此时父母应多鼓励孩子与人接触,并多让孩子有表现的机会,以赞美、鼓励来代替责骂,让宝宝觉得自己是被接纳的、被喜爱的,让其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下,建立自我价值。2、模仿行为模仿是人的社会行为的重要部分,与学习问题、解决能力有极大的关联,也是检查幼儿心智成长的重要依据。婴儿到三四个月时才会模仿,如模仿***各种动作等,期待与妈妈建立关系。孩子4岁左右,就会开始展开模仿游戏,疯狂地模仿周围的人,并显得乐在其中。常见有由模仿父母举止等行为,来了解成人的世界或表达自己的感受。处理方式:虽然早期的婴儿模仿只是一种反射驱使行为,不是真正的模仿。但父母还是可以多与孩子互动,如张嘴、吐舌等,可提供宝贝感兴趣的刺激,有助于开启宝宝头脑的新连结,为日后的发展程序奠定基础。3、竞争行为处于婴儿时期的宝宝,并不真的具有攻击或竞争的意图,其注意力的焦点多半为玩具。宝宝经常会去抢别的小孩手上的玩具,有趣的是当玩具到手后,他可能马上就扔掉不要了,转而再去抢别人手上的另一个玩具。等到幼儿时期,宝宝就会有明显的竞争意图,在言语上或游戏时,会想超越其他人,如果仔细听小孩的对话,常会听到甲宝宝炫耀说:“我有玩具枪,你没有。”乙宝宝想都没想就回答说:“我也有,昨天妈妈才给我买的,比你的新,而且更棒。”事实上,乙宝宝的妈妈可能根本就没有买玩具,但宝宝会为了与他人比较、竞争而撒谎。处理方法:专家认为,幼儿时期的宝宝有这种举动是很正常的行为。当幼儿期的宝宝为了强过他人而撒谎时,家长不可断然的认定孩子有撒谎的坏习惯,应先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说谎,再来判定。面对孩子的竞争行为,父母的态度很重要,若鼓励良性竞争,可以促进幼儿形成自尊及成就动机。但反过来说,若经常教导孩子一定要考100分、争第一,反而会使幼儿流于恶性竞争的不良习惯中,不得不小心。4、反抗行为我家的孩子很叛逆,经常将“不要”挂在嘴边,怎么办?如果父母有这样的忧虑,就得先着手了解宝宝为什么会反抗。从宝宝第18个月起,就开始有反抗意识,此时宝宝对自我有了认识,知道自 己与其他人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就是常说“不要”。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期,大约是在3岁左右出现。幼儿会开始和爸妈作对,妈妈叫他不要做某一件事,他偏偏就要去做,而且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动手处理,却又经常把事情搞砸,让妈妈很头痛,不知如何是好。6岁左右的宝宝,虽然颇具独立性,但自尊心强,不愿受批评,有强烈的反抗性,容易与人发生矛盾。处理方法:面对宝宝的反抗行为,父母不必担心宝宝会成为“叛逆小子”。据研究显示,如果婴幼儿时期没有过反抗行为的孩子,可能会成为意志力薄弱的小孩,所以家里的小孩出现反抗行为,其实是件很好的事情。但要注意,也不要一味地放纵宝宝,否则会将事情搞得更糟。正确的处理方式应为:有技巧地转移小孩的注意力。首先父母先深呼吸,做和宝宝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接着经常使用赞美的方式来鼓励孩子,例如,夸赞宝宝:“你会自己收玩具,好棒啊!可不可以再帮妈妈一个忙呢?”,最后要提醒,千万不要用打骂的方式,因为若用威胁、打骂来解决的话,可能会引起孩子更强烈的反抗。5、利社会行为人类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会行为。从出生开始,人类就不断的发展利社会行为,唯有通过互助合作,种族才得以存活。宝宝从出生到6个月就开始展现此项行为的特质,例如心情好时对大人微笑,情绪不佳时则哭闹。此外,宝宝也会主动参加社会游戏,喜欢和妈妈玩躲猫猫等,待成长至6~12个月时,宝宝开始在游戏中扮演主动的角色,并开始学着与他人分享,也会对熟悉的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到1~2岁,小孩开始服从大人简单的要求,对游戏的规则有初浅的认识,并开始懂得安慰人,主动帮妈妈;2~3岁的幼儿的反应更加明显了,孩子知道应该要帮助人,也愿意表达乐于助人的意愿。婴幼儿的利社会行为表现还有哪些呢?比如同情和怜悯:到医院的育婴室走一趟,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只要其中一个宝宝哭了,其他的宝宝也会哇哇哇的哭起来,这就是宝宝的伴哭现象。但这只是一种听觉刺激反应,不是真的有所反应。要到18个月左右,宝宝才能大略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并安慰人,如见到家人因伤心而哭泣,小宝宝摇摇晃晃的走去给对方一个拥抱。不过,并不是每个宝宝见到别人悲伤时,都会有相同的反应,其中仍存有个别的差异性。如有些宝宝会认为别人伤心的情绪可能影响自己,所以反而会伸手打正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觉。幼儿时期的宝宝对他人的悲伤已经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孩子伤心哭泣,宝宝可能会走过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点子,企图安慰他、帮助他度过伤心的时刻。处理方法:怎么培养宝宝的同情心父母是关键。当婴幼儿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时,若妈妈以惩罚的方式来处理,宝宝可能会比较缺少同情心。相反的,如果妈妈以说理的方式代替处罚,劝导孩子给予受害者帮助,孩子会比较有同情心。所以当孩子再有不当的行为时,先别急着处罚,试着用温和说理的方式来处理。(实习编辑:朱小丹)

本文Hash:45a2077a4bead21a29c08ecbb7d881025d00283a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