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病毒滋生宝宝这样调理不患病

宝宝年龄小,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一定要注意随着气温变化加减衣服,最好是捂一下,慢慢地给宝宝减衣。

春天,宝宝这样调理不患病

春季的天气特点是阳气渐生,阴寒未尽,时常有冷空气活动,天气多变且昼夜温差大。春季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病毒、细菌感染有关,发病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及起居调适情况。

选一个春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日子,带宝宝去踏青赏花、登山戏水、放风筝、荡秋千、做游戏。尽情地玩耍可让宝宝精神愉快、气血流畅,有利于春阳之气的生发,有利于孩子长高。

春风轻拂,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流入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这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人困乏、昏沉欲睡。

儿童此时需要充足的睡眠,家长们不要让宝宝看电视看得太晚或玩游戏玩得太累,应早一点让孩子洗漱,上床休息。

在宝宝的饮食上,春季应以辛甘、清淡为主。

春季多雨、多风、多寒、多湿。中医认为,辛能散风,温能祛寒,淡能渗湿,甘能健脾。春季适宜孩子吃的食品有:粳米、鸡肉、鸽肉、鸡蛋、鸽蛋、鸭蛋、鳝鱼、章鱼、青菜等。

此外,还要适当地给宝宝喝些蜜水。中医认为,春季风多易燥,风燥使外邪侵袭人体,很容易入理化热,常常表现为咽干、口渴、咳嗽、便秘,体弱者还可能感染病毒,患上肝炎、肺结核等季节性传染病,而蜂蜜具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益气补中和解毒等功效,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小编总结:一定要多给宝宝吃绿色蔬菜。因为冬季青菜少,厚味内积,易生内热、生痰。多吃青菜,可以内清其积,以利身体健康。

病毒滋生在春季宝宝拉肚子妈妈这样应对!

肠道内感染主要发生在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的新生儿,由于奶具不洁而导致病从口入。最严重的要算新生儿流行性腹泻了,它常常发生在医院里的新生儿室,病菌经过母亲产道时传给新生儿,然后由医护人员的手将细菌扩散开去。

春季拉肚子

此病潜伏期短,症状重,开始时厌食、吐奶、腹胀,继之腹泻呈黄绿色水样大便,有击拍声,腥气奇臭,一天大便次数可达10次左右,很快出现脱水症状。

其他像鼠伤寒沙门氏菌、轮状病毒、腺病毒等,都可引起新生儿腹泻,严重者常常威胁生命。

肠道外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毒素的影响或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致使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而引起腹泻。这种腹泻一般无粘冻、脓血和奇臭,次数较少。

在新生儿患肺炎和败血症时,细菌有时也可从肠道外或血液中透过肠壁,渗入到肠道内,引起肠炎。

宝宝春季拉肚子的原因:

1、患感冒

专家说,宝宝腹泻可能是因为感冒了。在宝宝患感冒时常伴有腹泻症状,因此,只要从根本上把造成腹泻的罪魁祸首——感冒治好,腹泻也就自然而然地痊愈了。如果担心宝宝会出现脱水症状,应适当给予口服补液。

春季拉肚子

2、喂养不当

如果爸爸妈妈给新生儿喂食的奶粉过浓、奶粉不适合、奶粉中加糖、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儿积食,从而引起宝宝腹泻。

这时候宝宝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含泡沫,带有酸味或腐烂味,有时混有消化不良的颗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呕吐、哭闹。专家提醒要纠正不科学的喂养方法。若症状不能改善,应到医院接受治疗。

3、生理性稀便

在给宝宝腹泻下定义以前,首先应考虑宝宝是否真正得了“腹泻”。由于正常新生儿的肠道功能尚未健全,不同喂养方式的宝宝大便性状也存在明显区别,因此,当宝宝出现大便次数多及稀便等“腹泻”表现时,可能还无法断定宝宝得了“腹泻”。

如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如果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就不必担心。

当然,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如每天大便5次以上,或大便中出现像鼻涕状的黏液,或含大量的水分,应及时找专家检查治疗。

预防与治疗

4、病毒或细菌感染

专家指出,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造成的腹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最多,尤其是6个月-7岁的婴儿。

传染性很强,能在家庭、幼托及儿科病房流行。发病时伴有呕吐发热,若不及时处理可出现脱水症状,因此要格外注意。

5、对奶粉过敏

专家称,100名婴儿中有2-7名会对奶粉蛋白质过敏,这种症状多出现干2-3个月的婴儿。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新生儿更容易产生对奶粉蛋白质的过敏症状。

一般婴儿发生奶粉过敏的话在使用牛奶或奶粉喂养后有难治性、非感染性腹泻超过两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丝,伴随皮肤湿疹、荨麻疹、气喘等症状。这种情况要根据医生的处方给新生儿喂食特殊的奶粉。

小编总结:预防宝宝拉肚子

1、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

2、合理喂养,添加辅食应逐步进行。

3、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夏季断奶。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食前便后洗手,做好食品、食具消毒。

夏季这样吹空调宝宝不易生病


开空调最低28度 宝宝不易生病

  夏天又来了,酷热的天气往往让宝宝受不了,不少家长纷纷打开了自家的空调,给宝宝送去一丝清凉。可是,你知道吗,每年夏季总会有一波患“空调病”的宝宝。宝宝吹空调,怎么吹才健康?

  一、这样吹空调宝宝不易生病

  温度适宜

  夏天在室内开空调,室内室外的温差比较大,如果宝宝频繁出入,较大的温差很容易会让宝宝着凉。那么怎样的温度才比较适宜呢?如果宝宝在家中,空调温度设定不宜低于28℃。在气温较高时,可将温差调到6-7度左右;气温不太高时,可将温差调至3-5度。另外空调的风速不宜过强,一般调自动或者低速对宝宝更健康。

  另外,妈妈不妨在宝宝先进入房间后再打空调,要出去时应先提前一段时间关上空调,等到室温比较接近常温后再让出去,这样就不至于过大的温差让宝宝“受不了”。妈妈还要避免让宝宝频繁的进出,以免着凉。

  注意保湿

  长期呆在有空调的室内,常常会口干舌躁,皮肤也容易变得很干,特别是宝宝幼嫩的肌肤,水分调节能力远不如成年人,所以更容易水分流失。所以在开空调的时候,妈妈还要注意帮宝宝保湿。40%-60%左右湿度既不利于各种“菌”的繁殖,也会让人体感觉舒适。

  在开空调前,首先要多给宝宝喝水,同时在皮肤上涂抹一点润肤露。另外,妈妈也可以适当地增加室内的湿度,开启空调的加湿功能,或者在空调的风口位置放一盘水,如果空调没有自带加湿功能,妈妈也可以开着增湿器,增强室内湿度。

  经常通风

  开空调要注意经常开窗换气,以确保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因为空调房间一般比较密封,室内空气混浊,细菌含量就会增加,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增高,空气质量恶化。同时,空调的过滤器过多吸附空气中的阴离子,使室内的阳离子增多。阴阳离子正常比例的失调会造成人体生理紊乱,导致不适。

  因此小编建议,有新生宝宝的家庭,使用空调时,至少打开一扇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而普通情况下,一般是开机3个小时以后关机一段时间,同时开窗开门让空气对流,这样是比较健康的做法。

  定期清洁

  我们一般在夏天才使用空调,经过大半年的放置往往容易积累很多的灰尘。如果时间太久不清洗,布满在滤网上的毛屑、灰尘等杂质就会吹进室内,散布在空气中。宝宝一旦吸入这些物质,呼吸道就会过敏或引起咳嗽,灰尘和螨虫漫天飞,空气细菌含量增加,宝宝很容易患病。

  所以,大约每隔半个月,爸妈就要把空调上的空气过滤网拆下来用大量的水冲洗,室内空气质量才能有所保障。空调器中的冷却盘也要定期清洗,这个可以向维修厂商咨询。长期生活在空调房里的宝宝,父母要保证他们每天有一定的日照时间。安装空调的房间要防止空气污染,定期开窗换气,必要时也可用药物喷熏消毒。

  毛毯盖住小肚子

  在空调房睡觉最担心的就是宝宝会着凉,无论夏天有多热,都要给宝宝的小肚子和小脚保暖。建议妈妈给宝宝的小肚子盖上一张毛毯,以防小肚子着凉腹泻。毛毯不需要太厚,薄薄的一层就足以,以免宝宝盖得过于严实长出痱子。

  宝宝呆在空调房活动,妈妈也应该要注意保证宝宝的衣服要比大人多一件。小儿皮肤娇嫩,出汗较多,服装用料应具有柔软、吸湿、透气性好和洗涤方便的特点,以浅色的纯棉、或纯针织品为宜。

  二、“空调病”症状

  上呼吸道感染:宝宝出现感冒、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并且演变成为反复性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可能出现肺炎、支气管炎等各种疾病;

  腹泻:腹泻也是小儿夏季空调病常见表现,主要表现为大便的次数和性状的改变,也可伴有发热、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由于空调温度开得太低,可能使宝宝原有的哮喘、鼻炎等病情加重,旧病复发;

  感冒:宝宝从外面大汗淋漓地进了家门,立刻打开空调痛快地吹一阵,表面上是舒服了,但这样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流鼻涕;

  发烧:发烧是空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症状,是由于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发生紊乱而引起的,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高烧不退,甚至惊厥。

  温馨提示

  使用空调期间,一旦发现宝宝有以上的症状,可怀疑患空调病,这时候就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三、夏季驾车时也要防止宝宝患上空调病

  夏季驾车往往也会开空调,这时也要防止宝宝患上空调病。因此:

  带宝宝驾车时,不要把车内空调温度开得太低,一般车厢内外温度差在7℃左右为宜。车内开启空调时,不要在车内吸烟。不要让孩子在开启空调的车内睡觉,如果宝宝睡着了,尽量将空调关闭或避免直吹宝宝,或用厚度合适的覆盖物遮盖宝宝的身体。

  停在烈日中的车内温度很高的车不要马上使用空调,应先把热气排出去,等车厢内温度下降后,再关闭车窗,开启空调,以防冷热骤变,引起宝宝不适。

  (编辑:晶晶)

本文Hash:7289d5ba28097d5b3c110ea1c2d17b25f8b7f032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