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爱扔东西的宝宝怎么办

不同月龄宝宝乱扔东西的不同意义

6~7个月宝宝

已经学会比较准确地抓住玩具,但是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发展还不够,所以这段时间妈妈发现宝宝扔东西其实多半是掉东西,往往是宝宝没有抓住,其实宝宝是在练习“放开”这个动作。

8~9个月宝宝

已经可以比较准确、熟练地用手指抓捏物体。也是在这个阶段,宝宝开始喜欢扔东西。宝宝往往是见什么扔什么,而且越扔越开心。其实这是因为宝宝已经开始对事物的因果联系非常感兴趣。“扔东西”是宝宝学习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管是扔玩具、勺子或者杯子,任何东西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样的。

10~12个月宝宝

能自然地向前方抛球。这个时期,宝宝能有意识地抛掷不同质地的玩具,如绒毛玩具、皮球、积木块等,看它们掉在地上是什么样的,会有什么声音,可以说这是宝宝在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呢!

同时他们好奇于这些不同质地东西扔在混凝土地上、木地板上、地毯上等各种地方的不同声音,惊讶于身边的这些东西扔出去以后为什么会和以前不一样?爸爸妈妈为什么总是乐此不疲地给我捡回来,这是一个新游戏吗?

所以,从这个阶段开始“扔东西”不但能锻炼宝宝的体力,而且还能使宝宝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因为在扔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分清了自已与客观事物的区别,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步。

4大招数让你正确应对

父母观念要正确

不要草率地将宝宝“扔东西”的行为定义为“不爱惜物品”,而要理解宝宝的这种探索世界、不断学习与发现的行为。

鼓励宝宝的这种学习行为

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扔东西的游戏。如果没有时间,可以把宝宝放在软地垫上,让他自己把玩具扔出去后,再爬着或走过去把玩具拣回来。

让宝宝扔了后学会自己捡

不仅让宝宝喜欢扔东西,还要让宝宝喜欢捡,所以在鼓励宝宝扔东西的同时,更要鼓励宝宝自己捡回来。建议进行“投篮”的游戏。

给宝宝能发声的耐摔玩具

妈妈先把易砗易摔坏或者危险的物品放到宝宝不能拿到、够不着的地方,而给宝宝一些能发出响声的耐摔玩具,如响铃、内带铃铛的小球等。

什么时候需要注意宝宝“扔东西”

宝宝一生气就乱摔东西

建议:宝宝生气摔东西的坏习惯,往往是婴儿时期养成扔东西习惯的延伸,纠正的方法是让宝宝自己捡。

如果在宝宝“暴怒”时让他捡东西,那么无疑,这个“要求”将成为一项“命令”,这项“命令”会使问题更为激化,所以应先把扔东西的举动放在一边,解决引起冲突、令宝宝生气的中心问题。

让宝宝有这样的认识:一切举动都是徒劳的,对解决问题毫无作用。等到中心问题解决之后,宝宝心平气和的时候,再来解决被扔在地上的东西。这时再让宝宝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收拾好。等宝宝收拾好东西后再次教育他,不要乱扔东西。

宝宝用扔东西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

建议:对总是扔东西来引起父母注意的宝宝,不要责怪他,可以适当进行“冷处理”。对他这种行为不去理会,漠视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宝宝自己就会觉得没趣而把注意力转向其它更感兴趣的事物上了。

同时,父母要找到让宝宝作出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不是不够关心宝宝?还是大人平时在言传身教时做出了坏榜样,让宝宝学会?找到原因之后,再进行改正。

宝宝爱把托儿所的东西带回家怎么办

妈妈网育儿论坛用户:最近,我发现儿子老是从托儿所往家里带一些小玩具,虽然不值钱,但我觉得这是关系到孩子道德品质的问题。头两次,我给儿子讲道理,告诉他这样做不对,然后让他把玩具零件送回去。可是,下一次我又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了其他东西。我该怎样教育儿子,不要再把托儿所的东西拿回家呢?

妈妈网育儿(http://www.mama.cn/yuer/)专家指出,显然,你的儿子太喜欢托儿所的物品了。一方面可能你平时没有注意他的喜好,没有适度、适时买一些玩具;或者家里的玩具太少,儿子在玩具需要方面没有得到满足。另一种情况是,儿子太小,分不清“你的”和“我的”,认为只要喜欢就是“我的”。但是宝宝把喜欢的物品帯在身上,并没有道德品质的问题,父母不能批评指责。建议和宝宝一起玩“你的、我的”游戏。拿若干物品出来,放在中间,先让宝宝选一件,然后妈妈选一件,直至物品全部选完。然后对宝宝说规则,但说出“宝宝的XX时,要求孩子要拿出那件物品,说出“妈妈的XX”时,妈妈拿;还可以由宝宝说,一起玩。所用的物品也可以让宝宝自由选择,例如玩具或者玩具和生活用品的混合;玩的时候,妈妈故意做错,让宝宝纠正。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知道“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他人的”,还可以让父母了解宝宝对“你的、我的”是否理解。

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对宝宝进行解释,让宝宝理解“托儿所的东西不是我的,因此不能拿”的道理。

家有爱粘人的宝宝怎么办

为什么有些宝宝面对没有父母在身边或是对陌生环境毫不怕生,还能一个人玩得很开心?

现象

小勋总需要爸爸时时注意他、关心他,常常想要紧抱着爸爸,依赖着爸爸,爸爸在旁边时小勋自己一个人也会玩得更开心。只要爸爸跟别人说话,小勋就来打断大人的谈话,拿着玩具过来要求爸爸跟他玩,不然就开始摔玩具或大叫。

认识“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是当宝宝和对他有反应的人面临分离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行为,包括:抱着不放、有惧怕表情、情绪不稳定、害怕、爱哭、耍赖、不喜欢跟同龄孩子玩、对某些物体特别害怕等。理论上,粘人的现象在宝宝6个月到4岁这段期间发生,被缠着不放的对象通常是花很多时间跟宝宝相处的人,宝宝不管粘着谁都不会消减宝宝对父母的重视感。

5-6个月:宝宝会以为物体看不见就等于是完全消失,他必须感觉到物体或是人的存在,才能安心。

7个月:逐渐发展出依恋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这是婴幼儿安全感的来源。

2岁:分离焦虑会逐渐地减轻,开始摸索环境以发展自我独立的能力。

3岁:开始和其它人互动,分离焦虑症逐渐消失。进入可以入园入学的阶段,离开家庭到学校的环境改变,让孩子因为害怕离开熟悉的对象而产生拒学的心理,可能又引发另一波分离焦虑症。

怎样减少粘人的现象发生?

在分离焦虑的时期里,没有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怀与支持,会造成负面情绪发展,潜藏在个性中,可能会变得没有自信,或是没有勇气面对新的事物等。所以父母们应从旁给予适度的支持与教育,帮助孩子克服心中的恐惧去面对不同的环境,体验不同的新事物。

1.让宝宝学习自己玩

不是丢下宝宝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让宝宝跟妈妈共处在同一个空间中,让他自己一个人玩。可以帮宝宝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扰他。千万要避免看到自己乖乖玩的宝宝,就会忍不住过去抱他喔!

2.让宝宝学习等待

宝宝哭了不要马上过去抱孩子,会养成宝宝用哭当成呼唤父母的方式。父母一定要压抑怜惜的心与罪恶感,最好先悄悄观察确定孩子没有发生危险或是尿布湿了,站在原地上,用和缓的声音安慰宝宝:“宝宝乖,妈妈好爱你喔,但是现在妈妈有其它事情在处理,等我一下,我马上过来喔,先不要哭。”尽速将手中的事情告一个段落,再过去马上抱他:“宝宝好乖喔,知道妈妈在忙,虽然你看不见妈妈,但是妈妈一直都在这附近陪着你啊,不要哭了啊。”帮宝宝建立起“妈妈没有消失”的概念,渐渐地让他跨越这道认知的鸿沟,走出分离焦虑的恐惧。

3.父母要说话算话,建立信赖感

“宝宝乖,下班就来接你”、“要乖乖,等我忙完就来抱你喔!”不要以为宝宝听不懂大人的话喔!一下班就要马上去接孩子,一忙完就要马上陪宝宝,可以让孩子对“等待”深具信心,也更愿意等待,能建立他对人的信任与正面观感,性格也会更独立。

4.不要威胁宝宝

宝宝哭闹不休时,父母尽量克制马上过去抱他的冲动外,也要克制不耐烦的情绪,不要骗宝宝说:“你再哭的话,会有怪物来咬你喔。”“你再哭的话,我就把你关在这里不管你了。”或是父母动怒了:“你再哭的话,我就打你。”这种方式反而会加深宝宝的忧虑,形成恶性循环。

5.不要强迫离开宝宝、或趁宝宝睡着时离开

有些父母会偷偷趁宝宝不注意时离开去办事情,或是不理会宝宝的哭闹,就径自离开。父母的突然离 或有离开的可能性最容易导致宝宝焦虑情绪产生。这样的方法有可能导致宝宝更担心你突然消失不见,更加随时紧跟着你。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应该要有耐性,在离开之前先将宝宝托给宝宝信任的人来照顾,然后用稳定的口吻告诉宝宝:“我只是要暂时离开,等一下就会回来,不会消失不见的。”只要父母要暂时离开处理别的事情,都要将宝宝交给宝宝熟悉的人来照顾。

6.不要露出忧郁的表情

“宝宝还这么小,让他一个人玩好孤单。”“把宝宝交给别人照顾,没有我在旁边看着宝宝,我实在不能放心。”“把孩子带出去很容易被传染疾病。”父母常在宝宝面前露出过度忧虑的表情,也会让宝宝感染到忧虑的气氛。父母应学习放松与放手,让孩子适应陌生的环境,也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

7.帮宝宝找到模仿的对象

看到其它年龄相仿的宝宝没有父母陪同也能自在玩耍时,趁此鼓励宝宝:“你看,他好棒耶,他能一个人自己玩,你看一个人也很好玩。”让宝宝知道暂时一个人玩并不可怕。

8.在与宝宝分离的时间内,要有其它人也很关心和照顾宝宝

这时照顾宝宝的人,最好能够对宝宝说有关爸爸妈妈的话,例如:“妈妈是去买好吃的东西给宝宝!”“爸爸去上班了,要赚钱给宝宝买新衣服啊!”让宝宝心中充满安全感。

本文Hash:14cfde7dcde4d2b481dc9c2b067f500c3ef7f151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