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的小建议一岁以下宝宝不宜把尿

随着每个宝宝的诞生、长大,家长们都要面临一个问题:要不要给孩子把尿?什么时候把尿合适?专家指出,一岁内宝宝不建议把尿,盲目把尿会引起孩子抗拒,也不利于孩子膀胱储存尿功能的建立。

要不要给宝宝把尿,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支持给宝宝把尿的家长认为,把尿方便,环保还可以节约成本;反对给宝宝把尿的家长则认为婴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足够成熟,无法有意识地自控排便,家长强制性地把尿,给宝宝的生理与心理都造成了伤害。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儿科主任张思莱指出,一般不建议一岁内的宝宝进行把尿训练,因为家长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不过有的孩子如果对把尿不抗拒,家长又比较准确掌握孩子尿的规律,也不反对给孩子把尿。”

据了解,宝宝刚出生时器官发育还不成熟,膀胱容量小,肾脏代谢也不完善。大部分宝宝在一岁半到两岁之间,膀胱才能发育得能憋住尿了,才能明白自己必须上厕所时的身体感觉信号,并会提前告诉你。另外,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一般都能灵活坐、站、行走、蹲、起了,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从生理上看,他们开始能够控制便便或尿液的“存”与“放”;从心理上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

此时可以训练宝宝表达“尿意”,同时,训练宝宝坐盆。为了培养孩子如厕习惯,建议家长做出榜样,带孩子去卫生间,告诉孩子小便要去卫生间,尿到马桶里,孩子往往喜欢模仿,当孩子往马桶里尿后要及时表扬孩子,以巩固这个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宝宝好动不一定是病看专家给出的应对建议

你家有没有体力无限好的宝宝?家里的玩具各种玩,去商场就成了脱缰野兔,爸爸妈妈想看一下要买的东西基本不可能。是不是周围有长辈说:你可得多注意这是多动症啊,治晚了,孩子一辈子就完了。小编听到这里可是坐不住了,一定要大声疾呼:妈妈们请注意,好动不一定病。要经过科学测试才能判定宝宝的情况。更科学的指导意见介绍:先辨别,再疏导,最后才是药物理疗。小编也按照上述顺序总结了一套内容一起和妈妈们分享。

宝宝极易爱外界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一、科学测试法,让您更清晰的辨别自家宝宝的情况。

根据相关专业学科的最先诊断标准显示:注意缺陷障碍症(ADHD)及多动症的表现年龄一般在7岁之前显现,在此期间通过科学的测试有很大机会控制病情的发展。下面14条表现症状中,如果你的孩子有8条,并且持续6个月以上,并影响发展,适应能力差,即可诊断为注意缺陷障碍症或多动症,爸爸妈妈请仔细阅读一下:

1、手脚不停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

2、即使在必须坐定的场合(如上课),也很难静下来。

3、极易爱外界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4、在集体活动或游戏时,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5、别人问话尚未结束,但已抢答。

6、不按他人指示做事(不是故意违抗)。

7、在玩或做作业时,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

8、一件事尚未做完就去做另一件事。

9、不愿做需要维持心智活动的任务(如作业)。

10、说话太多。

11、常常打断他人的活动,或干扰他人的工作、学习。

12、学习时必须的用品,如铅笔、书本、作业本等,常常忘带到学校去或丢在学校忘拿回家。

13、人家讲话时,他往往没听进去。

14、往往不顾后果,做出危险的行动,如不看左右就冲到马路上去。

小编提示:此类测试方法,还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二、探究宝宝好动的根本原因。

妈妈们往往一看到宝宝的状态就开始着急求医问药,却没有注重深层挖掘造成宝宝表象的原因,看看以下内容,您的家里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1.家长沉默寡言,冷漠的态度致使宝宝发生多动的状况。有的宝贝处在经济贫困或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的不良环境中,也会导致多动症的发生。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往往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关心和关注宝贝,宝贝也缺乏玩具、图书等成长所需要的物品。这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贝,容易产生行为异常、性情孤僻、学习困难、多动等情况。调查显示,多动症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组父母的文化程度。

制定原则、奖惩有度会让宝宝适时舒缓紧张、稳定情绪

2.爸爸妈妈的说教过多,态度过于严厉致使宝宝发生多动的状况。有些家长望子成龙,但又缺乏基本的早教知识,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对于宝贝要求过于苛刻,这样很容易导致宝贝心理过度紧张,情感压抑,从而出现多动症状。如果此时,家长认为宝贝是故意不听话,采取暴力管教方式,就会更为加重宝贝的多动症状。

三、应对宝贝多动行为的专家建议。

心灵鸡汤往往是疗心伤的最好药方,制定原则、奖惩有度也会让宝宝适时舒缓紧张、稳定情绪,重新成为那个爱笑的小天使。

1.简单入门级,多多鼓励鼓励你的孩子。鼓励一般是以精神或语言的刺激为主,促使宝贝自愿、主动地去尝试或重复那些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比如,他听家长的话去做一件事了,就及时表扬他,增加他这种行为的产生。

2.尝试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除了 鼓励之外,当宝贝出现了符合规则的好的行为习惯时,也要适当奖励。这样,可以让宝贝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促进他进一步形成好习惯。奖励的方法也可投其所好,多种多样的,比如宝贝喜欢汽车,就告诉他每次做得好,就可以得到1分,做得不好就减去1分,当累计得到5分时,就可以给他一定奖励,比如健康零食、小玩具等。长此以往,正向的激励会促使孩子“自我原则”的树立。有助于孩子更积极的实现自我修正。

3.寻找宝宝的兴趣点,尝试自我塑造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多动症宝贝的专注力。找些他感兴趣的事,如画画,给他规定每天要坚持一定长的时间,时间可从短到长。比如,从5分钟开始,根据宝贝的表现慢慢延长,但切记不可操之过急,是慢慢延长。开始由家长陪伴宝贝,待宝贝可以达到了,就让他单独完成。这种方法要配合着鼓励及奖励法一起进行,当宝贝做得好时,就及时鼓励并适时奖励,强化他坚持做事的兴趣和决心。

寻找宝宝的兴趣点,尝试自我塑造的方法

4.建立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对应的处罚。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宝贝的某些不良行为。对宝贝的不良行为的结果或表现,给予不愉快的刺激,让宝贝感知他的这种行为是不被欣赏和认可的,父母不喜欢。但在使用处罚法时,家长要注意让宝贝明白你是爱他的,要帮他改正错误,并没有其他恶意。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多动脑筋,不可采取大骂或恐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

四、美味食疗也能舒缓情绪。

很多食材都具有舒缓、镇静的功效,一道爸爸妈妈亲手制作的美食,往往更能温暖宝宝的小心灵,爸爸妈妈们不妨也来试一下。

1.黑木耳红枣羹:取黑木耳8朵,泡开;红枣20粒,洗净去核,将二者放入粉碎机里,加入一小碗水,打碎成稀糊状后倒入锅中,烧开后就可以了。黑木耳有滋阴、润燥、利肠、补血、凉血的功效,红枣有益气补血、健脾胃的功效,内热大并伴有便秘的宝宝每天吃上小半碗(大约4~6勺),可以起到降虚火、滋阴润燥、治便秘的作用,并能止虚汗。

2.桑葚子6粒、枸杞子6粒,泡水给宝宝喝。桑葚子性寒,补肝、益肾、滋阴、养血、润肠;枸杞性微温,滋肝肾、补精气,在夏季经常泡水给宝宝喝,能起到滋阴、养血、滋补肝肾的作用。

3.取银耳1朵,莲子(带心)6粒,红枣4粒,将银耳泡发,莲子泡软,红枣去核后放入粉碎机里,加入一小碗水,打碎成稀糊状后倒入锅中,烧开烧透即可,每天给宝宝吃一次。银耳滋阴润肺,益胃生津;带心的莲子既能益心、安神,又能清心火、止汗;红枣补血、健脾胃,三者合用可以起到润肺、安神、滋阴、补血的作用。

说了这么多,爸爸妈妈们一定看出来,面对多动的宝宝请坚持有耐心、有爱心、用科学的干预方法内外兼修,一定就能有实质上改观的,您说是吧。

专家提醒:三岁以下的宝宝夏季不用使用太阳镜

  太阳镜还是玩具? ⇒小心玩具太阳镜伤害孩子眼睛

  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批发市场,发现市场上的太阳镜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儿童太阳镜颜色五彩斑斓,但其质量却令人担忧。

  记者在小商品市场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儿童太阳镜价格非常低廉,高的不超过25元,有些便宜的,甚至5元钱就能买到。

  这些眼镜镜片基本上都是塑料材质,虽然颜色鲜艳多样,但质地粗糙。大部分眼镜着色不是很均匀,架构的设计也不太乐观,有些镜片甚至还有类似斑点的瑕疵。

  这样的太阳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太阳镜,而是称作“玩具墨镜”更合适。

  还有一种树脂材质的太阳镜,价格在15元左右,但也同样经不起“推敲”,没有标签(正规的太阳镜应标有品名、颜色、直径、质量级别、生产厂名和商标),没有技术参数(达到防紫外线的标准UV-400以上)。

 太阳镜并非必需品

 戴太阳镜的主要作用有两点:防止眼睛受强光的损伤;防紫外线。市面上的太阳镜防紫外线的程度是各异的,但是没有太阳镜过滤掉的紫外线是100%的。至于比较低劣的太阳镜,对眼睛的危害并非十分严重,但是对眼睛也起不了多少保护作用。

  其实,人类本身对自然界就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太阳镜并非“必需”的。紫外线的刺激可能引起眼角膜的刺痛,但是紫外线通过晶状体的吸收最后到达眼底是微乎其微的。

  三岁以下孩子慎戴

  三岁孩子的眼睛眼角膜等发育已趋向成熟,6岁时视力能达到1.0,基本达到成人的水准,自身具备抵抗太阳的能力,没有必要用太阳镜来保护。

  母婴频道专家提醒: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王医师建议一定要慎戴太阳镜。婴儿期是视觉发育最敏感的时期,如果有一只眼睛被遮挡几天时间,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视力异常。因此,不要随意遮盖孩子的眼睛。
 

  (编辑:苗皓)

本文Hash:1920b26f896e02cad7645073dec0418c009885c7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