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宝宝也会有焦虑的情绪

焦虑,让人精神紧张,做事不集中,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不健康的问题,是现在都市人一种常见的情绪病。专家说,现代都市人都活在焦虑中,因为工资增加的速度总赶不上物价,因为工作上要求的高效率,因为生怕家中的宝宝吃不好睡不好等等。但当我们焦虑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选择以倾诉的方式告知他人,还可以选择转移注意力去消除焦虑,可宝宝们呢?他们也同样会焦虑,但他们的表达却不一定能第一时间让我们明白,因此年轻的父母们要多留意造成宝宝焦虑的客观的条件,尽量不让这些不利因素形成。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宝宝焦虑的原因,以及我们如何预防。

第一,民以食为天,对于宝宝来说,吃是最主要的工作。在吃的问题上,我们要留意:缺少镁和叶酸的身体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不过别担心,研究表明干果和绿叶蔬菜是镁和叶酸的最好来源。可以在宝宝的辅食里添加诸如胡桃、瓜子、榛子、菠菜、芹菜、生菜等食材。

关于吃的方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那就是1岁以前的宝宝最好还是母乳喂养。众所周知,母乳哺乳有助于帮助母亲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母乳哺乳还能够帮助孩子减轻压力,让他们在成年后较少出现焦虑情绪。这个吃的习惯,意义还很深远哦。

第二,避免断奶期间产生分离焦虑感。按照老人家的建议,计划断奶的妈妈总是要暂时和宝宝分开,好几天都不见面;或者是要在奶头上涂抹辣味等刺激性的东西,以此达到宝宝不喝奶,不黏妈妈的效果。但现在研究表明,该类做法很容易让宝宝产生焦虑情绪,长时间的母子分离,会让宝宝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情绪,不愿吃东西,不愿与人交往、烦躁不安,哭闹剧烈,睡眠不好,甚至还会生病,消瘦。可以尝试的新方法是,通过与宝宝玩新游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哭闹的时候不能呵斥,要安抚。

第三,不要让你自己的焦虑情绪成为污染源。当我们焦虑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别人的焦虑。宝宝也一样。虽然宝宝还无法非常清晰地与你互动,但当你焦虑的时候,也会对他的情绪影响很大的,别忘了,宝宝是非常善于“模仿”的。

别以为1岁之前的宝宝什么都不懂,你就可以忽视他的“焦虑”情绪。曾有美国的学者研究表明,宝宝也会表现出成人的情绪病,也会有焦虑,嫉妒等等不良情绪的。因此注重将宝宝的不良情绪扼杀在摇篮中,有利于宝宝日后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怎样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

什么是“幼儿焦虑症”?

宝宝自出生后就具有了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兴奋、紧张、痛苦、失望、等。特别是6个月后,他们在上要经历两种与他们社会化有着重要联系的感情反应,即“分离性焦虑”和“认生阶段”。

半岁以后,宝宝会非常依恋妈妈,时刻希望妈妈在自己身边;8个月后,宝宝会经常关注着妈妈,一旦妈妈从自己视线中消失,就哭闹不安;1岁左右,宝宝会在妈妈上班或外出时,哭喊着不让妈妈走,有的会扯住妈妈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手,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了似的。

这种幼儿的分离性焦虑情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只有在经历了母亲多次离开的体验,知道母亲离开会很快回来后,才会逐渐好转。

产生的原因

1~2岁的宝宝已经适应了家里的环境,对妈妈又非常依恋,可是到幼儿园后,看到周围都是陌生的面孔,而且不像在家里有那么多人为她一个人服务,哄着她玩儿,难免会感到紧张、不安和失落,所以会总是哭喊着要妈妈。有的宝宝虽然在当时没有表现出异常,但也会在适当的时机释放出来。Catharine的乖乖女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因为突然被送到幼儿园,情绪受到压抑,虽然当时没有哭闹,但回家后她的种种反常表现,就是对这种焦虑情绪的释放。

怎样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

要想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就要尽可能地减少离开宝宝的次数,尤其不要丢下他一个人。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宝宝能懂的语言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一会儿,但很快就会回来,让宝宝有这种思想准备。妈妈出门前,要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气氛,用玩具逗逗宝宝,或者搂抱一下,让他得到一定的情感补偿,缓解他因为知道妈妈要离开而形成的紧张情绪。

当妈妈不得不离开宝宝较长时间时,让宝宝看看妈妈的照片,从电话上或录音机上听听妈妈的声音,穿上妈妈的衣服或戴上妈妈的首饰,都可以减轻对宝宝心灵的伤害。

如何处理与宝宝的分离

对待处于“分离性焦虑”期的宝宝,大人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如果试图忽视他们的情感,不理睬他们的哭声,生硬地掰开他们搂着父母的手,甚至把他们关在小屋里或围在栏杆里不让他们跟着父母,宝宝感情上的焦虑就会更强烈。如果想趁着他们玩儿的时候偷偷溜走,这样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们就会牢牢盯紧父母,不让他们离开,而且会对大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

爸爸妈妈要理智地对待宝宝入托,应该有锻炼宝宝的决心。不要因为宝宝哭闹而再三迁就,或者觉得宝宝可怜而舍不得,送宝宝上幼儿园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会延长宝宝的不适应期。宝宝2~3岁后,会逐渐理解幼儿园是一定要去的,与妈妈只是暂时的分离,因而不会再有很强烈的焦虑情绪,也就比较容易适应暂时性的分离了。

其他原因

与父母分离是使宝宝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情况也同样会出现,但往往被大人忽视。比如频繁地更换保姆或抚养人,经常变更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吵架,严厉地训斥孩子,突然把爱转移的别的孩子身上(如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针吃药等等,都会引起宝宝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

7个月的开开因为被妈妈训斥了几句,就几天都不吃奶,也不找妈妈,以此表示他的愤怒;月月才刚刚1岁半,却已经有至少3个保姆看过她,妈妈频繁更换保姆,使得月月整天郁郁寡欢,不停地咬手指甲,晚上也常常惊醒;涛涛本来是 十分可爱听话的小男生,可自从2岁半被送到幼儿园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回家后无缘无故地就发脾气、摔东西,还经常哭闹;3岁的天天从小在姥姥家长大,一直是全家人的中心,众星捧月一般,可是自从小姨生了小表弟后,天天独一无二的地位受到冲击,大家把注意力都转移到小表弟身上。从此,天天经常表现得常焦虑不安、任性哭闹,还不许妈妈去抱小弟弟。

这种焦虑情绪如果持续存在,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绪不稳、闷闷不乐、好发脾气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会形成“幼儿焦虑症”,影响宝宝的身心发育。

结语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个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过多失望、焦虑、痛苦或孤独的情感经历对宝宝稚嫩的心灵是不利的。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焦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3岁以后,宝宝会变得容易与妈妈分离,因为宝宝会渐渐理解你会永远守着他,即使你暂时不在他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也还是会回来的。这时候,宝宝已经能较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了。

因为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父母应该细心地体察宝宝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欠缺,尽量多和宝宝在一起,使宝宝有安全感,让他在浓浓的爱意中逐渐长大。

惊!宝宝也能识别他人的情绪

刚出生的宝宝看到的事物是非常模糊的,在生命的头几个,随着视觉系统的成熟,宝宝逐渐具备了辨认人脸的能力,他们会对着熟悉的人笑,就好像认识他们一样。大约在3个月的时候,宝宝能够面对面地模仿大人的各种表情,虽然不一定表明宝宝能够理解这些表情,但至少说明他们正慢慢学会分辨大人的不同表情。

7——9个月的宝宝情绪理解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能够将表情作为一个整体来识别,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也就是说,他们能将积极的表情(例如快乐、惊奇等)和消极的表情(例如悲伤、害怕等)区分开来,从而做出不同的反应。

快到1岁的时候,他们会根据他人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当他们对周围环境感到不确定的时候,就会从自己信任的人身上寻找情绪支持。例如,当宝宝遇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他们就会转过头去看妈妈的表情,如果妈妈此时面带微笑、点头并露出赞许的目光,宝宝就会放下心来,自在地玩耍。

专家给父母的建议:

1、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在宝宝刚出生的几个月里,产后的生理变化、母乳喂养和全心全意的照料可能会让宝宝妈觉得非常疲惫,甚至感到沮丧。妈妈的情绪会通过和宝宝之间的互动,从而影响到亲子依恋的形成,而亲子之间的依恋是宝宝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妈妈们需要接受他人的帮助,适当放松,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2、目光和身体接触:

心情平和的时候,妈妈们可以用温柔的目光看着宝宝,冲他们微笑,宝宝就会模仿妈妈的表情。另外,身体接触对宝宝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搂抱、亲吻,用手指去触碰孩子的四肢、身体和脸蛋等。亲密接触会促进大脑释放激素,加强放松和愉快的感觉,并减少疼痛感。这样,宝宝就能很快和妈妈建立起感情,对妈妈的表情给予积极的回应,双方都会产生相互关联又彼此拥有的感觉。

3、为宝宝做好示范等宝宝能够识别大人的情绪后,父母可以做好宝宝的榜样,为宝宝做好示范工作。在陌生的环境中通过表情和动作向宝宝提供足够的情绪信息,促进宝宝对世界的理解。当宝宝做出合适的行为时,父母要给予鼓励,当宝宝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时,父母要通过目光或者手势及时加以制止。

本文Hash:630111fd5f57c7e7aa0063507414970a56de2048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