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不等于溺爱(附图)

摘要:给予不等于溺爱(附图),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夫妻双方工作繁忙,不能多陪孩子,所以只要孩子开口说“妈妈,我要买……”,孩子的要求马上就能得到满足,渐渐地,父母的有求必应养成了孩子的霸王之气。事实上,“给予”和“溺..

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夫妻双方工作繁忙,不能多陪孩子,所以只要孩子开口说“妈妈,我要买……”,孩子的要求马上就能得到满足,渐渐地,父母的有求必应养成了孩子的霸王之气。事实上,“给予”和“溺爱”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爸妈在答应宝宝的要求前务必理智判断,切不可过分溺爱宝宝。

“给予”和“溺爱”的区别

“给予”的范围较大,家长应针对孩子的不同需求来做不同程度的给予,让孩子深切体会到——他自己确实需要,才能对父母提出要求。而这一点对小小孩来说并不容易,所以,父母平时应经常引导孩子说出“他为什么需要这种东西”或“他要求父母这样做”的原因。

一般对“溺爱”的认识就是父母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很少带有关怀的成分,也不对孩子做出任何引导,自己更无法掌握“给”的程度,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这就是“不当给予”或“过度宠爱”。

“物质”上的不当给予

持这种给予方式的父母,常常是想借助“物质”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照顾不周,通常孩子看中某种玩具后,会竭尽所能地要求爸妈给自己买,父母此时除了要注意玩具的适龄性外,还应考虑其安全性。如果只是为了不让孩子哭闹,或怕伤害孩子渴望的心,而随意买下了孩子想要的玩具,便是一个不当的给予。因为孩子一旦达到目的,以后可能会有“只要我喜欢,爸妈就会买”的想法,从而会导致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

再者,一个从小要什么就拥有什么的孩子,他会认为得到所要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事,自然就不会有“珍惜”的观念。所以,父母的弱点一旦让孩子识破,孩子以后就会不断用这种哭闹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在“物质”的给予方面不可不谨慎为之。

不当的溺爱——物权观念

因为小孩子很少有“物权”观念,即对东西所有权的概念。比如孩子万一不小心拿了别人的东西而被父母看见,父母未当场教导孩子“这是别人的东西,它不属于你,你这样是不对的行为”等观念,反而不闻不问,任由自己的孩子霸占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孩子就会因此而养成一种坏习惯,看到别的小朋友有什么新奇好玩的东西都想据为己有。所以,父母应做适当引导让孩子说出“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或“为什么想拿这种东西”等,一旦父母能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想法,就能趁机告诉孩子,比如“我知道你很喜欢这样东西,也很想要它,但它不是你的,你拿来玩之前一定要征得对方的同意,不能硬抢硬夺。”如果父母将这样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就能纠正他的这种坏习惯。

“迟到也没关系”的父母

有些孩子早上不愿意起床,家长又心疼孩子没睡醒,就任他继续睡,而且觉得孩子迟到也没什么关系,这样就养成了孩子经常迟到的坏习惯,孩子也觉得上学迟到不要紧,这便完全是父母的溺爱所致。所以专家建议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养成守时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除了老师的教导和学校的培养外,父母也应配合好学校和老师,让孩子正确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早上要穿的衣服,前一天晚上就应准备好,还要考虑到起床后大便、洗漱、吃早饭、穿衣服等的总体时间,最好让孩子学着自己去打理这一切。

公共场合 礼貌

想知道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究竟是适当的“给予”还是过度的“溺爱”,可根据具体场景来观察家长处理问题的态度。如孩子在一个不该吵闹的公共场所(如图书馆、飞机上等)大声喧哗或乱跑,家长却未采取任何措施制止,反而给了孩子许多方便甚至鼓励,完全没意识到孩子的这种行为已经破坏了他人的安宁。这种父母如果不是自身缺少礼貌修养,就是对孩子的溺爱纵容了。所以,孩子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是和家长本人的价值观或判断标准密切相关的,同时这也考验着为人父母者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智慧和才能。只有父母对此能做出一番深刻反省,才能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而不是无论何时何地都给予孩子方便,对孩子不当的溺爱,让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为所欲为是很危险的,这会严重影响其以后的人格行为发展。

“给予”和“溺爱”要理智使用

曾经有个小朋友上课时向老师提出“想喝水”的要求,老师并没有答应孩子可以立即喝水,因为喝水、上厕所是小朋友下课后才应该做的事。相反,老师先了解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会口渴,并请他说明原因。原来这个小朋友课间玩得太兴奋,忘了老师的规定——下课记得喝水这件事。后来,老师破例让这个小朋友在课堂上喝水,一是因为孩子确实有这样的生理需求,二也让孩子了解了“喝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孩子经过了这件事,就能牢牢记住以后下课时要喝水。这样一来,老师既让孩子体会到——他确实是因为需要而被给予了喝水的权利,而不是无原则地“给予”,同时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和引导,而不是溺爱。

知识是经验的积累

我们还注意到,父母们常会因为个人价值观和金钱观的不同,满足了孩子错误的需求。专家建议家长们平时应多读一些育儿方面的报刊书籍,也可借助电台、电视台相关少儿频道的节目学习育儿知识,多与老师、同事、朋友、邻居交流育儿经验,把碰到的问题、困惑说给大家讨论,这是一种很不错的育儿方法。毕竟知识是经验的积累,对于新手爸妈来讲,这方面的资讯更弥足珍贵。

专家建议

现代的一些父母总想用“物质”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却让孩子因此而成长为不折不扣的“小霸王”,孩子不但不珍惜爸妈所买的东西,也不尊重大人的给予,更不懂得与他人分享,这种给予方式是很严重的溺爱行为,日后极有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为此,专家建议家长应把握日常生活的一切机会来观察孩子的切身需求,并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一旦孩子提出要求,家长能适时做出理智而正确的判断,这才是最正确的给予。(文/张之琪)

关键字:家庭教育给予溺爱

物质给予不等于给了爱

摘要:物质给予不等于给了爱,误区三:给钱给物等于给了爱他是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男孩,父母生意做得很大,拥有几台名车,住千平方米带花园、泳池的豪宅,高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就是没时间在家。为照顾他饮食起居,..

误区三:给钱给物等于给了爱

他是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男孩,父母生意做得很大,拥有几台名车,住千平方米带花园、泳池的豪宅,高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就是没时间在家。为照顾他饮食起居,父母以高薪雇了一名“超级保姆”,因为他学习好,父母挺欣慰、挺放心的,还买了几条纯血统的名狗陪伴他。结果他却将一条狗虐待致死,把保姆吓得魂飞魄散!当即提出辞工不干……

李季教授认为: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一个人如果缺乏真、善、美作为他的行为导向,他的聪明才智不但不能造福社会,反而是一种危害。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人格品德,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要真正认识到亲子交流在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每一个阶段的重要性(心理学称之为儿童情绪发展关键期),意识到缺乏亲子交流给孩子情绪、人格健康带的终身性的缺失。这种缺失是无法用钱来替代或弥补的!别找没时间的理由,除非你愿意输掉你的孩子!

李季: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研究部主任、心理学教授;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讲师团副团长;广东省社区教育讲师团团长;广东省家庭教育讲师团副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CCE(儿童早期关心与教育)项目华南地区主持人。

误区四:“包”、“保”、“抱”,反正父母养得起

小马与小罗是大学同学,毕业没几年就结了婚。由于双方的家境都不错,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两人成家以后,生活开始乱了套,不会自己做饭菜,刚开始时以快餐对付,快餐吃腻了就去双方父母家蹭饭。两口之家永远像一个垃圾场,衣服鞋袜到处都是,一件东西没半天找不着。半年后,小俩口开始为生活小事吵闹,由于任性,谁也不让谁,到后来,双方父母加入混战、各自护短,没到一年,小俩口闹离婚走上法庭……

亲子专家李恒:这小两口恋爱几年才结婚,感情不能说不够深厚。但是半年不到就离婚,个中的原因就不仅仅是感情问题了。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成长,缺少自立能力,更没有学会互相宽容。而自立能力训练渗透在每个日常生活中,受父母过度保护、溺爱的孩子难以自立。而父母缺乏耐性,为了方便省心,跳过生存能力示范与培养的过程,直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其实这是父母内心极度自私的表现。父母的这种自私不自然而然的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的自私心理,它从小就从父母身上看到:让别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没有条件的。

专家建议:对孩子进行持久的、细致的自立训练,才能让孩子拥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的,即当孩子有要求的时候,不是不讲任何条件的满足,而是训练其延后满足需求的意志力,示范或培养他去寻找资源和创造资源的能力;当孩子向家长提出问题时,鼓励他通过自己探索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结果,等等。

拿出一点耐心和宽容,让孩子真正学会自立和宽容!

李恒:亲子专家、心理咨询师 高级培训师。

近年来,家庭教育有一句流行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不少家长都有“输不起”的潜意识,但是起跑以什么为标杆、以什么为参照?大部分家长都不得而知,而分数看得见、可比较,所以很多家长眼睛还是紧紧盯着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他们没有意识到,因为“参照物”选择不全面导致家庭教育出现误区,而这些误区可能最终导致孩子输掉人生!

不要过于溺爱孩给予正常的爱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想学坏的。每一个孩子都想成为好孩子,每一个孩子变坏都有其合理的原因。对于问题孩子,我们的帮教工作就是要走进他们的背后,看看他们的成长过程,先像朋友那样理解、信任、帮助他们,然后才有可能去教育他们。——杨顺德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问题家长、一个问题家庭碰到问题孩子,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抨击、指责孩子,怪他们不懂事、不学好,然而在我看来,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肯定存在着一位问题家长、一个问题家庭。他们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在帮教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问题孩子的家长对自己存在的问题根本就意识不到:“我把心都掏出来给了我的孩子,可他就是不学好,这怎么还成了我的责任了呢?”确实,没有哪个家长会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时候家长们却都错误地表达了自己的爱,他们的爱根本无法得到孩子的理解和接受。

曾经有一位家长跑来找我,说她的孩子在家根本不和他们说话,还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来,我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妈妈从小就溺爱孩子,什么事也不让孩子自己做。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家务,她的儿子回到家放下书包就想帮妈妈扫地。谁知这位妈妈一把就夺过扫把,说“扫什么地啊,脏兮兮的,到屋里做作业吧!”后来孩子长大了,喜欢上了打篮球,可这位妈妈怕孩子在打球的时候会受伤,硬是不让他去打。这样的点滴小事日积月累把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拉得越来越疏远,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把孩子推上了结交不良朋友的深渊。直到最后,这位家长才意识到是自己所谓的爱害了孩子!

网瘾问题的产生也是一样的道理。并不是有了网络,孩子们才没法与家长沟通;而是孩子们无法与家长沟通,他们才会求助于网络。上网成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引导,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会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许网瘾就不会产生。所以,我在帮教问题孩子之前,总是会先去接触、改变那些问题家长。

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爱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总是喜欢想当然地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忽略了他们真正的需要,剥夺了他们的发言权。问题孩子帮教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讲信用、讲平等、讲理解、讲尊重,从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兴趣出发,和他们做朋友,得到他们的信任。

有的孩子喜欢乒乓球,我就陪着他一起打乒乓球,在打球的过程中和他交流;有的孩子爱打电脑游戏,我也会让他教我,然后和他一块打,在游戏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你还真是聪明,像整蛊专家这样的游戏也玩得这么好,我相信,学校里那点功课你只要是认真学那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从朋友的角度慢慢地引导他们走上正途;有的孩子戒心特别重,不容易接近,我就从最简单的买菜做饭开始:孩子在前面挑菜、砍价,我就负责跟在后面拎篮子,孩子把饭菜做成什么样的我就吃什么样的,在这样一个分工合作的过程中一点点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

常常会有家长很困惑,为什么孩子和家长从来不说心里话,可是却能和我在电话里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我是不是有什么灵丹妙药呢?答案是既有也没有。说没有是因为和孩子的交流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没有固定模式可遵循的;要说有屡试不爽的方法,那方法就是把孩子当做一个成人,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爱孩子,尊重、理解他们,寻找 们的优点,不吝啬表扬和鼓励。

教育问题孩子关键是培养责任心和正确的是非观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有了交流的可能之后,对他们的教育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

接触了这么多问题孩子之后,我发现很多孩子在犯罪之前都曾经遭受过不良侵害。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在做了受害者之后很快地就变成了施害者,成了违法者,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不良交友则成为了违法犯罪的催化剂。

小李是我的一位帮教对象,我们联系了两年后,有天他给我打电话,说以前的“团伙”又来找他,他不理,他们就找人欺负他,希望我可以帮他“教训教训”这些人。我找到了“团伙”的头头警告了他,但同时也告诉小李:“你不是也想当一名警察吗?警察是有自己的职责的,而不是用来解决私人恩怨的。如果我帮你教训他们,我就得脱下这身警服,你这不是危害朋友吗?这样还算真正的朋友吗?”之后小李再也没有出去惹是生非,他后来告诉我说,他要对我这个朋友尽到责任,也要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对于一个问题孩子来说,受不了他人的诱惑而重蹈以前的覆辙有时很难避免,因而帮教问题孩子最关键的就是培养起他们的责任心,教育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学会在受到不良侵害之后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而不是尝试以暴制暴,这才是既治标又治本的方法。

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应对不良侵害面对遇到的敲诈、勒索一类的不良侵害,孩子们往往会选择三种方式去解决:一是忍气吞声;二是花钱消灾;第三种则就是用以恶制恶,用暴力解决。很显然,前两种方式会助长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而后一种则落入了由受害者到违法者的恶性循环。

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分五步走:1、沉着冷静,拖延时间。孩子在遭遇突发状况的时候,不紧张不慌乱是不可能的,但一旦冷静下来就要尽可能地拖延时间,多拖延一分钟就多赢得了一分钟自救的时间;2、把对方的外貌、衣着、年龄、身高等体貌特征,逃跑时的方向,所乘交通工具的型号、车牌等记清,以便警方事后能尽快破案;3、寻机求救。事实上,每个犯罪过程中受害人都有自救的机会,要把握机会争取自救,但是也应该注意不要和不法分子硬碰;4、及时打电话求助。脱离险境之后要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为抓获不法分子争取时间;5、等候警察到来。报警时要准确提供自己所在的位置并原地等候,否则警察来了找不到受害人,报警也白报。

更重要的是,在遭遇不法侵害之后,家长、老师要及时给孩子以关爱、疏导,让孩子体会到深切的安全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

{性格}更多精彩文章

犯错对孩子心理来说未尝不是件坏事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青春期阶段性格内向怎么办?

警惕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

如何解决孩子不动脑的坏习惯?

本文Hash:b7730f795ff5b38e63bab7e171b1437386b38f91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