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的艺术

摘要:与孩子沟通的艺术,与孩子沟通质量的好坏,深刻地影响到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尤其是个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又聪明。那我们就该掌握一点与孩子沟通的技能。尊重孩子这是一个老..

与孩子沟通质量的好坏,深刻地影响到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尤其是个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又聪明。那我们就该掌握一点与孩子沟通的技能。

尊重孩子

这是一个老生长谈的问题,每个人都想得到,说得出,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得到。举一个例子。你正在赶写一篇稿子时,孩子走进书房,对你说:“爸爸,我想买双球鞋。”这时你会怎样回答?绝大多数家长会说:“找你妈去”;“你没看我正忙着,没空跟你谈这些”;“去,现在别烦我”……等等。试想,如果这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的同学、同事、长辈、上司,你会这样回答吗?尊重孩子,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要体现在具体而实在的生活琐事中。

接纳孩子

如果我们向家长问这样一个问题:“您对自己的孩子满意吗?”得到的答案一定会令人吃惊,大多数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不满意。很显然,我们并不接纳自己的孩子。接纳,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优点与不足。我们既要看到孩子的优点,又要客观地承认孩子身上的不足。接纳,是对孩子的认可,是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

保持平和的心态

在尊重与接纳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更好地保持平和的心态,与孩子进行沟通。如果父母在某些场合因顾及面子或其他种种因素而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就会失去耐心,变得烦躁,容易出现过激的言语、行为,如大声训斥孩子:“别哭了”,“再哭,妈妈不要你了”,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安全感的降低、对父母的不信任、过分依赖等。

把握沟通时机

虽然家长与孩子的沟通随时会发生,任何一次沟通都希望进展顺利,达到理想的效果。但仍然有一些时候,需要我们去刻意把握。如,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当孩子出现一些平常少有的行为时;考试后得知结果时;小孩子出现哭闹耍脾气时;当孩子想与成人玩耍时等等。

觉察孩子的感受、情绪与看法

我们常常忽略孩子的存在,尤其是孩子的感受、情绪与看法。“他知道什么?”“他懂什么?”“他能说出什么东西来?”这些都是成人的口头禅。其实,要想敏感觉察与接纳孩子的感受、情绪与看法并不是什么特别困难的事情,只需要我们在与孩子交往时,把孩子当成我们的同事、同学、甚至长辈、上司,我们就能够觉察孩子的存在,接纳孩子的各种感受、情绪与看法了。

正确引导

在充分理解与接纳孩子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孩子朝理想的方向发展,正确引导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矛盾。如两个3岁的孩子为了玩具而争抢起来,谁也不让谁。这时,成人的介入是有必要的,介入的目的不仅是制止孩子打架,更应该是如何解决“一个玩具两个都要玩”的矛盾。首先,成人应弄清楚玩具本来在谁手里,假设宝宝正在玩,贝贝想抢过来玩。这时,你可以对贝贝说:“贝贝也想玩,是吧?可是,宝宝正在玩,我们跟宝宝商量一下。‘宝宝,给我玩一会儿,行吗?’”让贝贝对着宝宝重复这句话。如果宝宝同意,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不同意,成人可以对贝贝说:“因为宝宝正在玩,所以现在你不能玩,等宝宝不玩了,我们再玩,好吧?”转过身对宝宝说:“宝宝特别乖, 宝再玩两分钟,就给贝贝玩,好吧?”通常,宝宝会同意的。

亲子沟通的艺术与技巧

微笑+专注地倾听

除了关切的眼神,微笑和专注地倾听也是必不可少的。微笑可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父母接纳的,而父母专注地倾听,则表明孩子说的话对父母来说是有价值的,这将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保证了沟通的顺利进行。所以,请不要对孩子吝啬你的微笑和专注的表情。

适时点头,表示接纳

在孩子对父母说话的时候,如果父母适当地点头,对孩子说的话表示肯定和赞许,孩子就会感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接纳,也会感觉到父母是很认真地在倾听自己的谈话。孩子会从中得到肯定的力量,从而更好地自我肯定。

表达意见时,用词谨慎,对事不对人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如果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与立场,父母应该尽量保持客观的态度,坚持对事不对人的原则。特别是在我们对某种社会行为表示反对立场的时候,更需要谨慎地选择合适的词汇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意见。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如何都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看法而伤害到孩子敏感的心。

注意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

亲子关系是一种比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使用一些能传达信任、关怀、赞美和鼓励的肢体语言来拉近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例如,孩子放学回家后,显得很疲惫,我们可以轻轻拍拍他的肩,表示鼓励和关爱。除了肢体语言的单独使用,家长也可以在言语沟通中配以恰当的肢体语言,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声。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圣经孩子最不喜欢四种沟通方式

导读:父母和孩子沟通得好这是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但是很多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并不是孩子喜欢的方式,所以容易造成叛逆,孩子最不喜欢四种沟通方式,你中枪了吗?

指责埋怨型沟通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

“你玩不够啊!作业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

“你看你桌子乱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

指责埋怨型沟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

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成为一个未了结事件遗留下来。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攻击性强,对子女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迁就讨好型沟通

“啊呀!妈妈不知道这个菜你不喜欢吃,将就着少吃点。你想吃什么?我明天就去买。”

“怎么,我给你买的这个圆规是小学生用的?对不起,我明天再去重买。”……

爱孩子是要将孩子作为一个能承担自己责任的独立的人来爱,而不是迁就和讨好孩子。

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表面一团和气,但缺乏一种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个人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另外,这种沟通同样也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沟通,是通过回避问题来“解决”问题,也是一种缺乏建设性功能的沟通。

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却很少迁就父母。但是,这种沟通所造成的孩子的任性却主要表现为眼前的、家庭内部的,孩子在家庭以外往往是一个迁就型的人;孩子成人后,很可能又不自觉地组建起一个迁就讨好型的小家庭,在一种缺乏真挚爱情的家庭情感氛围中生活。

打岔唆型沟通

孩子:“妈妈,今天校运动会上,我们班得了年级第一名,真开心!”

母亲:“哎哟,你看你这身汗,脸上脏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别着凉!”……

说得很热闹,但各说各的,没有互动,两个自言自语的人。

“妈妈。明天我们春游,老师说每人要交5元钱。”

“又要交钱了?从你上学到现在,我们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了。我们那个时候春游,就带上一瓶白开水、两块烧饼,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买票。你看看现在,一个月光水电费就是好几十,春游要交钱,你肯定还要带点零用钱,钱不好挣噢……”

一句话,引出那么多的话和事。唆的人最大的特点是,听到别人的一句话,立即进入自己的个人世界,看是在处理别人的事,实际上是在处理自己纷乱的情绪。

打岔唆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像两架同时开放的收音机,各自在坚持不懈地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根本没有听众和反馈;另一种情况就是,一方(往往是家长)在喋喋不休,另一方(往往是孩子)则陷入烦躁,焦虑,盼望着 这种唠叨早点结束,家长说了什么根本没有听进去。这种毫无效能的沟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造成孩子出现青春期问题,出现逆反和抵触,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孩子抵触的是家长的唠叨,而不是家长所说的内容。

这时家长千万要明白,是您的唠叨使孩子在拒绝您说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话。

超理智型沟通

“妈妈,我要买活动铅笔。”“为什么要买?”“原来那个坏了。”“刚刚买的怎么就坏了?你怎么这么不爱惜东西?”……“好了,下次可不准再搞坏了,小孩子要知道爱惜物品。”……

超理智型沟通有两大特点:一是夫妻对孩子,夫妻之间往往并不是“超理智”:一是父母“教育”意识、“规范”意识过强、戴着过滤镜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优点都被过滤掉,剩下的只有缺点和危险,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规范孩子。

这是一种严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沟通,特别容易产生亲子感情障碍。对孩子的影响有时会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从长远来说,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亲子矛盾往往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出来。一些孩子在整个中小学期间都可能是一个十分规矩的“好学生”,但在进入社会的关口或以后,可能出现种种适应障碍。而刻板、缺少热情、固执、偏执、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会成为在超理智型家庭沟通下长大的孩子的人格特点。

本文Hash:3a69391d86d91cac535682320e56b0591e3d3116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