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人格培养从儿童开始

小档案:夏洛特梅森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教育家,“教育之家”创始人,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她毕生探索一套适于儿童成长的、融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并写成流传于世的《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系列》。她的核心观点是,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把儿童置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之中;要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人来教育,而不是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书呆子。她的这些理念与方法在西方国家广受推崇,在英美等国还成立了专门的梅森教育培训机构,为父母和孩子们提供指导和服务。

她的教育思想很丰富,而且是面向实际的,她发现了问题并提出了经得住检验、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她提出“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站”。教育应从家庭开始,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她告诫为人父母者,要经常检讨自己,以保证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力欲在塑造孩子性格方面合法地运用。

小故事:培养随手关门的习惯

“约翰尼,”妈妈用好听、和善的语气说:“我想让你尽力记着,进出门时如果里面有人就要随手关门。”“可是,妈妈,我忘了怎么办?”“我会提醒你。”“如果我马上要出去呢?”“还是要关门,等你出去时再打开,你记得住吗?”“我试试吧,妈妈!”

有几次,约翰尼记住了关门,但好多次,他像脱了箭的弦冲下楼去,忘记关门。妈妈没有大声喊他回来关门,因为她知道这种喊声很容易惹恼孩子,于事无补。妈妈的做法是,来到门前,语调愉悦地喊:“约翰尼!”约翰尼已经忘记关门的事情,他不知妈妈叫他干吗,便好奇地返回来,看见妈妈依然在忙碌着。妈妈抬起头,看了一下门,说“我说过我会提醒你的。”约翰尼马上意识到自己忘记关门,他一边说“我忘记了”,一边去关门。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妈妈得采用不同的方法提醒他。妈妈很小心,她从不让关门这件事情成为她和孩子摩擦的理由,也没有让约翰尼漏关一次门。妈妈高兴地看到约翰尼逐渐形成了进出关门的习惯。

面对成功的喜悦,妈妈开始怜悯起孩子来,她觉得对这么一个小孩子,自己是否太过认真了,她没有想到,进出关门对约翰尼现在已经变得容易和自然了。妈妈放松了警惕。这天,约翰尼下楼到一半,忽然想起没有关门。他犹豫了一下,想看看妈妈是否像往常一样呼喊他?妈妈注意到孩子的疏忽,她也犹豫了一下,她想,孩子这一段时间做的够好了,这次让他去吧!约翰尼在半楼梯中没有听见妈妈的呼声,他脑子里闪过“哦,没有问题了!”就一溜烟跑掉了。

下一次,他又没有关门,不过不是忘记。妈妈也喊了他,但是,约翰尼听出妈妈的声音苍白无力,不坚定。他回答“我有急事!”妈妈也没有说什么,让他跑开了。他回来,同样不关门。

就这样,妈妈花了很长时间帮助约翰尼培养起来的关门习惯又丢失了。

夏洛特说:“形成一个新的习惯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保护新的习惯是个长久的工作,决不可着急。”如果“允许他有时违反一下新习惯,下次更正就行,殊不知,下次更正就是重新开始,重新克服面对的障碍。”

给中国家长的启示

用好习惯来取代坏习惯

我们的生活有90%是按习惯规律进行的。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一些有关习惯养成的心理历史和生理历史知识,以便知道这种习惯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做父母的不可以专制,不能漫不经心, 可以说教,而应是民主的、温和的、公正的、宽大和善的,应给予孩子更多的表扬而不是批评。

我们只能用一个相反的好习惯来取代那个易于发怒的坏习惯。在改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父母也可能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耐心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妈妈,自己也会过的轻松而简单,而放任不管孩子养成的妈妈,自己也会在和孩子无穷的磨擦中过着疲惫的生活。

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实际生活中,教育孩子有两件事必须要做。一是培养能力,二是性格的塑造。孩子们就像陶工手中的泥土,家长就是塑造泥土的陶工。因而,孩子的性格完全取决于家长。

父母赋予子女第二次生命

教育是一种氛围、一种训练、一种生活。从主观上讲,教育是孩子的精神生命。从客观上讲,教育要在孩子身上发生作用,就要靠训练。如果我们可以引用第三个术语,那么教育就要在孩子周围营造一种氛围。

性格是一种成就,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和孩子争取的实际的成就。因此,指导和帮助性格的发展是教育的主要职责。对于社会而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抚养和指导儿童,在家庭中更是如此,因为更多的是家庭的影响决定着人们的性格和职业生涯。

让孩子远离抑郁的阴影

孩子也会多愁善感。一切心灵、身体、情绪的,以及除此之外的种种缺陷都是遗传的产物,每一个父母,他们在生活中的独特经历都会通过某种不良的倾向传递给下一代。我们允许灰暗情绪的苗头出现,但是永远都不能允许这种情绪的习惯建立起来。一旦这种迹象出现,你就应该控制住局面,使孩子逃离她正要步入的阴翳,让她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强迫她和你目光对视,让她在你的目光中寻觅到爱意和愉悦。

实际上孩子都有责任感

一般说来,孩子本质上都是好的,都有履行自己义务的愿望。许多父母的失误就是太相信自己的作用,而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实际上孩子都有责任感,都能够按照大人的要求把事情办好。

儿童独立能力的培养从独立玩耍开始!

  方案1 亲子阅读 边看边想

  给宝宝提个问题

  妈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画面的内容和孩子的实际水平,设置一些问题,引领宝宝去想。当然,也可以引申开来:“汽车越来越远和越来越近,我们看起来会有什么不同?”这样,把书中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拓展了孩子的思路。如果妈妈和宝宝互换角色,相信宝宝会更有兴趣。

  方案2 在游戏中“动脑”

  耐心等待

  在游戏的时候,宝宝经常会因“走投无路”而发出“求救”信号。这时,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沉住气,让他有时间自己琢磨琢磨: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如果不行,妈妈可给一点提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比如启发昭昭:“想想看,在漏斗放进瓶子之前,怎样才能让它不漏呢?”然后鼓励宝宝自己去尝试。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学会从多种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使之终身受益。

  走出家门

  博物馆、科技馆也是孩子的好去处,不过,这需要妈妈和宝宝一边看一边聊:“如果恐龙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假如没有竹子,还会有大熊猫吗?”便于孩子根据眼前的事物,联想到更多的内容,养成遇事思考的习惯。

  方案3在“破坏”中研究

  先自己试试看

  童童盯着万花筒看了好一阵,随后摆弄来摆弄去,终于,把它的外壳拆下来了,发现里面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还有塑料盒。噢,原来如此!看明白了,童童试图把万花筒复原,却屡试屡败。他跑到妈妈跟前,指着一堆“零件”说:“坏了!”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如何应对?比较好的方法是,平静地对孩子说:“宝宝先回忆一下刚才是怎么一点点拆下来的,再自己想想办法,说不定你能装好呢!”然后,给孩子独处的空间和时间、自己解决难题。如果过一段时间孩子还弄不好,妈妈再来和他共同解决难题。如此,孩子就经历了一个思考的过程,从中受益。

  总有新的玩法

  “举一反三”地玩同一种玩具,对锻炼宝宝的思考能力大有好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最喜欢的,是那些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怎么玩的玩意儿,比如积木、橡皮泥、拼插玩具、折纸,甚至是那些日常用品。因此,父母尽量在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中,启发孩子去发现它们与众不同的玩法和用途,比如一个纸盒子,既可以装东西,又可以当帽子。

  宝宝两岁后会越来越渴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而适应独自玩耍的宝宝,在和小伙伴的相处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主动和积极的游戏能力,为日后入园后的集体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不会太过依赖家长!

更多推荐:

五岁的儿童数学天赋最高

网友实例:早教结果大不同!

能开发孩子智力的好玩具!

孩子说话早=聪明?

幼儿独立性的培养要从小抓住关键时期开始

导读:独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不是天生的,要从小加以培养。而这一时期正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时期。

独立生活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不是天生的,要从小加以培养。而这一时期正是培养宝宝独立性的关键时期。

创造宝宝做事的机会

尝试是宝宝学着独立的第一步,也是宝宝走向自立的第一步。爸爸妈妈在生活中给宝宝创造自己做事的机会,给他充分的时间让他来完成,无疑是明智的做法。

比如给宝宝下一些命令,让宝宝搬板凳、拿拖鞋、拿扇子、拿水果等,在宝宝摔倒的时候不要马上把他扶起,而是让宝宝自己站起来。

鼓励宝宝持之以恒

好的习惯和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形成并出现效果的。当宝宝自己做事的热情有所减退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一定要耐心地鼓励宝宝继续做、持之以恒。

爸爸妈妈也可以陪着宝宝一起做,在有利于宝宝坚持的同时,也使宝宝体验与爸爸妈妈合作的良好感觉。

贴心小叮咛

许多爸爸妈妈对宝宝过分照顾,使宝宝失去了自己做事的机会,逐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这对宝宝日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宝宝会认为别人为自己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不懂得体谅和关心他人。

因此,爸爸妈妈不要过多地干涉宝宝的活动,而是应该尊重宝宝希望“自己做事”的意愿,只要是宝宝自己能做到的,都让宝玉来尝试。

本文Hash:44a07fd123f3f83225f682a7d396ba11a12e1033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