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温水擦浴降温非首选

  发烧的治疗目标:改善孩子的舒适度而不是退烧

  在美国儿科学会关于退烧的最新指南里,反复强调的一点是:除非是超高热,发烧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相反是有好处的。有明确原因的发烧,比如严重的细菌感染,自然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发烧有利于提升孩子的免疫力,有利于对抗感染,除非是引起孩子明显不适,否则并不需要退烧,发烧的治疗目标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而不是去退烧。

  孩子舒适度很难用客观的指标去衡量,美国专家的共识是在39℃以上(中国指南是38.5℃以上)孩子会比较难受,除了一些有遗传代谢病、心肺功能疾病、癫痫等疾病的孩子,如果孩子没有明显不舒服,健康的孩子在39℃以下不需要退烧,自然不需要擦澡也不需要冰袋。超过了39℃孩子明显不舒服才需要退烧。

  有些治疗不能退烧但可以让孩子更舒服,比如减少衣物开空调,自然可以采用;有些治疗可以退烧也可以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比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这样的退烧药,不但退烧效果好,还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孩子的舒适度,当然也可以采用。相反,有些治疗也可以退热,但效果不好,还可能让孩子更难受,比如吹风扇、温水擦浴、冰袋敷头等。

  来自专业机构的建议:关于物理降温

  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物理降温效果不及退热剂,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快于单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使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擦身的物理降温方法。

  healthychildren.org(美国儿科学会旗下的科普网站):部分情况,让发烧的孩子更舒服的最方便方式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然而,有时候你可能想结合温水擦浴或只想温水擦浴,比如知道孩子对退烧药过敏,或者不能耐受(罕见)可以优先选用擦浴。如果发烧让你的孩子极度不适,或者孩子呕吐,可建议配合退烧药使用擦浴。

  香港卫生署:温水浴并不能帮助宝宝退烧,但若宝宝有以下情况,很多人都会给宝宝泡温水浴来令他舒服一点:(1)不能服用口服药物(2)服药后呕吐(3)表现烦躁或非常不适。

  英国NICE(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的《儿童发热:5岁以下的评估和初步治疗》指南:温水擦浴不推荐用于治疗发热。

  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不推荐给孩子温水擦浴、酒精浴或擦浴。

  第19版《尼尔森儿科学》:不认为温水浴和冷毯这样的物理方式对退热有效。

  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发热与退烧药的使用》指南:把体温降到正常是不是就改善了孩子的舒适度,我们并不清楚,外部降温方式,比如温水擦浴,可以降低体温但提高不了舒适度。

  看看这些专业机构的意见,即便是最暧昧的中国指南,也只是说物理降温可以作为辅助退热方法,而且这还是2008年的观点。至于温水擦浴,境外的机构要么明确说没用,不推荐,要么说在退烧药不能用的时候才可以考虑,或者在烧得太厉害孩子非常难受的时候配合退烧药用一下。

  温水擦浴,可能让宝宝更不舒服

  物理降温的方式很多,包括脱衣服散热、泡澡、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冰敷、退热贴、吹风扇、开空调等等。原理是通过皮肤和外界环境的接触,借助流动的水或空气将人体热量带走,达到退热的目的。其中,温水擦浴是用得比较多的方式,研究也比较多,我们就来看看关于温水擦浴的研究。

  早在1970年,有研究给两组孩子分别采用温水擦浴和吃安慰剂的治疗,发现1小时后退热了的孩子数量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当然。这个研究的样本很小,每组只有15人。其他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擦浴在短时间内是可以降低体温的,但主要是在30分钟内,之后体温就逐渐回升了。当然擦浴的方式有很大的变数,持续时间、水温都可能影响效果。擦浴是用水和身体的温差来带走热量,温差小了没有效果,温差大了会引起身体的不适,所以这种方式是违反生理的。而且烧到39℃以上的孩子很多都昏昏沉沉想睡觉,谁会乐意这时被人用凉水擦来擦去?很多研究也都证实,和退热药几乎不会引起孩子的不适相比,擦浴会引起很大一部分孩子哭闹、寒战。

  物理降温方式多,可选但非首选

  当然物理降温方式很多,并不是所有的都不能用。正如前面所说,少穿衣服开空调也属于物理降温的范畴,因为可以让孩子更舒服,冷就穿,热就脱,空调也一样,热就开冷气,冷就开暖气。至于冰袋冰敷、退热贴这样的小面积接触皮肤的降温方式,既降不了温又让孩子不舒服,自然应该放弃,而酒精擦浴可以降温,但可能导致孩子酒精中毒,应该禁止。

  当孩子发烧39℃以上,应先吃退烧药。而39℃以下的首选措施有:

  观察孩子精神反应 这很重要,一是判断孩子有没有什么严重疾病;二是借以判断孩子难受的程度。

  适当减少一点衣物(包括覆盖物如被子等) 孩子发烧时如果感觉非常热,减少衣物的目的也是让孩子舒适些——当然如果孩子发生寒战的情况就不要随意减衣物了。

  多给孩子喝水 发烧时孩子体温偏高,人体水分丢失较多,需要喝水补充水分。

  综上所述,温水擦浴和泡澡这样的方式,在39℃以下根本就不需要用, 只有当孩子不能吃退烧药时,才可考虑选用,或者当孩子非常难受,也就是发烧所带来的不适已经大大超过了擦浴所引起的不适,才应该考虑加用,所以说白了就是个备胎,你把它当首选的方式就错了。

  当然,接受上面的观点,首先要接受“退烧的治疗目标是提高孩子的舒适度”这个医学界的主流观点,这其实牵涉价值观的判断,也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认同。作为家长,如果你非常担心退烧药的副作用,情愿孩子忍受那些不适去获得擦浴那点降温效果,那也无可厚非。

孩子发烧,采用温水降温,请问温水降温多久擦一次?

你好, 我家孩子现在7岁了,发烧38度左右,已经采用了物理降温,使用了温水擦拭,请问温水降温多久擦一次?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黄文渊回复:你好, 宝宝发烧不超过38.5度可以采用物理降温,对于你说的温水擦拭话,一般是半个小时一次,温水擦拭肌肤可以帮助促血压循环,帮助增加身体代谢,因此帮助降温,而且多喝水帮助降温。要注意及时的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如果宝宝体温保持在38.5℃以上,要及时使用退烧药物,同时及时的就医治疗,避免病情严重。

酒精擦身男童身亡孩子发烧如何正确降温

宝宝发烧有很多口口相传的物理降温法被大家熟知,其中听得最多的一种就是用酒精擦浴。然而,婴幼儿自身的肝肾功能还不完善,皮肤也娇嫩,用酒精擦浴容易吸收,导致过敏甚至酒精中毒。

发烧酒精擦浴不可取物理降温究竟怎么做?发烧酒精擦浴不可取物理降温究竟怎么做?

新闻回顾丨工业酒精擦身东莞男童身亡

2015年6月13日傍晚,东莞一名1岁男童被紧急送往深圳市儿童医院抢救,抵达医院时孩子已经无法自主呼吸,陷入深度昏迷。医护人员尽力抢救一夜还是回天乏力,孩子次日上午在医院死亡,原因是其父母用工业酒精为他进行物理降温,一瓶酒精差不多有1500毫升,给男童擦拭身体用了2/3瓶。

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主任何颜霞透露,男童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工业酒精,工业酒精里含有甲醇,甲醇有较强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很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急性中毒症状包括头疼、恶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继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男童皮肤非常幼嫩,很容易吸收甲醇,而这种物质对脑部神经系统的危害可以说是致命的,因此孩子送院时脑部已经丧失功能,情况比植物人还糟。

提醒丨不管工业酒精还是医用酒精都不适用于给幼童进行物理降温

深圳市儿童医院PICU主任何颜霞也表示,不管工业酒精还是医用酒精,都不适用于给幼童进行物理降温。酒精在皮肤上挥发的速度比水分还快,也就是带走热量更多、更快,也更容易引起寒战。

解惑丨张思莱:为什么不建议使用酒精擦浴进行降温处理?

因为小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薄嫩通透性较强,角质层发育不完善,皮下血管相当丰富,血液循环较为旺盛,发烧处于高温持续状态时全身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毛孔张开,对涂在皮肤表面的酒精有较高的吸收和透过能力,因此酒精经皮肤更容易吸收。

如果酒精擦浴后擦拭时间较长,擦拭面积又大,致使酒精经皮肤大量吸收入血,对于婴幼儿来说肝脏功能发育不健全,容易产生酒精中毒,如果酒精浓度过高就会造成脑及脑膜充血水肿水,引起精神兴奋,出现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酒精中毒症状。

严重者致使孩子因呼吸麻痹、重度缺氧而死亡。另外酒精挥发的快,使得体表迅速降温,孩子可能全身颤抖,而引起体温的再次升高。同样酒精擦浴和过凉的冷水擦浴的寒冷刺激一样,都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压力增加,使肺循环阻力增大,加重了低氧血症。

有些孩子可能会对酒精过敏,而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如皮疹、红斑、瘙痒等。个别孩子因酒精擦浴兴奋迷走神经,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甚至引起心室纤颤及传导阻滞而导致心跳骤停。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烧时(38℃~41℃)用酒精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烧调节机制,不仅无效,且可能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

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不主张用酒精擦浴进行退热处理。

支招丨孩子发烧正确的物理降温法

张思莱医生表示宝宝发烧的物理降温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洗温水澡,洗后及时裹上浴巾,擦干身体穿上衣服。

2.使用冷湿毛巾擦浴全身,尤其是大血管走行的位置,如: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擦至皮肤发红为止。

3.头枕冰袋、冷水袋,用冷水袋或冰袋放置在腋下、颈部两侧、腹股沟以及额部,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使用冰袋会产生严重 战,尤其是小婴儿,所以最好使用冷水袋。

Tips: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上,伴有精神不好,建议去医院。

本文Hash:9a19822167ddd733b390a4e5e4be9459399b19c1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