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的症状表现

鹅口疮的症状是什么?鹅口疮长什么样子?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小儿鹅口疮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症状表现有多种,了解以下,有助于更好的及时发现其症状,更好的治疗。下面给大家介绍介绍。

小儿鹅口疮的症状表现

一、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

二、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擦去斑膜后,在患儿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象乳凝块样的东西,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常见于颊黏膜、上下唇内侧、舌、齿龈、上腭等处;有时波及咽部。初起时,为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边缘不充血,此白膜不易擦掉,如强行剥掉,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并有渗血,黏膜迅速又生成。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

三、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鹅口疮患处不痛,不引起流口水,不影响吸奶,没全身症状。有时,患儿会出现不肯吃奶现象。

全球医院网专家介绍: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小贴士:以上就是关于鹅口疮的一些症状及其危害的介绍了。通过介绍相信你了解了许多。

鹅口疮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导读:鹅口疮,又称“雪口”、“白口糊”,是由一种叫做白色念珠菌的真菌感染引起的。多发生于婴幼儿和体弱多病的人。

小儿患鹅口疮的症状表现:

为白色念珠球菌感染所致。多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的患儿。新生儿可因奶头、乳具污染而传播,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

中医认为本病系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邪,致心脾积热,邪热上乘于口舌;也有因先天禀赋不足,气阴两虚,或后天乳食调护失宜、久病久泻之后,阴液耗伤,虚火上炎于口舌而发。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白膜。初起时,呈点状和小片状,微凸起,可逐渐融合成大片,白膜界限清楚,不易拭去。如强行剥落后,可见充血、糜烂创面,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但不久又为新生白膜覆盖。偶可波及喉部、气管、肺及食管、肠管,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一般婴儿鹅口疮发病很快,但全身症状不明显,可有轻度发热,烦燥不安,哭闹,有的孩子不爱吃东西,但多数并不影响哺乳。发病初期,口腔粘膜充血发红,1~2天后,在舌、唇和颊粘膜等处,出现散在的白色斑点状、凝乳样物,有的状如白膜,稍微突出于粘膜表面,和凝乳块不同的是这些白膜不能被擦拭干净。如果强行剥去白膜,创面会渗血。

在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时,白色斑点会很快蔓延整至个舌背、唇、颊、腭部粘膜,形成片状。较大的儿童感染白色念珠菌,常常局限在口腔的某一部位,多见于口角,表现为双侧口角糜烂,特别在寒冷干燥的季节,常常由于口角干裂而继发念珠菌感染。

小儿鹅口疮的症状及预防

新生儿鹅口疮症状表现

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的婴儿或是长期应用抗生素的儿童,症状表现为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的点片状絮状物,略微突起,边缘充血,不易拭去,剥离后会出血,点片状会融合成大片,遍布口腔。患儿还会有吞咽困难、食欲下降或呼吸不畅等症状。

寻找病因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这种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健康人的体内和体表也有此菌。新生儿在生产过程中易受产道感染,加上喂养时母亲乳头不洁、用不洁物擦口腔或喂奶时消毒不严等,都会成为感染因素。鹅口疮在新生儿中很常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新生儿抵抗力较差,易受真菌感染。

治疗预防

可在新生儿口腔内涂抹适量制霉菌素或鱼肝油。

注意新生儿的营养补充,可适量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B。

如果症状较严重,父母应该带新生儿去医院,由医生帮助处理。

预防鹅口疮应注意哺乳时的清洁卫生。母亲喂养新生儿前,应做好自己的清洁卫生工作,用清水轻轻擦洗乳房,内衣也要保持干燥、清洁,注意清洁手部;人工喂养或是混合喂养的新生儿,父母应注意定期消毒奶具,使用前用开水煮五分钟,新生儿进食后,可以给其喂些清水,减少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本文Hash:7c22298f03e9adb1eac65e2fcc6cd96efd2e0382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