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长勿盲目镇压

导读: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的一些执拗的表现,这个时期的孩子表现得相当的执拗,如果你破坏了他的规则他就会大哭大闹,这儿时候家长家长勿盲目镇压,应该给孩子适当的理解和满足,帮助孩子缓解成长的焦虑。人和环境的关系等,这对孩子未来了解规则、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非常重要。

椅子一定要放回原来的地方,毛巾要挂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能变,出门要按程序和常规的路线,穿衣服、换裤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序”……如果家里2~4岁的孩子忽然变成小管家和小警察,严谨勤奋地忙着维持家里物品的秩序和做事程序,一旦家长破坏秩序和程序就会引起孩子的哭闹和反抗,这些“信号”都在提醒家长,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

留心秩序敏感期的“信号”

2岁3个月的朵朵突然变得很执拗,比如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妈妈急忙拿来纸巾擦,她却大叫要毛巾擦,爸爸拿了热热的洗脸毛巾来,她又哭着说要干毛巾擦。早上,爸爸给她冲好奶拿来,朵朵看到却大哭:“我要妈妈冲!”无休止的哭闹让爸妈火冒三丈,但朵朵不依不饶,直到爸爸真的把奶倒掉,妈妈重新冲了奶她才破涕为笑。

全国妇联“心系好儿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网创始人之一陈梅芳解释说,一般而言,孩子从出生到两岁,随着认知的发展,言语以及行为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积累,秩序敏感期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

“2~4岁是宝宝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在建构内在秩序的同时,对于外在的秩序也非常敏感,一般会对场所、顺序、所有物、约定和习惯等方面有要求。”启明教育集团教研中心主任、启明国风双语幼儿园园长朱葵花补充说,如果孩子突然无理取闹,哭喊着“不是这样,应该那样”的时候,家长有必要停下来想一想,今天的情况与平时有什么不同:这是陌生的场所?是时间紧自己做事情匆忙顺序与平时不一样?家里面是不是物品更换了地方?没有经过宝宝同意整理了他的玩具?如果孩子的哭闹是因为这些原因,说明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了。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

为什么幼儿会突然对秩序如此敏感?

“秩序是生命的需要,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获得秩序感的满足时,会感觉安全和快乐,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朱葵花说,如果孩子能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也会将物品摆放有序,做事条理清楚,这些都是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习惯。

在陈梅芳看来,秩序敏感期也是孩子思维、自我意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秩序感上的敏感表现,是孩子认识客观事物以及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的外化,孩子通过“我要做”、“我要自己做”、“我不”来表达对环境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以及自我的态度。

家长也要秩序化

非要让已经搅碎的鸡蛋恢复原样自己重新搅一遍,面对“较真”的宝宝,家长常常感到很无奈,要么顺从了宝宝的意愿,要么“威逼利诱”让孩子遵从。

“秩序敏感期往往是和执拗期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常常让家长感到无奈。”北京市朝阳区孙瑞雪至尊宝宝幼儿园园长唐双环说,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首要的,家长所要做的就是:一是放慢速度,耐心观察和倾听孩子;二是成人自身也要秩序化。

陈梅芳说,如果家长能给孩子积极的理解和适当的满足,首先会帮助孩子缓解成长焦虑,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安全 的孩子将来会比较乐观、热情、积极。其次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等,这对孩子未来了解规则、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非常重要。

敏感期表现别“镇压”

孩子秩序感太强,家长该怎么办?

陈梅芳指出,所谓孩子秩序感太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敏感期时间长,比如4岁以后还很“执拗”,二是秩序感近乎苛刻,事物的位置和做事程序要求严谨。家长对这些情况要引起重视,可从几个方面调整。首先是检查父母和教养人有没有做事过于追求完美、对环境整洁要求过高的情况,如果有,要适当调整。其次是关注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加强他和同龄孩子的交往及户外活动,促进孩子对不同环境、不同人的不同秩序的认识。

朱葵花认为,尊重理解孩子,这是最重要的,每个孩子对秩序的需求不同,对外界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有的家长误将孩子敏感期的表现,当成是孩子无理取闹,当孩子有敏感期行为表现时,错误地认为要趁着这个机会扳一扳孩子的倔脾气,采取的方式是“镇压”,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规则的建立。

家长理解并尊重孩子的秩序感

  一天早晨,未满3岁的嘉嘉在幼儿园门口号啕大哭,老师和阿姨怎么哄劝都不行。我问他阿姨怎么回事,她说不知道。“本来都好好的,刚才出楼的时候,园长看见我们,让我们上她的车,她把我们捎过来。一上车嘉嘉就开始哭。园长是好心,我们这孩子真不给人家面子。”

  我跟阿姨说:“你把嘉嘉再带回8号楼,从那儿走过来,他就好了。”

  阿姨和老师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不明白我在说什么。看看不停号哭的嘉嘉实在无计可施,阿姨只好按照我的提议回去重新走了一遍。果真,嘉嘉破涕为笑,平静下来。

  老师悄悄问我这是因为什么。我告诉她,这就是儿童的秩序感。嘉嘉每天早晨跟着阿姨从自己居住的8号楼走到幼儿园所在的5号楼,这是他生活的正常秩序。今天早晨园长用车带他过来,打破了这个秩序,导致嘉嘉悲痛欲绝。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天生具有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他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也是他建立道德意识的奠基石。

  还在襁褓期,孩子往往已经要求周围的事物有固定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打破,比如原来放在钢琴上的照片被挪到柜子上,孩子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

  1岁之后,孩子对于秩序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

  *他们坚持每样东西必须归其“主人”所有,他人不得动用。不仅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家里其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随意交换使用。

  *他们坚持拿到手里的食物或者其他物品必须是完整的。比如,孩子要吃苹果,父母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只,擅做主张把苹果切成两半,孩子大哭着拒绝接受。给孩子买来冰棍,妈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咬了一口,孩子撒泼打滚,一定要妈妈把吃进去的冰棍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棍扔掉。画画的纸破了一点点他们也会伤心不已,要求拿一张新的完整的。

  *他们坚持每个举动,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或者是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如果父母忽略了他们的要求,或者没有准确理解他们的意图,而导致事件过程的偏差,他们会固执地要求“重新来一遍”。

  孩子的秩序感来源于对环境的控制欲望,这种控制欲望的根源在于对未知未卜的恐惧。生活有序,孩子感到安全。一旦这个秩序有所变动,孩子感到未卜,就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只有一遍遍重复原有秩序,不断巩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这个秩序的恒定,内化了守恒概念,知道在一定范围内的发挥不会影响后果,顺利地度过这个阶段,他才能进一步发展。

  秩序感是道德意识的起源之一。当一个小娃娃为了没有摆整齐的木头块儿焦急、为了掰成两半的面包大哭时,那是因为他认为整齐、完整是“对”的,凌乱、两半儿是“错”的。事物有了“对错”之分,行为自然也有“好坏”、“正误”之分,孩子的自律感应运而生。孩子开始意识到什么是“标准”、“正当”的,开始把行为和后果联系到一起。

  如果父母不了解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误以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成心找碴儿”,批评、斥责甚至镇压孩子的情绪反应,从而逐渐破坏孩子的秩序感,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也扼杀他们的自律感萌芽,导致孩子将来在遵守规则和发展道德感方面,出现各种障碍与问题。

  理解并尊重儿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要求,尽量满足孩子对事物固定秩序与完美无缺的追求。在这个时期,不强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

  给孩子安排规律的生活,固定时间吃饭、外出、洗漱、讲故事、睡觉,等等。规律的生活给孩子安全感,有助于他们遵守规则。

  当孩子因为某样“秩序”被破坏而哭闹时,平静地陪伴他、倾听他并予共情,而后协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要求“重新来一遍”,不妨花费几分钟时间按照他的设计重新来一遍,否则你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平息他的不安情绪。别担心孩子会因此变得“小气”、“浪费”、“任性”。这只是儿童发展的必经阶段,不会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以便今后更加健康的发展。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你懂吗

椅子一定要放回原来的地方,毛巾要挂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能变,出门要按程序和常规的路线,穿衣服、换裤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序”……如果家里2~4岁的孩子忽然变成小管家和小警察,严谨勤奋地忙着维持家里物品的秩序和做事程序,一旦家长破坏秩序和程序就会引起孩子的哭闹和反抗,这些“信号”都在提醒家长,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留心秩序敏感期的“信号”2岁3个月的朵朵突然变得很执拗,比如哭得眼泪鼻涕一大把,妈妈急忙拿来纸巾擦,她却大叫要毛巾擦,爸爸拿了热热的洗脸毛巾来,她又哭着说要干毛巾擦。早上,爸爸给她冲好奶拿来,朵朵看到却大哭:“我要妈妈冲!”无休止的哭闹让爸妈火冒三丈,但朵朵不依不饶,直到爸爸真的把奶倒掉,妈妈重新冲了奶她才破涕为笑。一般而言,孩子从出生到两岁,随着认知的发展,言语以及行为等各方面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积累,秩序敏感期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2~4岁是宝宝秩序敏感期形成的重要时期。孩子们在建构内在秩序的同时,对于外在的秩序也非常敏感,一般会对场所、顺序、所有物、约定和习惯等方面有要求。如果孩子突然无理取闹,哭喊着“不是这样,应该那样”的时候,家长有必要停下来想一想,今天的情况与平时有什么不同:这是陌生的场所?是时间紧自己做事情匆忙顺序与平时不一样?家里面是不是物品更换了地方?没有经过宝宝同意整理了他的玩具?如果孩子的哭闹是因为这些原因,说明孩子处在秩序敏感期了。秩序是生命的需要为什么幼儿会突然对秩序如此敏感?秩序是生命的需要,处于敏感期的孩子获得秩序感的满足时,会感觉安全和快乐,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孩子能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他们也会将物品摆放有序,做事条理清楚,这些都是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习惯。秩序敏感期也是孩子思维、自我意识以及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孩子在秩序感上的敏感表现,是孩子认识客观事物以及相互关系的内在要求的外化,孩子通过“我要做”、“我要自己做”、“我不”来表达对环境的认识、对事物的理解以及自我的态度。家长也要秩序化非要让已经搅碎的鸡蛋恢复原样自己重新搅一遍,面对“较真”的宝宝,家长常常感到很无奈,要么顺从了宝宝的意愿,要么“威逼利诱”让孩子遵从。秩序敏感期往往是和执拗期联系在一起的,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常常让家长感到无奈。尊重孩子这一生命现象是首要的,家长所要做的就是:一是放慢速度,耐心观察和倾听孩子;二是成人自身也要秩序化。如果家长能给孩子积极的理解和适当的满足,首先会帮助孩子缓解成长焦虑,让孩子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将来会比较乐观、热情、积极。其次是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等,这对孩子未来了解规则、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非常重要。敏感期表现别“镇压”孩子秩序感太强,家长该怎么办?所谓孩子秩序感太强,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敏感期时间长,比如4岁以后还很“执拗”,二是秩序感近乎苛刻,事物的位置和做事程序要求严谨。家长对这些情况要引起重视,可从几个方面调整。首先是检查父母和教养人有没有做事过于追求完美、对环境整洁要求过高的情况,如果有,要适当调整。其次是关注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水平,加强他和同龄孩子的交往及户外活动,促进孩子对不同环境、不同人的不同秩序的认识。尊重理解孩子,这是最重要的,每 孩子对秩序的需求不同,对外界的敏感程度也不同。有的家长误将孩子敏感期的表现,当成是孩子无理取闹,当孩子有敏感期行为表现时,错误地认为要趁着这个机会扳一扳孩子的倔脾气,采取的方式是“镇压”,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规则的建立。

本文Hash:30581c1acd8a97698cb299ae890371039a247f2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