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用药最缺小剂量注射剂

当孩子生病后,我们会到医院给孩子拿药吃,而一般常规的儿童用药还是有的,但儿童用药缺的是专科用药。比如内科的用药,儿童的用药就比较少,这个时候不得不使用成人用药的减少版,这就存在用药安全的问题。母婴专家指出,儿科用药最缺小剂量注射剂。

儿科用药有自己的特点,与小孩的生理各方面都有关系,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从现在我们医院用药情况来看,儿科常规治疗用药,相对还好一些,但一些专科用药确实缺乏。

常规儿科用药,如治疗感冒,一般用小儿感冒颗粒,止咳药,这些看上去不是特别缺乏。抗生素也有一部分,比如阿奇霉素、头孢克洛等,剂型也比较丰富,有颗粒剂、混悬剂、口服液等。

但一些专业病用药,确实缺一些儿科的;部分药有,也缺乏合适的剂量。比如心内科的用药,准确性很重要,目前仅有双鹤制药为儿科特别生产了地高辛酏剂。其他心内科治疗用药,基本都是片剂和胶囊剂。片剂或胶囊剂,剂量都很大,儿科每次用到一片以上的可能性很少,都需要掰开用,有些要掰到四分之一以下,这是很难的,也掰不准。护士为了准确,要把药研碎了,拿水化了,再用针管抽上去,确定剂量,准确用药。

儿科用药分口服药和注射剂。口服药,基本上是剂型问题;注射剂,基本上是剂量问题。现在儿科最缺的是小剂量的注射剂。孩子从出生到18岁,全都要在儿科就诊,年龄跨度太大,大部分儿科注射剂,剂量都太大,有些药最小剂量就到0.5,但孩子可能就用到0.2,这时候就要浪费掉多余的部分,费用成本很高。

成人药品不可直接用于儿童

一般的成人药品非针对儿童而设计研发,也未经儿童临床试验验证。儿童的生理机能和各器官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有着自己的药物代谢特点,如果直接将成人药物用在儿童身上,有时会产生非常危险的后果。

从用药剂量来说,成人药物的剂量根据成年人的生理特点设计。有的家长将成人药片掰成两半,或者用勺子当成量器给药,却往往因为剂量不精准造成过度剂量给服或剂量不足,达不到既定治疗效果,可能反而造成儿童用药危害。

因为没有适宜儿童的剂型和规格,儿科临床和患儿家长就会拆分药品原有的规格给孩子服药。可能会发生分装误差、分装损耗、分装后黏附在包装纸上的浪费,再加上药品分装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使药品质量不能保证,给药剂量不确定。

温馨提醒:儿科用药最缺小剂量注射剂,所以如果孩子用药不当的话,药物可能不仅没有起到治疗的作用,有时还会加重病情,如损害胃黏膜、给药量不足导致疾病复发,超出规定剂量而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等。

如何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摘要:如何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如何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第一种方法:按年龄计算年龄剂量年龄剂量出生1个月内成人剂量的1/184岁成人剂量的1/32个月成人剂量的1/146..

如何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科学计算小儿用药剂量

第一种方法:按年龄计算

年龄剂量年龄剂量

出生1个月内成人剂量的1/184岁成人剂量的1/3

2个月成人剂量的1/146岁成人剂量的2/5

6个月成人剂量的1/79岁成人剂量的1/2

1岁成人剂量的1/512~14岁成人剂量的2/3

2岁成人剂量的1/418岁成人剂量

第二种方法:按体重计算

小儿用量=成人用量×小儿体重(kg)/成人体重(50或60kg)

第三种方法:按体表面积计算

60kg体重的成人体表面积按1.70m2计算。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为: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小儿每日药用量=成人每日药用量×小儿体表面积÷1.7

注意:公式中体重最好是实测体重。如不能实测,则按体重(kg)=年龄×2+7估计。

以上几种计算结果可互相参考。

父母自己掌握了小儿服药剂量的计算方法以后,在对医生开出的药物服用量有疑问时,也能进行核算,以确保无误。

儿科用药特点

有人讲“小儿用药只要注意按年龄折算剂量就行了。”其实不然。折算剂量固然重要,但对于小儿的合理用药来说,差距尚远。由于小儿处于不断发育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各期的用药特点是不同的:

1、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引起中毒。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如氯霉素吸收慢,磺胺药可全部吸收。皮下和肌肉注射由于周围血循环不足往往影响药物吸收和分布,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有些药物如磺胺药应用后,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因此磺胺药不宜用于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肝脏发育不成熟,某些酶类缺乏,某些药物应用后可引起生命危险,如氯霉素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新生儿肾功能发育不全,对巴比妥类、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排泄缓慢,直到满月后,肾功能才逐渐完善。因此,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2、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出生后28天至满3岁,叫婴幼儿期。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品,口服给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石蜡油等药物,误入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内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吗啡、杜冷丁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抑制呼吸,一般不宜用;但该期对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镇静药,耐受性都较大,年龄愈大,剂量也相对偏大。

3、儿童期用药特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机体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对于镇静药、阿托品、磺胺类药、激素等的耐受性较大;酸碱类药物较易发生酸、碱血症;应用利尿药较易引起低血钾、低血钠现象;应用大量或多种抗生素(尤其是口服广谱抗生素时)比较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四环素可使牙釉发育不良,牙龈发黄,因此7岁以内忌用。用药时,必须熟悉使用方法和注 事项,发生反应及时采取措施。

小儿用药剂量是怎样计算的

药物说明所标示的剂量,大多是成人的1次剂量,小儿剂量往往未标示,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折算:一是按每公斤体重多少(毫克、克、毫升)计算,此法是较准确的,但应用十分不便;另一种方法是按成人剂量折算,下表是《中国药典》制定的《老幼剂量计算(折算)表》可供参考。

年龄剂量(成人剂量的)出生1个月1/18-1/141个月至6个月1/14-1/76个月至1岁1/7-1/51岁至2岁1/5-1/42岁至4岁1/4-1/34岁至6岁1/7-2/56岁至9岁2/5-1/29岁至14岁1/2-2/314至18岁2/3-全量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基本规律,但由于药品剂型、制剂工艺等的不同,许多药品是不能按以上比例折算服用的,特别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由于其智力、身体素质发育还不完全,因此他们的用药更要谨慎。药品中没有儿童用法用量,最好向专业人员请教,或直接购买专为儿童准备的药品。

本文Hash:23399e3d26155021d3fa8f7a94d6eec6906a7b6c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