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怎样防止宝宝上火

近来许多年轻母亲反映:母乳喂养时宝宝大便稀糊柔软,当开始吃牛奶或婴幼儿配方奶粉后,孩子大便比过去少了,而且变硬,大便中含皂块颗粒较多较大,甚至出现便秘。妈妈们都认为由于奶粉是烘干的,宝宝吃了烘干食物会上火,所以才会出现便秘、上火现象。其实原因不在于此。

在夏秋交替季节,宝宝体内水分流失较多,便秘、上火很多见,这与吃的食物成分有密切关系。宝宝便秘是因为粪便过硬,而这是由于粪便中的不溶物质引起的,此不溶物质主要来自肠道中不能吸收的棕榈酸和硬脂酸结合钙质形成钙皂所致。因此,如果婴幼儿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棕榈油酸和硬脂酸(皆属长链饱和脂肪酸),排便便会较硬。

因此,为宝宝挑选配方奶粉要尽量选用精制植物油配方,宝宝喝了不上火,大便稀软,钙质和脂肪吸收好,有助婴幼儿骨骼发育和能量的吸收利用。应当避免含有棕榈油、全脂奶粉或乳脂等成分的婴儿配方奶粉,否则易使大便变硬、次数减少,甚至上火便秘。还可适当增加辅食,最好将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内同煮,做成菜粥给宝宝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纤维素等食物残渣可以促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的目的。此外,还应当培养宝宝自幼养成正常排便的习惯,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例如每日定时让宝宝坐马桶,即使没有大便也要让他坐个十来分钟,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怎样预防宝宝喝奶粉上火呢?

  预防婴宝奶粉上小贴士:

  (1)在宝儿一早醒来后,先给宝宝喝白开水。

  (2)宝儿四个月后添加辅食,不用过早添加。

  (3)喝奶粉的宝儿一般需要在餐前半小时补充一些白开水,约为喂奶量的1/2,具体为:出生第一星期30毫升;第二星期45毫升;1个月后50~60毫升;3个月时60~75毫升;4个月时70~80毫升;6个月时80~100毫升;8~12个月时100~120毫升。

  (4)将奶粉按照正常比例冲调,也可在奶粉或开水里添加奶伴葡萄糖,预防上火,有助消化。

  (5)妈妈喂奶时在奶粉里加一点菊花精。

  (6)如果宝宝正值上火期间,适当减少一点喂奶量。

  (7)宝儿在2个月以内不建议饮用水果汁和蔬菜汁。

  (8)夏天或者宝宝伴有发烧等病状时,可以增加喝白开水的次数。

  (9)也可以在水里加一点葡萄糖或宝宝蜂蜜,也很有用。

  久久健康网温馨提示: 

进食是为了宝宝生存和生长发育,排便则使人体新陈代谢的废物或有害物质及时排出体外,免除机体损害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例如每日定时让宝宝坐马桶,即使没有大便也要让他坐个十来分钟,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苗皓)

秋天宝宝如何防上火

秋季气候干燥,人做容易上火,更别说宝宝。宝宝经常会出现流鼻血,嘴角烂,便秘等情况,这时候父母会焦虑,那怎样能防止宝宝上火呢?

上火并非只与气候有关

秋高气爽

秋天气候干燥,宝宝体内的水分流失特别明显,加上宝宝脾胃功能尚不健全,故容易上火。

饮水不足

宝宝体内水分流失较多,若饮水少就更是“火上加油”。

饮食不当

某些饮食不当也会引起宝宝上火,如果食物中含有棕榈酸和硬脂酸,一般会与钙结合成皂钙,粪便就会变硬,不易排出,导致上火。

如果奶粉冲得过浓,宝宝又饮水不足时,也会造成大便秘结。

母乳中含有100多种低聚糖,大便会变得很软,可配方奶中低聚糖种类没有母乳多,所以吃牛奶的宝宝大便干,容易上火。

宝宝上火有迹象

心肺有火

宝宝一开始就全身发热,接着口腔内出现小泡疹,破溃后成小溃疡。

当妈妈发现宝宝烦躁不安,口腔疼痛,不愿吃饭,甚至于不愿喝水时,就表明宝宝上火了。

脾胃有火

宝宝腹部胀饱,经常嗳气反胃,进食减少,口臭,或有腹痛、呕吐等症状。

肾肠有火

表现为大便秘结,排便困难,每隔数日解便一次;小便少而黄,混浊有味。

妈妈最关心的

这个季节妈妈希望宝宝不上火,需要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母乳防上火

宝宝出生后最好给予母乳喂养并保证充足的母乳量,因为母乳中含有低聚糖和丰富的营养,不会让宝宝上火。

心平气和

气候干燥时,宝宝特别容易烦躁,这样更容易上火。所以妈妈平时应多带宝宝到户外走走,领略大自然带来的那份凉意,清除宝宝体内的燥火,避免宝宝哭闹也是预防上火的好办法。

辅食选择

人工喂养的宝宝,配方奶粉最好选择接近母乳成分的。

宝宝3个月后,可在奶粉中加入少量奶糕,并喂些果汁;如果宝宝出现便秘症状,妈妈可将奶粉冲稀些,同时增加糖量;即每100毫升牛奶加10克糖。

宝宝6个月后,妈妈可以煮胡萝卜粥、菜粥给宝宝吃,因为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可促进肠蠕动增加。

1岁以后的宝宝可以适当地喝些蜂蜜水,预防便秘上火。

习惯养成

本文Hash:cb85308f6a2ecd98af7d731d53a1bd725ee451f1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