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也需膳食计划

日前,广州市卫生部门对本市幼儿园进行了卫生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今年幼儿园食具的消毒工作达到100%合格率。但除了幼儿园的食具卫生外,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在幼儿园饮食的营养是否均衡。

为此本报今期开辟“幼儿园膳食”专版,全方位为家长逐一剖析。本报记者钟蕴华

据了解,幼儿园的膳食制度是根据不同年龄幼儿胃部的排空时间、胃肠功能特点和生活作息时间安排,现今广州大部分幼儿园采用“三餐两点制”或“三餐一点制”。

家庭饮食要配合幼儿园

幼儿园里的营养师是按照“早上吃饱,中餐吃好,晚上适量”的原则进行配餐。营养师建议,全托幼儿每日热量供应不低于供给量标准的90%,日托幼儿的全日热量供给不低于标准的80%,动物蛋白质不低于全日蛋白供给量的30%,如果加上豆类蛋白,最好超过全日蛋白供给量的50%,以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广州市儿童医院营养师陈慧敏指出,一般家庭没有编制严格的膳食计划,家长最好根据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营养的要求,在幼儿园营养师或保健医生的指导下,拟订一个家庭膳食计划,并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随时调整。

幼儿不爱深色食物

幼儿生性活泼、好奇、模仿性强,膳食心理很容易受父母对食物好恶态度的影响,也易受食物色、香、味、形和量的影响。因此,了解孩子的膳食心理,搞好食物调配烹饪,创设健康的膳食环境就需要理解幼儿的膳食心理特点。

3~4岁的幼儿喜欢按固定不变的饮食习惯进食,家长可尝试坚持使用固定颜色和形状的餐具,让孩子坐固定座位。一般来说,3岁左右的孩子特别喜欢吃蛋羹、肉丸、包点、饺子、馅饼、火腿肠、春卷等食物,味道鲜美、色彩分明、图形刀法规则、煮烂温和的食品最容易得到这个年龄孩子的喜爱。他们对木耳、紫菜、海带和某些水产品常常持怀疑态度,不愿意尝,也不喜欢油腻、粘滑、酱糊糊的食物。

5~7岁的孩子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喜欢吃形式多样的饭菜,能逐渐适应干稀搭配,喜爱花样繁多的面点与各种配菜。他们喜爱色香味形俱全的饭菜,比较爱吃带馅的食品,但不喜欢太长的菜叶、滑溜溜的紫菜、糊状的猪肝和颜色太深的汤水。建议家长做菜时,将孩子不爱吃但营养丰富的猪肝、胡萝卜制成馅,做成饺子或包点,还可以将豆制品卤成五香豆腐干等不同品种的食物,让孩子当早餐或点心吃,这样可使孩子乐于接受食物,全面增加营养素的摄入。

(康健小华)

小儿3周岁后至6、7岁入学前称学龄前期,与婴幼儿相比,这个时期小儿生长发育减慢,神经系统持续发育,咀嚼和消化功能逐渐增强,他们的饮食营养可接近成年人,但胃容量仍较小,如一名5周岁的儿童胃容量大约为700~850毫升,所以家长尽量为孩子挑选营养丰富的食物。

3~5岁小儿每日餐饮安排:

谷类:150~200克

蔬菜:150~200克

水果:1个(偏小)

肉类:80克

鸡蛋:1个

奶及奶制品:250~300毫升

大豆制品:15克

烹调油:约10克

6~7岁幼儿每日餐饮安排:

谷类:200~250克

蔬菜:150~200克

水果:1个

肉类:100克

鸡蛋:1个

奶及奶制品:250~400毫升

大豆制品:15克

烹调油:约15克

四把尺平家庭膳食

春暖花开,正是宝宝长身体的黄金季节,妈妈们努力为孩子烹饪高营养、高蛋白的饮食,有的孩子却挑食、厌食,让家长伤透脑筋。其实,宝贝们看似不良的饮食习惯背后,是父母的不当喂养,如天天给孩子喂杂粮,经常用橄榄油给孩子炒菜吃……著名儿童营养专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好孩子育儿网驻站专家蒋一方教授表示,家长喂养幼儿存在很多误区,宝宝饮食还是要注意营养平衡。

调味品要慎放

有家长问:我的孩子只有8个月,但是很爱吃糖,一看到糖就想抓,有时候给他喝粥,会在粥里拌点白糖。但是宝宝有时觉得太少,还会哭着表示要更多糖,要不要在饮食中适当给他多加点糖?

专家观点:蒋一方教授表示,在烹饪中要少加调味料,吃出食物的原始、真实的味道,孩子不像大人,什么调味品都可以吃。给孩子做饭时,2岁前不加味精,1岁前不加白糖。如果他一直要吃糖,你可以把糖放在他的视线范围外,不让他发现,慢慢的他就不会注意了,孩子的注意时间是很短的。此外,有的家长给2岁不到的孩子“品尝”酸甜苦辣,偶尔尝一次问题不大,但不能经常给孩子吃口味太重的食物。

不要迷信橄榄油

有家长听说橄榄油是最好的植物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对孩子的身体好,每天给孩子用橄榄油炒菜吃。但前不久她又听说橄榄油不适合高温,于是出现了困惑。

专家观点:蒋一方教授表示,橄榄油最好不要加在孩子的日常饮食中。同时,大人也要少吃,橄榄油就是用来做色拉、拌面条的,炒菜不能用,因为它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是否有利,目前还没有定论。我们建议中国宝宝还是吃国产的植物油,各类油轮换着吃,对孩子的身体好。

杂粮要少吃、巧吃

都说现代人吃得太精细,一些年轻家长为了让宝宝长得更结实健康,天天为宝宝制作杂粮粥。一位妈妈说:“听说杂粮粥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解油腻、养胃、暖胃、健胃的作用。家里的宝宝肠胃不好,所以一直给他吃杂粮,不知道有没有效。”

专家观点:蒋一方教授说,杂粮纤维丰富,利于通便,但宝宝不宜多吃,特别是杂粮粥。杂粮粥属于“血糖生成指数食品”,易增加血糖浓度,糖尿病患者就从来不吃杂粮粥的。其实宝宝也不能多吃,宝宝吃杂粮,最好的方式是煮玉米、蒸红薯,或是吃全麦面包、玉米馒头、高粱馒头等。因为杂粮粥里含燕麦,而燕麦含糖量很高。不但是杂粮粥对血糖不好,就是一般的白粥里,也不要过多地加入燕麦。

改变烹饪方式平衡饮食

孩子挑食偏食是许多令家长最头痛的问题,一位愁眉苦脸的父亲说:宝宝的饮食习惯不好,喜欢吃零食,就算不给他吃零食,也吃不到半碗饭,挑食现象更是严重,青菜、胡萝卜觉得味道不好,芹菜觉得不容易咀嚼,清蒸的菜从来不吃,说没味道,训了好几次,没用,后来打了,效果也不明显,真是头大啊!

专家观点:蒋一方教授表示,爱吃零食、吃饭挑食,是很多孩子都有情况。如果教育不当使得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于是不良的习惯更难改了。

对于孩子一些不好的饮食习惯,不能单一的说教,有时候家长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这些食物烧出的味道不好,让孩子不喜欢了,要是这样的话,家长可以将这种食物“隐藏起来”,混在其它他喜欢的食物中烧给孩子吃。例如孩子不爱吃胡萝卜,那就把土豆、萝卜一起压成糊状,拌到肉里,做成肉圆,孩子就会接受了。有“3种口味”是大部分宝宝最爱吃的――糖醋 、红烧味、茄汁味。掌握了这个烹调秘诀,不怕宝宝不买“大厨”的账。

另外,要让宝宝不挑食、不偏食,爸妈以身作则很重要,所以你吃饭时一定要装出什么都爱吃,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

专家贴心建议:“4把尺子”平衡家庭膳食

在营养师看来,食物的多样化、均衡性和饮食的适度化、个体化是平衡饮食的关键。蒋一方教授提出,“4把尺子”是组织家庭平衡膳食的方法:

1、食物多样化原则:每日菜谱应包括5组食物:粮食组、蔬菜组、水果组、动物性食品组、奶及奶制品、豆奶及大豆制品组,缺一不可。每日摄入食物品种的总数宜保持在15~2种,吃得杂一些,广一些。每周要安排1~2次,摄入一些富含特殊营养成分的食品,例如肝脏、海带或紫菜、硬果类如核桃、瓜子类、长生果等。

2、食物均衡性原则:按比例吃,同时还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

3、适量原则:避免摄入过多油脂和糖类等。要挑选低脂肪、低饱和脂肪酸和低胆固醇膳食,用糖、用盐(钠盐)要适量。

4、个体化原则:食物的天然属性应与孩子体质尽可能保持一致;食量应与孩子的体力活动相平衡;食量应与孩子目前营养状况相一致。

“家庭小医生”训练计划

摘要:“家庭小医生”训练计划,训练开始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家庭小医生培训计划”就可以具体实施了。Step1察言观色我们的家庭诊所里,小医生已经准备好接待病人了。需要进行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妈妈可以教宝宝学习如何观察病..

训练开始

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家庭小医生培训计划”就可以具体实施了。

Step1察言观色

我们的家庭诊所里,小医生已经准备好接待病人了。需要进行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妈妈可以教宝宝学习如何观察病人,包括体态、面色、表情、动作、说话的声音等,好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辅助角色:由爷爷、奶奶或爸爸扮演病人,妈妈扮演小医生的指导老师。

装备:白衣服、白帽子、压舌板、体温表、笔、病历卡。

情境演练:

1、“笃笃笃……”病人一手敲门,一手取手帕擦鼻子;小医生说,“请进”、“请坐”。

2、病人将病历卡放在桌上,咳嗽了一声,小医生关心地问:“哪里不舒服?”病人说:“昨天感冒了,好难受,咳咳!”医生取出压舌板说:“张嘴,啊——咽喉有炎症……”然后甩甩体温表,“再量一个体温吧!”

3、到时间了,病人将体温表交给医生,“还好,体温不高,38℃。”医生一边安慰病人,一边在病历卡上做记录。

妈妈指导:

小医生对病人要有爱心,医生的态度好,病人会安心好多。眼下这位病人精神状态不好,还流鼻涕,很可能是感冒了。感冒常伴有发烧、咳嗽,需要量一下体温,还要用压舌板看一下咽喉有没有红肿,检查的时候一定要细心。

小提示:

开始的时候,家长可以装得像一点,以激发孩子的情绪,使他(她)能够积极投入角色之中。

Step2善用“法宝”

有经验的中医可以通过号脉知道病人的身体状况,其他医生手上也有几样“法宝”,它们可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我们第二步要操练的就是学习用听诊器和血压仪来听诊。

辅助角色:爷爷或奶奶扮演病人,妈妈从旁辅导。

装备:玩具听诊器、血压仪。

情境演练:

1、老人拄着拐棍来看病,小医生连忙扶病人坐下。

2、病人自述有些头晕,我们的小医生开始从容地为他量血压,“嗯,血压有点偏高,还是要坚持服药。”

3、病人配合小医生检查心肺功能,小医生将听诊器的听筒伸到病人的外套里面,隔着内衣听心跳是否正常。

妈妈指导:

小医生对待老年病人要十分耐心,年纪大的人心血管系统的问题会比较突出,血压是一定要量的,听心跳也是必需的,在听心跳的时候,还要听听他们肺部的呼吸状况哦!

拓展游戏:听诊器的新发现

听诊器的用途很多,不仅可以用它来听心跳,还能做游戏呢!宝宝可以在妈妈指导下,用听诊器听虫子在纸上爬动的声音,还可以听钟的声音,玻璃杯里汽水的声音,水龙头的声音……

Step3啄木鸟医生

啄木鸟是给树木看病的“树医生”,它会用又长又硬的嘴巴敲击树干,寻找藏在里面的害虫。我们的小医生也有类似的诊察工具——骨锤。

辅助角色:妈妈或爸爸,配合小医生做膝跳反射检查。

装备:玩具骨锤。

操练记录:

病人下肢行走不便,家庭小医生上门诊治。病人的小腿自然下垂,小医生取出骨锤,轻快地叩击膝盖处的肌腱,观察小腿有没有做出急速前踢的反应,以检查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受损。

妈妈或爸爸可以和宝宝交换角色,让他(她)也体验一下这种感觉。

妈妈指导:

小医生给病人做类似检查时,部位一定 选准确,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Step4打针吃药啦!

和在医院里工作的医生相比,家庭医生与病人相处的时间较长,考虑的方方面面也比较多,比如病人缺少照顾的话,家庭医生还要监督病人服药;病人没有请护士的话,医生可能还会亲自动手为病人打针。

辅助角色:妈妈或者洋娃娃。

装备:针筒、水杯、药瓶。

情境演练:

病人需要打针、吃药,家庭小医生将针、药准备好,模仿医院里护士阿姨的动作,开始打针啦。一边打针,一边念叨:“好了,不疼吧!真勇敢!”打完针该喝药了,将药片或药水(假想的)送到病人嘴巴里,喂一口水。

妈妈指导:

作为医生,特别是家庭医生,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病人。

小提示:

如果小医生是女孩,可以拿洋娃娃当病人,她们会非常乐意为自己的娃娃看病;如果是男孩的话,只能辛苦妈妈身兼两职了。

Step5小中医登场

医生给病人做治疗是一个最能体会医生成就感的过程,尤其是病人接受完治疗,向医生表示衷心感谢的时候。

辅助角色:任何一位家庭成员。

装备:玩具针(可以用牙签代替,两头粘上橡皮泥)。

情境演练:

1、小医生要求病人坐着或躺下,用玩具针假想着给病人扎针,问病人:“这里酸不酸呀?疼不疼?”家人可以配合地喊:“哟!又酸又胀。”

2、做完针灸后,小医生为病人做推拿,可以模仿医生的手势,做揉、捏、拳叩、拍打等,妈妈从旁指导。

妈妈指导:

小医生在做检查和治疗的时候,可能会碰到患者不讲理的情况,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包容对方。

通过以上的角色学习,宝宝是否明白当医生需要懂许多专业知识,应以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了呢?相信宝宝还会联想到自己生病的情形,练习得多了,也就不会惧怕看医生了。

最后,记得对宝宝说,“我们的小医生做事情很有条理的,要把自己的东西全都整理好哦!”

本文Hash:6cd29f2fa3caf7eed8b6cf2e8c208bbe3bdfc9b6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