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感教育关怀孩子的心灵

  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要及早进行,因此,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重视对他的美感教育,并贯穿他的整个成长过程。由于长期受到美的熏陶,儿子的审美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自然、艺术中的美,而且乐于创造美的事物,从创造中获得心灵的愉悦与满足。

  为孩子营造一个洋溢着美的家庭环境是进行家庭美育的关键。孩子生活在一个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而身心愉快,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美的体验。我与儿子共同布置了一个整洁有序、美观舒适、充满艺术情趣的居住环境。我们居住的房间不大,但阳光充足,我把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并在阳台上种植了许多花草,一年四季生机盎然。儿子喜欢画画,他的不少作品都在我的鼓励下挂在了墙上;儿子喜欢读书,我又专门为他买了一个书架,由他自己管理书籍。我还尽量为儿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儿子时时感受到亲人的关爱,家庭的温馨,家庭生活中处处表现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就像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渗入儿子心灵深处。

  欣赏艺术作品是美感教育的最重要方式,父母要善于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和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音乐是最普遍的艺术,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如果孩子长期受到音乐的熏染,音乐的和谐浸润到整个身心,习惯成自然,身心的活动也就处处透着和谐。我经常在家里放些舒缓优美的音乐,与儿子共同聆听,有时还一起观看高雅的歌舞表演。每年元旦,我们会与儿子一道,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这里,他知道了贝多芬、莫扎特、施特劳斯等许多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和小泽征尔、梅塔等著名音乐指挥家,学会了欣赏《蓝色多瑙河》、《小夜曲》、《拉德茨基进行曲》等世界名曲。

  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美育形式。欣赏绘画作品,能使人的感官获得美的享受,创作绘画作品,则使人的精神超越现实的束缚,获得解放。儿子喜欢绘画,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他参加了美术素描班,正逐步把绘画发展为一项特长,从而体验创造美带来的愉悦。儿子在绘画中,要观察、分析事物的色彩、形状、线条、明暗等,还要考虑如何感受和了解材料的形、色、质、量,如何合理选择适宜的创作工具,如何运用适当的方法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自由表达个性和自我的想法,全方位调动感官,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关照自己心灵深处的种种体验。

  大自然是父母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的丰富源泉,因此父母要经常带孩子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蔚蓝无垠的天空,汹涌澎湃的大海、千姿百态的鱼虫鸟兽、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瑰丽的色彩、生动的形态、动听的音响、神奇的变化会使孩子感到其美无比、其乐无穷。为了让儿子充分感受自然之美,我们每年暑假都带他外出旅游。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风光旖旎的江南水乡,俊秀奇绝的张家界,水波浩荡的八百里洞庭湖……所到之处,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使我们叹为观止。通过旅游,儿子认识和欣赏了自然美,这些广博恒久的美永远驻足在他的心灵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时代错过的东西,到了少年时代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家庭美感教育是对孩子的心灵关怀,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暂时的享受,更是一种长期的精神拥有。

用音乐培养孩子心灵的美感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音乐智力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但音乐天赋要得到正常发展,还有赖生活和教育的环境。如何发展幼儿的音乐智力?父母有必要对音乐智力的构成成分及早期音乐智力的特征和年龄特点作些了解。

(一)音乐智力的构成成分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其基本要素是节奏、旋律、音色及曲式的整体结构等,它通过有组织的声音材料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根据音乐自身的特点,音乐智力构成成分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听觉感受,此外,对音的记忆、听觉想象力、对音乐的情感内容的内心体验、对音乐的理性认知。都是音乐智力的重要构成成分。

(二)音乐智能的发展

出生一2岁:2个月的婴儿能模仿其母亲所唱歌曲中的音高、音响和旋律轮廓,4个月的婴儿能模仿节奏、结构,到了1岁时,婴儿特别喜爱对熟悉歌曲的倾听、跟唱、动作反应或用玩具、盆罐等器具敲击出声音;2岁左右表现出对乐器的兴趣,喜欢反复唱同一首歌曲。2一4岁:对具有强烈节奏的音乐感兴趣并有反应,能感觉到音色的差异;喜欢重复地听、反复地唱同一首歌或只会唱一首歌中的片断,但与别人合唱时音调尚难配合。4一6岁:喜好唱歌,能正确配合音调和节拍与他人合唱;能做出与音乐旋律相配合的动作,能辨认并适当地使用乐器。

(三)早期音乐智力的表现及其培养

音乐智力的早期表现有:喜好选择音乐活动;能准确地定音;容易记住一个曲调,还能顺利地正确地唱出或演奏出这个曲调;较早地注视乐器并开始抚弄、

感恩教育,或会扭曲孩子的心灵

感恩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感恩教育真的好吗?感恩教育,或许会在不知不觉间扭曲了孩子的心灵。

感恩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感恩教育真的好吗?感恩教育,或许会在不知不觉间扭曲了孩子的心灵。

感恩教育课走进校园,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据《重庆商报》去年11月8日报道,11月5日,地处大山深处的重庆云阳县普安乡小学600多名学生集体上感恩教育课。讲到“感恩老师”时,老师被请到了学生队伍的最前面,让学生大声喊出“老师,您辛苦了”。在“感恩父母”环节中,授课老师让学生想想自己让父母伤心的事……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生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连喊9遍“爸爸,我错了,请你原谅我”,并“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原来11月4日中午,她和父亲顶嘴,父亲怒打她一巴掌。为这事,父女俩一直赌气不说话。据介绍,该校超过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叛逆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为此,学校开办这堂特殊的“孝德”课。

有一些文化可以穿越时代的隧道久远流传,比如感恩。“百善孝为先。”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感恩父母,是人们一生的课题。毋庸置疑,现在一些独生子女被家人宠着,对感恩已然淡漠,早前“留学生机场弑母”的新闻曾经刺痛人们的心扉。可见,感恩这一课应该好好补一补,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感恩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据报道,2007年1月,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是给父母磕一个头。而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觉得平时缺少交流而猛然给父母磕一个响头,父辈们会大惊失色:“这孩子今天怎么啦?”有的学校平时并不重视感恩教育,只是到了一些节日才开展应景式的活动,比如到了“三八”妇女节就给学生布置特殊“家庭作业”—为母亲洗脚。这种突击性感恩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感恩教育课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感恩教育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够让受众从内心领悟的。感恩父母、回报师长,需要长期的教育、培养和感知,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而绝不能逞一时之兴。亲情交流远胜于形式。对父母的感恩应该属于纯自然纯天伦的范畴,是属于那种血浓于水的默契,是属于那种心灵碰撞的火花,表现在平时对父母嘘寒问暖的无微不至关怀当中,表现在与父母寻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沟通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磕个头”、“喂顿饭”、“洗个脚”。同样,感恩老师,也应该是发自肺腑的,表现在“征于色,发于声”的真情实感当中,而不能只是让学生们硬生生地喊一喊“老师,您辛苦了”。

从更深的层次说,感恩教育不能只抓孩子这一头,它的另一头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如果忽视了,感恩教育的天平就会倾斜,这是孩子们不能承受之重。“子不教,父之过!”普安乡小学超过9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与家长之间有隔阂。在亲情贫乏的环境中,何来感恩?小女生跪求父亲原谅,赢得“掌声”一片。然而在这“掌声”背后,还有另一种“掌声”—这位父亲曾“一怒之下给了女儿一巴掌”。作为父亲的他是否应反思这一巴掌的“副作用”?学校乃至全社会是否应该反思如何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温暖和呵护?如果只求孩子感恩,而不培育孩子感恩的社会土壤,不给关爱的阳光和雨露,这朵幼苗就难以茁壮成长。家 的身体力行,老师的以身作则,社会的正面引导,是孩子学会感恩的正能量。

一个好的教育思想需要用好的形式来表达,一个好的教育形式需要用好的行为来体现,一个好的教育行为需要用好的习惯来培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髓,以适合时代的行为为载体,踏踏实实地抓好学生的感恩教育,正是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本文Hash:c1dc46380678f8e4faaa6821e605072e8f55ab6c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