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明白孩子的心理

了解孩子的心理

我相信每一个儿童他们都有权利得到最好的发展,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也有权利去帮助孩子得以最好的发展。父母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父母所要做的是帮助我们的孩子从一个小婴儿长大成为一个成人。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作为父母真的需要做些什么和该做些什么。

1.互动——“发球与回发球”

大家都有打网球吗?我也是最近才听到这个术语,就是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中,就像是打网球——发球和回发球。这种一来一回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婴儿很小的时候婴儿是不能说话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是想象婴儿能说话的,能听懂我们的话的,我们就跟婴儿说:“你好吗?你好吗?我是妈妈!”然后就做出一些这样的假设,婴儿能说话,做出一些回应。其实,我们知道小孩子因为还很小,他不能够说话,但是就是这种“发球与回发球”,父母就对小孩说你好吗?然后孩子就会看着你,然后,他会对你微笑,你就知道他是有反应的,就这样不停的,孩子的反应,给你的反应就是他们在微笑。虽然听起来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非常简单,但是这个互动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别的例子,也都是设想着跟孩子有一个互动,比如说我们会做这种拍手的游戏。其实,就是尽量的做与孩子有互动的游戏。

2.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家长与儿童的这些互动的游戏,儿童是从互动中去学习的。当然,他们也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学习,也就是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能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积极的邀请孩子参与到这个环境中来。

在很多的情况下,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坐好了,不要摸任何东西。可是他们如果坐在那里不动的话,他们会学到什么呢?我们需要的是孩子与环境的互动。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25岁了,当我做妈妈的时候我29岁。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家里,我会把非常贵重的物品,比如花瓶,放到一个特别高的他够不着的地方,或者把一本我很想读的杂志放在柜子,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孩子尽情地、安全地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我确保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挪动,都可以摸,我可以尽量减少对他说“不”。因为,这样,孩子才能与环境尽可能地接触。

3.经验

对孩子来说,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表明,这些学业成绩的好坏与经验是有关系的。而所谓的经验,其实就是我们和孩子日常所做的——去图书馆,去公园玩,坐公交车等等。但是你只要想一想,其实小孩经历得越多,他的词汇量也增长得越快。在美国,我们有一个“头脑启动”(headstart)的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让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体验更多的游戏娱乐。我们为什么叫它“头脑启动”(headstart)呢?并不是因为从大脑开始,而是因为我们想给低收入的儿童提供跟正常家庭儿童一样的机会,去弥补他们所错过的活动和所有的体验。

4.玩!玩!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儿童应该去玩。而作为大人,我们应该陪他们一起玩。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要就是说,在儿童玩耍中,家长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陪伴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一点都不要害怕与儿童一起玩耍。

家长通常第一件事情就说,这些老师都在干什么?孩子们怎么都在玩,可能这就是家长不明白事实上儿童正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的。他们在学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卡通上面,我叫他们小泡 泡,冒出来的小框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大泡泡,有一个小男孩在喝茶,我就说你在干什么?他说我是在发展思维的流畅性。

下面有玩积木的小孩,这些小孩说脑子里面正在构思计划,或者说正在解决问题。另外有一个小孩说,他是在画画,他说我正在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我想说,你们在座的拿到这个图片也会问,这些小孩到底在学什么呢?我想要我的孩子去学习字母,学习数数。但是,他们在学习字母之前,但是他们在学习字母之前,他们必须要有这些基础,就像是一个网,你在编一个网的时候,你需要有相互的交织去支持这个网的构成。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去编这个网,那么它就会死掉,它会在空中悬着,没有基础。所以大家看到的这些图片当中的儿童,他们可能是三岁或者四岁,他们正在做的事实上就是在编织这个网的基础部分。

大家环顾所有的对话,你们会看到孩子们到底在打一些什么样的基础。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看到这两个小孩在说,我正在发展更为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孩子在能够阅读之前他们需要有很多的词汇量和口语的表达能力。当我到一个幼儿园的教室里面,如果特别安静的话,我就会想,这些孩子在学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孩子是需要有很多的语言练习机会的,在他们能够阅读之前,他们必须要有很多的词汇量和语句。现在我们看一下左下角一个小男孩画画的图片,这个小男孩说我正在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举个例子,就跟鸡和蛋的比喻一样,是先有鸡才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蛋再有小鸡呢?这个自我意识就是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再有好的学业成绩,还是先有良好的学业成绩再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呢?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让小孩觉得他们喜欢学习。

5.越好奇,学得越多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如果一个孩子他不热爱学习,他没有这个动机的话就学不好,事实上在美国很多这样的研究机构也是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习的动机。举个例子来说,孩子是怎样增长好奇心的呢?事实上就是你越好奇,某个事物你就会学得越多。一个方面是家长去做着的好奇心的例子,家长会鼓励这个好奇心,经常家长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他们真的很笨。

孩子是从来没有错的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有一句经典的话:孩子是从来没有错的。

为什么皮亚杰说儿童从来没有错的时候呢?是因为他觉得儿童总会以他们的这种术语来向你解释。为什么我们觉得儿童做得不对呢?是因为我们以一个成人的思维、成人的方式去想,觉得他这样做得不对。

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跟孩子在散步,你们看到一个蝴蝶,儿童就会指着那个蝴蝶说:“妈妈妈妈,你看那是一只鸟。”

通常,家长会以两种方式来回答。其中有一个这样说:“不是,那是一只蝴蝶。”

另外一个家长可能会说:“是的,那是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的,但是我们管它叫蝴蝶。”一方面是承认这个事实,是的,这个是能够飞的,因为鸟儿是能飞的,所以我们首先作为家长承认这是一个能飞的,同时,我们告诉孩子,这个飞的动物是“蝴蝶”。

想想,当你直接对孩子说不对,这就是一个蝴蝶,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会是什么样的呢?另外一个家长的回答,就让孩子的知识得到一个扩展,就帮助孩子建立会飞的和蝴蝶之间的联系,这个时候他的感觉肯定会好得多。

所以想一想我们不同的回答,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细节的回答,对于孩子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这个好奇心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大家都记得,如果你在学校里,你回答问题的时候你说错了,你直接被说你错了,下次你还会举手回答问题吗?所以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不停地去举手,不停地去发展他们的好奇心,这样他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

怎样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培养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这个过程父母要拿出多点耐心和爱心,先从倾听孩子的心声开始,再在沟通中引导,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常常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感受。如果要互相理解、沟通良好,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否则就会如上例那样造成误解、冲突乃至对抗。

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理解和感受对方的心理,就像感受自己的一样;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用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对方的心灵来体验世界,与对方进行心理互换。例如,孩子回家后说:“今天红红语文考了不及格。”她的意思很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态度,其潜台词是:如果我也考得不好,你们会怎样?又如,当父母批评孩子不该与传达室的大伯顶撞时,孩子口头上是答应了,但脸上却流露出不屑或委屈等表情,很可能事情就没有父母所想的那么简单,孩子心中另有想法。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刹那间的沉默、不经意间的叹气、不易察觉的一丝眼神,都在反映他内心的“天机”,如果我们都能仔细地去体味,细心地去捕捉,就能破译其中的“隐义”,读懂他的内心,这,就是同理心。

如何培养同理心?

首先,要学会倾听。

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

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交流的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所谓侧耳倾听,讲的就是专注地听入神地听的意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

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如:“你的意思是老师误解了你,你感到很委屈。”“你觉得这个大伯太凶,做事又不公平,心中不服,所以就顶撞了他。”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直到揣摸出孩子的心思为止。如“红红”例,可以这样回答:“真的啊,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啊?是感到担心呢还是感到惋惜呢?”视孩子的回答情况再作进一步处理。在用概括句表达时,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委屈、气愤还是伤心?因为不同的感受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也潜藏着不同的想法。12下一页

两三岁孩子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两三岁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在他们的行为当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他们的情感。有句俗话是:两三岁的孩子,连狗都嫌。是的,他们从那么乖的一个“小天使”,变成了一个“小魔头”,不听大人使唤了,搅马桶是他们的强项,冰箱上有他们的手印,时不时要噘起小嘴说:“不!”……当他们终于上床睡觉了,你不觉轻松了半截,长叹一声:“小鱼儿终于走出恶人谷了!”两三岁孩子的心理是怎样的呢?2岁,情感开始丰富当你正为工作的事情苦闷的时候,一脸失落地躺在沙发上,这个小不点或许已经悄悄地爬上沙发,冲你一笑呢!这个时候,可能你会惊讶,这个曾经事事都让你操心的孩子,怎么能看出你已经累了,给你安慰?解读:因为他们正学着去爱。一个两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学着理解别人的情绪,比如,他能读出妈妈脸上的表情,知道妈妈累了;看动画片时,看到唐僧把孙悟空赶走了,会为孙悟空感到难过而落泪,这时,他不但能够察觉到别人的情绪反应,而且已经能够体验到别人的难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应能保持适度敏感和积极态度,你就为孩子“爱”的情感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喜欢说不“不”已经非常频繁地出现在一个两岁孩子的身上,“我不要!”“不好!”“不吃这个!”他们怎么就不乖了呢?解读:两年的成长,已经让这个小家伙变得更有能力了,他们不再满足于爸爸妈妈抱着他们到某个地方去,同时他们开始逐渐把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分清楚,特别是把自己和他人分清楚,此时,他们成为了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小大人”。当他们发现爸爸有爸爸的想法,妈妈有妈妈的想法,而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他们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焦虑,因此,他们要通过某种方式来确定自我的感受,说“不”是最常见的表现,通过与别人不同的意见来确认自我价值的存在。比如,当妈妈提出我们出去吃饭吧,他很可能说:“不!”然后你告诉他:“那,你到奶奶家去吃,爸爸妈妈出去吃。”他很可能说:“不!”然后却紧紧地跟在你们后面。给父母的建议:切不可乱了方寸在这个时候,千万要坚持住,不要因为孩子的变化而乱了方寸,大吼大叫。打骂是没有用的,平静地接受这场风暴,对待他们不要强制,不要粗暴,也不能迁就和纵容。通过书籍或者其他途径对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做充足的了解,这样你就有了一个精神支撑。你保持积极的态度,你积极地应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就会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建议爸爸妈妈们分给孩子一些小任务,比如,让他们在吃饭前,摆摆小板凳,拿自己的小饭碗;或者,夏天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洗洗小手绢,没洗干净不要紧,关键是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两三岁的孩子处处都学着大人,同时也有自己的情感,他们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家长要冷静的对待孩子的变化。(兼职编辑:郭清芬)

本文Hash:167d83f82d0f60f2b4413e5f851d0a2aaeb84027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