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式批评造成孩子逆反

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让人操心,妈妈们不由自主地开始碎碎念,不断地重复,不断地批评,不断地说教。妈妈们自问:达到效果了吗?孩子似乎并不接受,甚至有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该怎么办呢?

一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位妈妈在教育孩子。这位妈妈口才很好,旁征博引,从上地铁开始一直不停地说教,要说服孩子好好学习,而不是总想着玩iPad游戏。一开始,孩子一声不吭,慢慢地开始变得不耐烦,说:“妈,你都说了一路了,你就不嫌累吗!”这位妈妈叹了口气,说:“说你是为你好,要不然我才懒得说你啊!”孩子听后,干脆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不理她……

批评孩子避免“超时效应”

“要不是为你好,我才懒得说你呢。”这是那些喜欢给孩子说教的爸妈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你好,所以才要对你说教;因为怕你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所以要把能想到的都告诉你;因为你不说话,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听懂了,所以我要一直说下去,直到你听懂记住为止……初衷是好的,然而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孩子往往接受不了这样的好,反而觉得憋屈,或者反感,像这个孩子一样。

什么原因呢?问题出在教育方式上——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导致“超时效应”。

关于超时效应的解释,有两个经典故事:

故事一: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个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好菜——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朋友喝了第一碗,觉得很赞。杰米扬便劝他喝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儿地劝他再喝一碗。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

故事二: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这两个故事都在说一种心理现象: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超时效应”。

推荐

批评孩子最忌讳的三件事

批评孩子有学问一天最多两次

唠叨会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唠叨会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唠叨,是部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评价。“我都不懂我只是考差了一次,为什么我妈妈可以针对这件事重复说上一百次,吃饭说、喝水说、休息说,连我做作业的时候也说。烦死了。”这是一个初一学生对她妈妈的抱怨。在学校负责心理咨询的陈老师提醒家长,过分的唠叨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现象:不合作态度应对唠叨

“叫你做功课要认真,要仔细,你怎么又做错了。叫你先做作业再玩,你看现在都10点多了,还没做完作业,怎么可能做得仔细……”小华的妈妈唠叨的起劲,小华呢?像一条蛇一样趴在桌上边做作业,边摸摸这摸摸那,听到妈妈说得起劲,还做怪脸,于是又引起妈妈一轮新的唠叨。小华的妈妈对记者诉苦说,小华现在是既不顶嘴,口里说是,但行动却一点没跟进,什么都懒懒的,标准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看着他的态度就生气。”小华妈妈对记者气愤地说。

“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像我只是一次没考好,她就可以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但是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小华对记者说。

分析:批评超出限度引起反感

陈老师说,像小华母子的情况发生在不少家庭中。出现这一情况,小华的妈妈首先要检讨一下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甚至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静,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建议:犯一次错批评一次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一个习惯了唠叨的父母,怎么才能变得不唠叨呢?陈老师说,其实父母唠叨是对子女的不放心,要解决唠叨的问题,一方面是增加对子女的信心,另一方面是找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对孩子的毛病、缺点,找适当的时机,认真而亲切地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应当怎样做才好。

唠叨会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唠叨会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唠叨,是部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评价。“我都不懂我只是考差了一次,为什么我妈妈可以针对这件事重复说上一百次,吃饭说、喝水说、休息说,连我做作业的时候也说。烦死了。”这是一个初一学生对她妈妈的抱怨。在学校负责心理咨询的陈老师提醒家长,过分的唠叨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现象:不合作态度应对唠叨

“叫你做功课要认真,要仔细,你怎么又做错了。叫你先做作业再玩,你看现在都10点多了,还没做完作业,怎么可能做得仔细……”小华的妈妈唠叨的起劲,小华呢?像一条蛇一样趴在桌上边做作业,边摸摸这摸摸那,听到妈妈说得起劲,还做怪脸,于是又引起妈妈一轮新的唠叨。小华的妈妈对记者诉苦说,小华现在是既不顶嘴,口里说是,但行动却一点没跟进,什么都懒懒的,标准的非暴力不合作态度。“看着他的态度就生气。”小华妈妈对记者气愤地说。

“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像我只是一次没考好,她就可以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但是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小华对记者说。

分析:批评超出限度引起反感

陈老师说,像小华母子的情况发生在不少家庭中。出现这一情况,小华的妈妈首先要检讨一下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甚至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静,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建议:犯一次错批评一次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要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一个习惯了唠叨的父母,怎么才能变得不唠叨呢?陈老师说,其实父母唠叨是对子女的不放心,要解决唠叨的问题,一方面是增加对子女的信心,另一方面是找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对孩子的毛病、缺点,找适当的时机,认真而亲切地指出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应当怎样做才好。

本文Hash:edf0eb9580ca16d4f30e228cb473d69188b1d197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