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叛逆心理?

宝宝两岁以后举动反常,很容易发脾气。刚才还和风细雨,几秒钟后就有可能电闪雷鸣。他们大喊着“不要”、“不行”、“不可以”,肆意地任性撒泼,满地打滚,乱踢乱蹦,哭闹不止。可是几秒钟后又转怒为喜,活蹦乱跳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了。他们撒野的原因常常微不足道,而“熄火”的原因常常也很简单。每当这个时候,父母都很头疼,不知道是顺着他们的意思还是置之不理。鉴于如此,小编提醒宝爸宝妈多了解一下孩子的这种叛逆心理的成因,好“对症下药”。

什么是叛逆心理?

所谓叛逆,顾名思义,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其实本质依然是一种幼稚的心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注意,是试图改变别人对自己原本看法的一种心理状态。

什么是叛逆期?

叛逆期主要是指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所呈现出来的违反常规、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阶段。小编将带您了解一下孩子叛逆期的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2至3岁的宝宝叛逆期

这一时期被称为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宝宝的自主能力开始形成,自尊心开始出现。他们非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做事非常任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需要秩序感,挑战原有的规则,总是和父母反着来;他们对物品有强烈的占有欲,感觉东西给出去就再也要不回来了,因此不愿与别的小朋友分享同一件玩具。简单点说就是:父母说东他偏向西,父母说“是”他偏说“不”,父母提出的“建议”常常在他那里被“否决”。

第二阶段:6至8岁的儿童叛逆期

这一时期又被称为“准大人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在心目中把自己当成一个“大人”,总是希望“走出去”——走出大人的视野,走出家的范围;做事喜欢独立,不希望父母参与自己所制定的任何活动计划;外出喜欢自己走,不让父母拉自己的手;喜欢别人叫自己的全称,以示自己的“大人”地位。同时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有“回归婴儿期”的表现,有时对父母非常依赖,做事不讲道理,非常容易哭闹。当“准大人期”和“回归婴儿期”同时出现时,预示着孩子“第二个叛逆期”的到来。

第三阶段:13至16岁的青春叛逆期

这一时期是孩子的“第三个叛逆期”。他们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有了对成人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呈现出青春期的心理特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自己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常常呈现出一种幼稚的独立性,然而并未成熟的他们,做事常常会产生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好奇心都在增强,对许多东西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由于学业负担加重,他们的精神压力加大,常常会有一些极端的想法与行为,做事不听劝阻,不计后果。

结语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行为举止往往会呈现出违反常规的自主表现,特别是在幼儿期的孩子,正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孩子叛逆期的行为举止,给以他们理解,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疏导,使孩子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能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顺利进入儿童期和青春期,为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要了解更多育儿亲子问题,请继续关注。

宝宝为什么会有叛逆心理?

宝宝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主观存在的先天个性,有外部环境的后天影响,有父母教育的宽严失度,有长辈溺爱的不良习惯。然而,无论是先天个性还是后天环境,都不是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因素。在此,小编提醒:孩子心理的成长与父母的育儿教育失度才是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根本诱因。

孩子的成长是叛逆心理形成的起因

一些父母无视孩子的成长,到了三岁以后还把他当成“小小孩”对待,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相反,在幼儿园,老师却经常教育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孩子回到家想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时,父母却百般阻挠,就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以至于父母说什么,孩子总是说“不”,尽管父母说得很有道理,孩子也加以“否定”。加之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觉得自己很有“主见”,不应该按照现有的规则去做事,于是,他们有了挑战父母“权威”的想法,希望按照自己的规则做事,于是判逆情绪会瞬间爆发。

不良家教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父母教育不当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传统家庭的教育方式约束了孩子个性的成长,从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据调查显示,传统家庭的孩子对父母不满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想法;要求太严;不接受自己的意见;说话不算数;不让做自己想做的事;总是在骂自己时夸奖别人(拿自己与别的孩子比较)。还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随意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辱骂甚至殴打。这种简单粗暴的行为无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使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产生对抗情绪。

父母教育不当造成孩子叛逆性格形成的原因还有过于溺爱。平时父母对孩子百般疼爱,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当发现孩子的“贪念”与“占有欲”越来越强时,想控制又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就造成了孩子当街耍赖,无理哭闹,满地打滚的局面。

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是产生矛盾的根源

随着宝宝在自己的呵护下一天天成长,宝宝逐渐有了独立的意识,不希望什么事都由父母包办,也不希望父母对自己的限制太多。而父母由于工作忙等原因,缺乏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而是强行制定了一些行为规范来约束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不平等”的条约中必须接受现实,从而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家庭环境养成了孩子叛逆的心理

一些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照顾。由于隔代的原因,爷爷奶奶不再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孙子了。他们把孙子视若掌上明珠,言听计从,要风给风,要雨给雨。而孩子也逐渐习惯了这样的生长环境,面对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很不适应,从而形成了与父母的对抗情绪与玩劣行为。由此也“印证”了“爷爷奶奶带出来的孩子不好教育”的说法。

结语

在宝宝成长的关键阶段,产生逆反情绪与判逆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既不能因此而对孩子严加斥责,也不能任其发展,一味顺从。宽严适度,方法得当,才能有利于宝宝的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因此,小编提醒各位父母:在宝宝出现叛逆心理的特征时,要运用智慧来解决育儿问题,提前预防“熊孩子”现象的发生。

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安排、训斥、惩罚等常执拗、任性、逆向而行,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本文Hash:a7903bdd2a7000714baae5796bfb7abe796038b3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