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上一堂学习分享课

孩子们为什么不愿意分享?分享也有时间表吗?分享有策略吗?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了解。分享-孩子成长的营养素学习分享,是孩子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否则,孩子就很难得到小朋友的尊重、信任、友谊、支持,也得不到他人给予的成长动力;纵使聪明过人,也会因此感到孤独、无助、压抑,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分享孩子不愿分享,甚至在一些事情上采取霸道的方式,这不能是他们的错,而与其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有关――3岁左右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如果全家人都把他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任其说一不二、对他有求必应,客观上催化了其“自我中心”感,在任何事情上只考虑自己的意愿、忽视他人的感受,自然不愿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共享。也有一些孩子,时时被家人呵护着,缺乏同伴交往的氛围。其弊端之一是容易使孩子越来越“独”,不知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不会分享;弊端之二是,当孩子离开熟悉的成人,就会产生不安全感。比如初到幼儿园,在这种情况下,让他把自己赖以依靠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3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只顾及到“此时此刻”,在他们的意识里,把东西分给小朋友,自己就没有了,他不能忍受现在失去。不愿分享的行为,与孩子的年龄特点有关。学分享也有时间表通常,3岁的孩子能够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习为他人着想、表现出谦让,但争抢行为比较普遍。而4~6岁的孩子,开始喜欢与其他小朋友玩合作性游戏,可那种对好吃的、好玩的独占的心理往往会造成他们的游戏有始无终。因此,父母不妨从孩子3岁以后开始,把“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的观念传授给孩子,并借助向他们讲明游戏规则的方式,使之懂得合作和谦让的重要。3~6岁,可以被看做是培养孩子分享意识的关键期。分享教育的N个策略传达分享的内涵教孩子和小伙伴共享自己的物品,不仅提醒他们该怎么做,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你把巧克力分给小朋友一块,他会很高兴、会对你笑,你们就能成为好朋友了。”引导孩子明白,能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是有爱心、有同情心、与人友好的表现,他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友谊、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提示:家长要身体力行,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如果你的女儿想拿你珍贵的东西,比如一只玉镯,不妨利用这个机会:把她抱到床上,和她一起看,告诉她轻拿轻放,不能扔到地上。另外,提醒她看完了归还于你,因为看,也是分享的一部分。分享的可贵承认孩子的所有权遇到小朋友想玩你家孩子的玩具,你要和孩子商量:“如果你现在不想玩小汽车,就把它借给亮亮,他玩一会儿就还给你,好不好?”相信你的孩子能有不错的表现。当亮亮玩完了,你趁机告诉孩子:“看,他不玩了,把小汽车还给你了,这车永远是你的。”这样,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两点:一是亮亮和自己一样喜欢玩小汽车,二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还能够回到他手里。提示:学会分享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一定要争得孩子的同意,使之成为孩子的主动行为。当然,父母别忘了表扬孩子的慷慨举动。试试轮流和交换轮流玩,是父母教宝贝学习分享最常见的策略之一,也可以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交换玩具玩、一起玩,因为不是把自己的东西单纯“贡献”出去,孩子往往容易接受。这有助于他们学习分享和协商。提示:对4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等待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最好给等待的一方安排 趣的活动,比如看图画书或者给娃娃换衣服,使等待变得不再难熬。分配大权掌控在孩子手里日常生活中,把“分配大权”下放给孩子,在家庭里营造分享的氛围。比如,父母把苹果或橘子、香蕉等让孩子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事先引导他把大个儿的给年龄最大的人,依此类推,将最小的留给自己,让孩子习惯于最后给自己。通过亲历亲为,在孩子头脑中强化“分享”的概念。提示:对孩子的分享和谦让,鼓励和赞美是必须的,但这不等于补偿,如果他主动拿了最小的苹果,家人却每每把最大的给他作为奖励,久而久之,孩子就误以为分享、谦让是获得个人最佳利益的手段,容易滋生功利思想,分享教育就走了“偏”。拥有较多的小伙伴父母为孩子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如可有意识地请邻居或同事的孩子到家里来,鼓励孩子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拿出来给小客人;玩什么和怎么玩,也要听听小客人怎么说,让孩子尊重客人的意见,避免独断专行。当然,也应该多带孩子“走出去”。提示:孩子们在一起,发生纠纷是“家常便饭”,父母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基本的协商技巧,然后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小编总结:在孩子分享的过程中,要教会他们正确的分享,不要让孩子以为分享、谦让是获得个人最佳利益的手段,在分享的过程中家长要身体力行的教会孩子。(兼职编辑:梁隽红)

让学习的课堂就在孩子身边

现在大多孩子都在忙于学琴、学画、学外语、学电脑,家长们忙于打听虚实,接来送往。这些都是在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塑造成各式各样的“工匠”,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知识面的拓宽和学习基本功的培养。

另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作是幼儿园、培训班的工作任务。把教育寄托于幼儿园、培训班,常常忽略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难道说幼儿学习知识,只有在幼儿园或者培训班才可能吗?难道说我们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工匠”吗?

如果家长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孩子的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对大人来说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是我们的孩子了。

对幼儿来说,除了和孩子一起在花园中观察花草,或路边看小蚂蚁的活动之外,父母还可以陪伴他们在房间里用积木搭建飞机场,带孩子去博物馆、看木偶戏,去动物园和郊游等等。

看到门旁盛开的鲜花,可以告诉孩子花的名称,并让孩子过去闻闻香不香。去动物园,让孩子看看熊猫吃竹子的形态;讲一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象的长鼻子有什么妙用;让孩子喂喂小鸭子和长颈鹿,教孩子数一数窜来跳去的猴子有多少只。

在孩子学习数数时,如果父母只是机械地让孩子数1、2、3,问孩子3多还是2多?孩子可能会答不上来。如果你拿出5块糖,一边放3块,一边放2块,让孩子说3多还是2多,孩子就会正确地回答。重复几次,孩子的计算能力就会提高,然后就会心算。每天上下楼数台阶也是教孩子数数的好时机。同孩子一边走一边数1、2、3、4、5……此外,看电视可以让孩子辨认颜色和形状,买东西可以让孩子算一算花了多少钱。“教具”是随时存在的,只看会不会利用了。

有的家长认为,教3岁以内的孩子识别方向很难。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孩子刚会配合穿衣服,家长说:“宝宝伸左手,宝宝蹬右脚。”就可将左右的概念在穿衣的同时输入了孩子脑中。过了1岁,你问他:“宝宝,你的左手在哪儿?”他就能伸出小左手。

餐桌上就有许多可学的东西,你不妨在吃饭前问孩子米饭,馒头,跟稻,麦是什么关系?饺子和汤圆是一家吗?粽子玉米是什么亲戚?这些问题虽不算刁钻古怪,回答起来要获满分并不容易。餐桌上有饭有菜,有鱼有肉,菜分叶,根,茎;肉分猪、牛、羊;味分甜、酸、苦、辣、咸……照这条路子想下去,想开去,岂止十万个为什么?

怎样让“小气”的孩子学习分享

最近我观察到四岁的小儿子响响在与其他小朋友玩时明显表现得不愿意让别人碰他的玩具,连自己的凳子也不让别人坐。看着小儿子明显露出“小气”的迹象,我开始回忆大儿子的成长过程。当时我们还住在美国,每次开家长会,老师都说大儿子有一颗宽宏大量的心(bigheart),我问为什么这么评价他?老师每每用“share”这个字表扬大儿子总是第一个自愿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或书本。当时,我窃喜。在我年幼的日子里,我们这一代人受的教育是:一切为公,不能有私产,私产是肮脏的。因为没有了“私有”的概念,所以那时也不懂“分享”的需要。真正学习“分享”,是我到美国成家立业后,与大儿子一起成长时学到的。

现在,轮到我与小儿子响响,再一起学“分享”了。

在家时,我常和儿子玩相互传球的游戏。我选一只对幼儿安全的布质小球,他坐在距离我2,3米的地方,把球滚给我,我接住后再滚给他。在我们互相传球的过程中,他慢慢意识到小球只是短暂地离开他,过一会儿会再回到自己手上。等儿子习惯了这个游戏,我就经常从他身边“借走”小球,但是答应他10分钟后还给他。这样来回几次,让宝宝明白东西只是暂时借给妈妈,玩具还是他自己的,即使现在离开了自己,过会儿还是会回来的。

其他分享的游戏还有很多,比如和他一起吃一盘切好的水果,让儿子穿穿我的靴子,戴戴我的太阳镜,在儿子兴奋地做这些事情时,我还会对他说一句:“这些都是妈妈的东西,妈妈愿意和你分享。”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接受别人给予的快乐,慢慢地他也会了解到给予他人同样是快乐的。

等宝宝有了安全感后,我开始邀请一些儿子比较熟悉的小朋友来家玩。我请他们自带几件玩具,并建议他们交换玩具3分钟,在这3分钟里,孩子们发现既玩到了新的玩具,自己的玩具也没有被别人拿走。这样几次玩下来,儿子便从一开始的“有戒心”到最后的“很开心”。

此外,我发现选对玩具很重要。每次小朋友聚会,我都会有意准备一些需要集体协作的游戏,比如2岁时让他和好朋友一起玩搭布积木的游戏。这种布积木具有积木的功能,布料材质让年幼的宝宝玩起来也不会弄痛自己。3岁时,他喜欢和小朋友凑着头一起搭火车轨道,然后一起摆弄着小火车沿着轨道前进。更大的时候,他开始和小伙伴玩更有挑战性的多米诺骨牌。轻松的游戏,让孩子们学会了分享玩具,在协作配合中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

在学习“分享”的整个进程中,做父母的我们也有许多需要学习的,比如用鼓励的态度去应对孩子在游戏中可能发生的小状况。以下几招是我自己总结的比较凑效的方法,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本文Hash:f3139d07c8aef6a49f1f625a552b161c4c5a7aa5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