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小儿驱蛔正当时三个禁忌须知

蛔虫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之一,以3-1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治疗蛔虫病有效办法是服药驱虫,但服药的季节不同,治疗效果也不同。

夏季,人们常生吃蔬菜、瓜果、喝生水,是感染蛔虫卵最多的季节。成熟的蛔虫卵进入人体后,先在小肠里孵出幼虫,多数幼虫利用体小的特点,钻进了肠壁,经小血管至门静脉,随着血液进入肝脏、心脏,4-5天后大部分移至肺部。幼虫在肺内经过两次蜕皮,很快发育长大,然后穿过微血管到达肺泡,再经过气管到咽部,在咽过程中经胃再次到达小肠,发育成成虫。这一过程大约需要60-70天的时间。

夏季幼虫生活在肺部或血液里,有循环到小肠,这时驱虫,药物并不能起作用。而在秋季,因夏季感染的虫卵己发育成成虫,且集中在小肠内,药物可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杀死蛔虫。所以,秋季是最好驱蛔时期。

如何知道孩子肚里有蛔虫?

家长可以先观察孩子,自己先做一个大致判断:孩子常喊肚子痛,尤以脐周部位为多,揉按后可缓解。孩子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和流口水;在小儿面部、颈部皮肤上常有淡白色近似圆形或椭圆形斑片,上面有细小灰白色鳞屑,俗称“虫斑”;无明显原因,孩子的皮肤常反复出现“风疙瘩”;孩子有偏食表现,并好吃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如泥土、纸张、布头等;孩子吃得多且好饥饿,爱吃零食,吃得多也总胖不起来。如果家长发现小儿有上述异常表现时,就应怀疑孩子肚里有虫,去医院检查粪便内有无虫卵即可确诊(成人也是用此法确诊),若有虫卵就应该进行驱虫治疗了。

小儿服用吃驱虫药有注意事项

1、儿童服驱虫药应空腹。空腹服驱虫药,可使药效直接作用于虫体,以收到驱虫之效。另外,服药后要多喝水,多吃含植物纤维素的食物。水和纤维素能加强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及时把被药物杀死或麻痹的虫体连同粪便一起排出。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有谷类、坚果、新鲜蔬菜等。不宜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否则容易引起便秘而影响驱虫效果。同时要少吃油脂类食物。驱虫药多为脂溶性药物,且只在肠道内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如果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可促使驱虫药被人体吸收,既增加了对人体的毒性,又降低了疗效。

2、禁食油类减毒增效。一般认为,服用这些药物时不必忌食油性食物,原因是这些药物吸收少,毒性低。但是服用这些驱虫药时最好还是忌食油腻食物。因为驱肠虫药物毕竟利用的是药物肠道局部作用,这类药物多属脂溶性,油腻食物或多或少还是对其吸收有促进作用。药物吸收增加,毒副作用就会有增强;吸收增加,肠道内剩余药量就会减少,因此驱虫作用就会降低。所以说,最好还是忌油性食物的好。

3、两岁以下小儿不宜驱虫。这是因为大多数驱虫药服用后,或多或少需经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肾脏排泄。2岁以内宝宝的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有的药物会伤害娇嫩的肝、肾脏,因此驱虫药多标明婴儿禁用或慎服字样。另外,从肠道寄生虫的特点来看,虫卵大都附着于污染的手或蔬菜表面,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是口。2岁左右的宝宝接触虫卵的机会要少于大龄儿童,他们接触的东西一般局限于家中的物品和玩具。这些东西比较清洁,虫卵相对少或没有。吃蔬菜的种类与量也少得多,进入体内的虫卵也相应减少。而且虫卵在体内到长大成虫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待从口入的虫卵长到成虫,孩子也超过了2岁。因此,2岁以下小儿一般不需服用驱虫药。

秋季儿童驱蛔正当时

肠道寄生虫以蛔虫最为常见。用药驱蛔虫虽说一年四季都可进行,但是最佳季节是在秋天。

夏季,大人和儿童进食大量的生鲜蔬菜和瓜果,这些食品难免带有蛔虫卵,感染蛔虫的机会较多。到了秋季,幼虫长为成虫,都集中在小肠内,此时服用驱虫药,正好药到虫驱。

常用的驱蛔虫药有驱蛔灵(枸橼酸哌嗪)、盐酸左旋咪唑、盐酸四咪唑(驱虫净)、阿苯哒唑(肠虫清、丙硫咪唑、抗早敏)、甲苯哒唑(甲苯咪唑,安乐土)等。目前小儿服用的驱蛔药共同特点基本上是用法简单、疗程短、疗效好。以肠虫清治疗蛔虫病为例,每次只需服两片,晚睡前一次服下,或每晚一片,连服两天,疗效甚佳。

一般而言,驱蛔药对人体没有多大伤害。驱蛔药在杀死肠道蛔虫的同时,对人体有很小的毒性,少量驱蛔药就能致蛔虫于死地而使人体安然无恙,或者仅有轻度反应。但是,是药三分毒,驱蛔药同样如此,常服或服用过量都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呕吐、肝功能损害。所以,孩子不宜常服驱蛔药,肝肾功能不全、脾胃虚弱、急性发热的孩子,更应慎用或禁用。尤其是两岁以下的孩子,肝脏发育尚不完全,而大多数驱虫药中都含有影响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后会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损害,引起转氨酶升高和厌食症。两岁以下孩子防治肠道寄生虫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生活卫生,切断接触虫卵的来源。

根据临床经验,驱蛔药最好在空腹或晚上睡觉前服用,因为驱蛔药毒性较小,空腹时服用,药物在肠道内的浓度会高些,可以提高杀虫效果。服用驱蛔药后,应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芹菜、韭菜、白菜、香蕉、苹果等,以利于虫体排出。

为孩子驱虫前,最好先带其到医院,弄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对症下药。(裘影萍)

儿童“秋冻”正当时禁忌与方法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悬殊。这时候,不要急添厚衣,应有意识地从事一些适宜的耐寒锻炼,从而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那么,哪些人能冻?怎么动?

不适应人群:婴幼儿“秋冻”不适宜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还会导致血管破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长期病号、那些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年老体衰者均不宜“秋冻”,此外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因为一旦着凉、感冒,就很容易旧病复发或使病情加重。

适应人群:儿童“秋冻”最适宜

秋天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的最好时段,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可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使自身抗病能力不断增强,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疾病的发生。同时,加强“秋冻”锻炼,还能提高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如果刚冷一点,就给孩子穿很多衣服,孩子活泼好动,极易因出汗而把内衣浸湿,待安静下来时,风一吹,就易感冒伤风。但是家长也应该注意,不要为使孩子得到御寒锻炼而着凉生病,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使其逐渐适应。

>>相关阅读:秋季提高宝宝抵抗力

“秋冻”禁忌:四个部位冻不得

本文Hash:4c8a235cd9de471534cceff14b0618f7ae1cb78a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