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打人怎么办如何面对攻击性强的宝宝

导读:孩子总是打人怎么办如何面对攻击性强的宝宝,小编也是一个男孩的妈妈,对于孩子爱打人的问题也曾头疼不已,跟孩子的爸爸尝试了各种教育的方式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后来实在没办法,采取冷处理直接无视他,最好情况反而慢慢变好了,现在再也不随便打人了。

用育儿知识解决孩子的问题

元元上早教班已经两个多月了,这两个多月来,也是妈妈的育儿知识的收获期——跟着早教班的育儿专家们学了不少好东西,在这里分享几个案例。

一、如何面对孩子的攻击性

经常有家长提出孩子喜欢打人这样的问题,就这个问题,早教班的育儿专家告诉我们,这是孩子处于社交敏感期时候,由于不懂有效的进入一个群体,而用一些攻击性的动作来表达他们的需求。比方说,不知道怎么和你打招呼,就用手拍拍对方,但是控制不住手的力量,于是,大人就会觉得这个孩子打人,带攻击性。

案例一:握握手,好朋友。

婷婷是我们的邻居,是个可爱的女孩,比元元小两个多月。之前听保姆说,不能带元元跟她玩,她喜欢打人。孩子的奶奶也是整天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她喜欢打人。在老师那里学到这个知识以后,我有意带着元元跟婷婷交往,果然婷婷有推打元元的现象。这时候,我适当的进入了。我示意婷婷的奶奶不要数落孩子,之后跟婷婷友好的说:“婷婷,你是想跟元元姐姐打招呼是吗?”婷婷点头说是。于是我伸出了我的右手,跟婷婷说,来吧,我们这样打招呼,握握手,好朋友。婷婷笑着跟我握握手。接下来,我让婷婷也跟元元握握手,于是,两个孩子也在一起握握手,好朋友。后来,元元早教班组织春游,我把婷婷和奶奶也一起邀请去了,从此,两个孩子成为很要好的朋友。元元很宽厚,面对小朋友的攻击,她没有什么强烈的反应,只是往后退一下,不吭声的看了看对方。有一次,另一个小朋友推了元元一把,婷婷马上就推了对方,口里说着:“他推元元姐姐,他不乖!”但婷婷从此没有对元元有任何攻击性的动作。和别的孩子交往过程中,也知道伸出右手,握握手,好朋友。

案例二:我们让哥哥安静两分钟吧。

有一天,元元婷婷和一个上了小学的大姐姐一起在玩。不知道怎么回事,比元元大1岁的男孩子尧尧突然跟那个大姐姐对峙起来,互相对骂。过后,尧尧气鼓鼓的推了站在大姐姐身边的元元一把,把她推到在地。我走过去先看看元元没有什么碍事的地方,之后跟元元说:“尧尧哥哥他生气了,我们让他安静两分钟吧,来,大家一起来玩游戏。”于是,我们开始一起玩游戏了,不到30秒,尧尧就开心的加入到我们玩游戏的行列中。

宝宝爱打人怎么办?如何教育爱打人的孩子?

宝宝爱打人怎么办?如何教育爱打人的孩子?随着宝宝的成长,宝宝开始偶尔会用拳头和牙齿跟爸爸妈妈或者是小朋友“交流”,很多妈妈都很烦恼,其实,宝宝出现打人咬人这类攻击性的行为很正常,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时期。如果宝宝出现这种行为没有正确的指导的话可能会养成孩子打人的坏习惯。遭遇打人的宝宝怎么办?一起来学习下吧。

宝宝为什么会动手打人?​原因一:宝宝误会了家长的“称赞”●爸爸妈妈抱着宝宝嬉戏的时候,有时宝宝会无意识地拍打家长的脸,而且发出快乐的笑声。此时如果错误地引导和强化这个动作,夸他们长了本领,或者觉得动作卡通,干脆亲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宝宝可能会误认为“拍打”就是表达“高兴”和“喜欢”情感的方式。原因二:宝宝用打人在试探●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进入群体交往时会去打小伙伴。有时打人,是因为他还不会与别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力度。原因三:宝宝爱打人为了不受冷落●两岁左右的小孩,处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阶段,会很在乎别人是否注意到她,当发现自己被冷落时,常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哭闹、摔东西、打人等异常行为便随之出现。原因四: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宝宝无意中看到暴力,有打斗场面的电视节目,包括某些进口的动画片,宝宝会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暴力场面。因此家长有必要帮宝宝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其他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电视,一边讲道理。原因五:模仿爸爸妈妈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爸爸妈妈有爱打人、动作粗鲁等不良的习惯,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爸爸妈妈应该用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宝宝,不要让不良的行为习惯传给宝宝。例如粗鲁的言行、打情骂俏等。原因六:宣泄内心的孤独●爸爸妈妈工作忙或耽于玩乐,很少照料宝宝,很少跟宝宝沟通,宝宝内心孤独,也会以打人行为来宣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宝宝,好好重建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就十分重要。原因七: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铅中毒或其他重金属中毒,导致宝宝脾气暴躁和爱打人。由于汽车尾气污染和装修污染,因血铅超标引发的烦躁和打人行为越来越多发,有必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多饮牛奶,绿豆汤,少到交通干道边玩耍,可预防和治疗血铅偏高。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也很重要。宝宝打人时,你这样做​打小朋友正确态度:及时制止宝宝,郑重告诉他“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不要用商量的口吻制止,如“我们不打小朋友了,好吗?”这会让他觉得打人是可以商量的。123/3页下一页

孩子攻击性强怎么办?如何教育这样的孩子?

孩子攻击性强怎么办?如何教育这样的孩子?育儿刚自己家的孩子攻击性强时,就让其它宝宝很反感这样朋友就越来越少了,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孩子攻击性强有哪些原因?由于家庭因素,遗传因素或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的孩子会显得暴力倾向比较强,孩子攻击性行为比较多。这样具有攻击性的孩子是很难管教,也是最让父母头疼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1、“我”我家庭因素。有的父母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他一顿,孩子挨打以后,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转嫁”到别人的身上,孩子就容易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2、“我”受遗传因素影响。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3、环境因素对“我”的影响。影视剧等传媒带来的不良影响是产生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比方说孩子看暴力片、武打片,或者玩一些暴力游戏,这样都会让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大大加强。4、“我”的挫折感。所谓挫折感就是一个人在从事某一项活动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目的不能达到目的所产生的一种失败感。挫折感使孩子感到未遂自己心意、不痛快,往往就通过侵犯行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5、“我”犯错后不正确的强化作用。按照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幼儿侵犯行为的结果对其侵犯行为的过程来说,是一种奖励性强化。如幼儿通过侵犯行为,达到了一定目的,满足了某些要求的话,那幼儿还会继续采用这种手段的。有的父母对与邻居孩子发生的纠纷中占上风的孩子得意地夸奖,这也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还有的孩子出人意料地骂出一句脏话,受到人们的注意,引起伙伴的模仿乃至大人的训斥,都会增强其自我表现欲。6、父母对“我”的不合理保护。当孩子与伙伴经常发生争斗或者合不来时,大人们经常会出于各种考虑不再让孩子出去玩了。不与同伴进行任何交往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如果将孩子与同伴隔离开来,孩子就不能发展起各种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在与同伴交往游戏时,孩子往往还要进行各种思考和推理,还能感觉到非常快乐,获得一种归属感。家长如何教育攻击性强的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可能就是学习如何在攻击性过强和攻击性太弱之间取得平衡。攻击性的内驱力是与生俱来的,这些内驱力通常在不同的年龄,通过不同的行为表达出来。作为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去控制、调整、疏导和管理,但绝不是压制儿童的攻击性。1、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它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因此爸妈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使孩子的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的限度。2、创造一个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与成人相比,孩子的行为更易受环境的影响,生活在一个有多种多样玩具、有充裕玩耍时间以及有良好家庭气氛环境中的孩子,攻击行为会大大地减少。因此,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玩具和足够玩的时间。不打骂孩子,避免让孩子看有暴力镜头的电影、电视,不让孩子玩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不在孩子面前讲有攻击色彩的语言,这些细节都有助爸妈调教家里的“小攻击手”。3、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冷处理。冷处理就是暂时对孩子的攻击行为不理睬。当孩子在外面与人打架后,家长应对其表示冷漠,并让其在房间里思过,自己反省,而不要对他呵斥、打骂 如能与鼓励亲善行为方法相配合,效果则会更好。4、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有些孩子见到小动物,会去虐待它,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恨。有这种行为的儿童可能对自我不满,或者在爱的关系上受到挫折。家长要从各种方面关心他,爱护他,可以让孩子通过饲养小动物来养成孩子的仁爱之心和爱怜之情。这种鼓励亲善行为的方法可以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感情,是纠正孩子攻击行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5、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攻击行为错的原因。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打骂他人等,应及时给予批评教育。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打骂、责备、惩罚来处理,要和孩子及时沟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解释,了解孩子的感受、愿望和担忧,尽量不打断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感受到被尊重。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下,父母再说明攻击行为不对的原因,孩子也比较容易接受。6、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奖惩。父母还可以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进行奖励,对严重的攻击行为给予一定的惩罚,同时还要让孩子明白受到奖励或惩罚的具体原因。一般情况下口头表扬就可以了,适当的时候也可以给予儿童所喜欢的物质上的奖励。而当孩子的攻击行为比较严重时,必要时可以给予惩罚,比如暂时不允许孩子玩玩具,不让他看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等,以期改变他的攻击行为。

本文Hash:5d56427761b36a6754cf78afd7349be175338c3b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