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中国的育儿区别

在此次日本地震与海啸的灾难中,当人们看到地震以掀翻竖的一切、海啸以席卷横的所有的力量肆虐灾区时,无不为之震惊。但对中国人来说,另一种震惊来之于日本人在巨大灾难面前的镇定。电视画面展示给人们的景象是,一边是车翻船倒路毁水淹的灾害,一边是井然有序不慌不乱的民众。毋庸置疑地,普遍高素质的公民与日本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有关.教育的力量,不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而且足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兴衰。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日本的幼儿园教育现状吧.

1.无数大大小小的包。

我们办理入园手续的第一天,幼儿园就向我们说明,要准备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包。

书包(统一)、装毛毯的包、装餐具的包、餐具盒、装衣服的包、装备换衣服的包、装换下来衣服的包、装鞋子的包,然后A包多少厘米长,B包多少厘米宽,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我真是彻底崩溃了!搞不懂为什么日本人要弄出这么多复杂的名堂出来。

有的幼儿园,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妈妈一针一线缝制!

经过两年,我们都对此已经驾轻就熟了,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条理的分门别类。

我常想,京都人可以对垃圾精细分类处理而不觉其烦,是否和从小所受教育有关。

2.大人空着手,所有的包都孩子肩背手拿着。

这是很震动我的一个场景,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看到其他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手里一律空着,而上面所说的那些少说也有两三个大包外加书包都由那些花朵们肩背手拿着,而且还都跑得飞快。我们呢,自然还是咱国内的传统,田田空手,我拿包。

过了两天,老师就来和我聊天了:“田田妈,Tina在学校可是什么都自己做啊……”

日本人惯于只说半句话,后面的让你琢磨去。

我立刻就明白是在问家里的情形了,看我还在想,老师就说了“比方说上学时拿包吧……”这就是委婉的提醒。

从此就只好让田田自己拿了。

等开家长恳谈会时,我和大家说“在中国幼儿园,习惯家长拿东西”——这回轮到日本妈妈目瞪口呆了,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爱孩子更多一点呢?

3.反复脱换的行头

田田的幼儿园是统一服装,春秋换装,全年登园时最外边都要穿幼儿园的套头衫,穿短裤,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

到了幼儿园,就要把套头衫脱下来,换一种玩耍时的罩衣,鞋子脱下来,换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场玩的时候,自然再换自己的鞋子。

这还不是最麻烦的,开学时老师要求拿一组换的衣服,在我们看来,那自然是防备孩子玩耍时弄脏备用的,然而,并不是。

只要孩子们中午睡了午觉,起来必定要重新换一套。够多麻烦。

(到田田在外边宿泊一个晚上的时候,光备用的换的衣服就要备好多套,真赶上那个爱新衣的皇帝了。)

刚开始每天早上去送田田,都要重复那么一套换衣程序,田田在菊花班的时候,看她实在慢,我就不免代劳。

但是不久就发现日本的妈妈们都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

慢慢体会到,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这个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

通过每天到校后,换衣服、放联系手册,自己帖当日的sticker,挂手绢等从2、3岁开始的训练,孩子们养成有条不紊做事的习惯。

4.大冬天穿短裤

日本幼儿园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裤上学。

刚去的时候,北京的爷爷奶 非常担心,说一定要和老师商量一下,因为我们是中国的孩子,受不了这个冻。这个……让我怎么说得出口。就算不重新唤起东亚病夫的记忆,起码也激活小皇帝的印象。

没法子,只好入乡随俗地狠下心来,为国争个面子。不用说,刚入园那时候,三天两头就冻病了。

和日本妈妈说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儿园就是来让他们得病的。”

看看一个个像小炮弹一样冲到我面前说“你好”的孩子,那个结实劲儿,我是觉得我们不能太金贵孩子了。

5.零岁参加运动会

刚到幼儿园,就看见很多老师怀里都抱着个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几个月大吧,一问,是零岁。

田田幼儿园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田田曾经是菊花,然后变成百合,现在已经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风范的紫罗兰了。

而岁的小宝宝,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汉字的“毛毛”同音(日本的文字本来就来源于汉字),很是形象。

这些岁的毛毛,不光入托了,而且还要参加幼儿园的一切大型活动,比方运动会、演出发表会等。

看这些岁的毛毛哭着拼命向前爬,还是有点打动人的力量的。

/*重点阅读*/#Preadblock{height:23px;position:relative;}#Pread{padding:1pxpx6px1px;width:546px;color:#444;border:#ED4A86solid1px;text-align:left;position:absolute;}#Preadtd{line-height:24px;}#Pread.una{border-left:1pxsolid#ccc;border-right:1pxsolid#ccc}#Pread.unaa{text-decoration:underline}#Pread.unaa:hover{text-decoration:none}#Preada{color:#;text-decoration:none}#Preadimg{margin-bottom:5px}#Pread.nw{border:#6csolid1px;background:#e8eff7;color:#}#Pread.nwtd{background-position:bottom;background-repeat:repeat-x;}#Pread.nwspan{margin:2px1px}#Pread.nwa{color:#}.zdyd_r{color:#ED4A86;font-weight:8;background-color:#fff;font-size:12px;padding:5px;position:absolute;top:-12px;margin-left:1px;}.jdht_r{color:#ED4A86;font-weight:8;background-color:#fff;font-size:12px;padding:5px;position:absolute;top:-12px;margin-left:28px;}

怎么能知道孩子是否聪明让宝宝变笨的食物有哪些从宝宝的笑脸影看出宝宝的智商正常宝宝,在出生1个月后就会笑了。而智力低下......[详细]·宝宝皮肤发黄也是疾病·父母矮如何养个高宝宝·运动让孩子头脑更聪明·怎样才能避免小儿脱肛·鉴别新生儿的正常标准·十点前入睡让孩子长高·您要堤防早产儿合并症·新生儿抚触要注意什么热点话题相关阅读

搬砖头遇困难后,中国、日本、美国孩子的区别!

最近,幼儿说小编在网络上观看了一个外国的视频,看完后不禁感叹,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当一个民族的人习惯了某种思维模式后,似乎很难跳到另外一种思维模式,难怪人家说,多带孩子出外走走,视野带来的智慧会让孩子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视频说的是,三对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父子参加一个垒房子的节目,三个孩子都是5岁,垒房子过程中只能孩子动手,考核的是谁能将房子垒得又快又好,大人只能在一旁打气,不能帮忙。

三个孩子一开始都进展得非常顺利,到最后都遇到了困难,因为最后一块砖头被设计得又沉又大(应该是节目故意安排的),三个孩子又滚又推把大砖头搬到了已经垒得差不多的房子旁边,但是没有哪个孩子能将砖头抱起来,试了几次,孩子们不是摔倒了就是被石头砸到手指或脚趾,三个孩子都满脸沮丧。

这时,三个爸爸都有点着急,

中国爸爸在旁边喊:“努力加油,你可以的!”

日本爸爸也在喊:“努力加油,其他各位都在努力着呢!”

美国爸爸也在喊:“努力加油,想办法想办法!”

中国孩子这时成为全场的焦点,摔倒了爬起、爬起搬砖头再次摔倒……不少观众都在为中国孩子的坚持不懈而鼓掌。节目大概是为了宣扬这样的一种拼搏精神吧,幼儿说小编当时也在这样想。

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日本孩子跑过去跟中国孩子说,“我们两个人把那块大砖头搬起来吧?我等会也帮你搬。”

中国孩子摇头拒绝了,继续埋头搬砖头。

日本孩子随后走到美国孩子面前,跟美国孩子说了同样的话,美国孩子说:“that’sagoodidea!”结果日本孩子和美国孩子,最终合力将各自的石头搬起来了,拼成了房子。

最后的比赛结果是,美国孩子由于思维开阔,给房子涂上颜色,还搭建了一个秋千而获得第一名,日本孩子获得了第二名,而中国孩子,到活动结束时还在搬砖头,砖头砸得他的手指淤青,满脸沮丧,一副欲哭无泪的样子。

事后有人问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肯跟日本孩子合作,中国孩子说:“我不帮他是不想让他先赢,我的力气大,他看起来力气小,我没想到Tom(美国孩子)会同意……”

我们的中国孩子怎么会是这样的一种形象?热辣辣的打脸啊!

“谁能将房子垒得又快又好”,这样的一个目标,幼儿说,传达给中国的父母和孩子的信息就是,一个人以最快的速度把房子垒好;传达给日本父母和孩子的信息就是,孩子垒房子只规定大人不能帮忙,可以找其他小朋友合作呀;传达给美国父母和孩子的信息就是,有什么办法只要不违规能达到目的的,都可以采纳。

细想一下,还真的就是三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啊:

1、中国:中国的父母重视的是培养孩子的坚韧和艰苦奋斗精神,但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和个人争取到的成果,所以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死撑,因为我们是一个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啊。但由此带来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上面的这个中国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短视、不肯吃亏、只争第一、狭隘……

2、日本:在日本,无论是学校还是日本的父母,相比起个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寻求帮助、合力办好一件事不丢脸。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中国的父母认同,但没有重视,也没有这样的习惯。

3、美国:而对于美国父母来说,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创作,只要能实现目标的都可以尝试,他们鼓励孩子开放、创新和动手能力,这恰恰是中国的父母和孩子所欠缺的。

然,无论哪个民族,都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做井底之蛙,也无需妄自菲薄,但最可悲的就是自大狂莽。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道理。

智者说,想让孩子变得有智慧,一是读书,二是旅行。读书能给孩子知识,以超越孩子成长的速度而让孩子变得豁达;而旅行,犹如给了孩子一双千里眼和一对飞翔的翅膀,有国外的机构做过调查,说经常旅游的孩子和没出过远门的孩子,在性格和世界观方面是截然不同的。那种由于视野给孩子带来的胸襟和思维模式,是那些视野窄小的孩子甚至半辈子都达不到的境界,这种优越感,能让孩子受益匪浅。

为了这份优越感,春天来了,该带孩子出门了吧?即使不能长途旅行,短途的也好,爬山、农村游、周边游……都能给孩子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即使在同一个地方,每一次重游都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旅行是一堂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成长课程!

搬砖头遇困难后,中国、日本、美国孩子的区别!

最近,幼儿说小编在网络上观看了一个外国的视频,看完后不禁感叹,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当一个民族的人习惯了某种思维模式后,似乎很难跳到另外一种思维模式,难怪人家说,多带孩子出外走走,视野带来的智慧会让孩子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视频说的是,三对分别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父子参加一个垒房子的节目,三个孩子都是5岁,垒房子过程中只能孩子动手,考核的是谁能将房子垒得又快又好,大人只能在一旁打气,不能帮忙。

三个孩子一开始都进展得非常顺利,到最后都遇到了困难,因为最后一块砖头被设计得又沉又大(应该是节目故意安排的),三个孩子又滚又推把大砖头搬到了已经垒得差不多的房子旁边,但是没有哪个孩子能将砖头抱起来,试了几次,孩子们不是摔倒了就是被石头砸到手指或脚趾,三个孩子都满脸沮丧。

这时,三个爸爸都有点着急,

中国爸爸在旁边喊:“努力加油,你可以的!”

日本爸爸也在喊:“努力加油,其他各位都在努力着呢!”

美国爸爸也在喊:“努力加油,想办法想办法!”

中国孩子这时成为全场的焦点,摔倒了爬起、爬起搬砖头再次摔倒……不少观众都在为中国孩子的坚持不懈而鼓掌。节目大概是为了宣扬这样的一种拼搏精神吧,幼儿说小编当时也在这样想。

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日本孩子跑过去跟中国孩子说,“我们两个人把那块大砖头搬起来吧?我等会也帮你搬。”

中国孩子摇头拒绝了,继续埋头搬砖头。

日本孩子随后走到美国孩子面前,跟美国孩子说了同样的话,美国孩子说:“that’sagoodidea!”结果日本孩子和美国孩子,最终合力将各自的石头搬起来了,拼成了房子。

最后的比赛结果是,美国孩子由于思维开阔,给房子涂上颜色,还搭建了一个秋千而获得第一名,日本孩子获得了第二名,而中国孩子,到活动结束时还在搬砖头,砖头砸得他的手指淤青,满脸沮丧,一副欲哭无泪的样子。

事后有人问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肯跟日本孩子合作,中国孩子说:“我不帮他是不想让他先赢,我的力气大,他看起来力气小,我没想到Tom(美国孩子)会同意……”

我们的中国孩子怎么会是这样的一种形象?热辣辣的打脸啊!

“谁能将房子垒得又快又好”,这样的一个目标,幼儿说,传达给中国的父母和孩子的信息就是,一个人以最快的速度把房子垒好;传达给日本父母和孩子的信息就是,孩子垒房子只规定大人不能帮忙,可以找其他小朋友合作呀;传达给美国父母和孩子的信息就是,有什么办法只要不违规能达到目的的,都可以采纳。

细想一下,还真的就是三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啊:

1、中国:中国的父母重视的是培养孩子的坚韧和艰苦奋斗精神,但往往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和个人争取到的成果,所以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死撑,因为我们是一个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啊。但由此带来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上面的这个中国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短视、不肯吃亏、只争第一、狭隘……

2、日本:在日本,无论是学校还是日本的父母,相比起个人,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寻求帮助、合力办好一件事不丢脸。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中国的父母认同,但没有重视,也没有这样的习惯。

3、美国:而对于美国父母来说,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创作,只要能实现目标的都可以尝试,他们鼓励孩子开放、创新和动手能力,这恰恰是中国的父母和孩子所欠缺的。

然,无论哪个民族,都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做井底之蛙,也无需妄自菲薄,但最可悲的就是自大狂莽。这也是我们为人父母,应该教会孩子的道理。

智者说,想让孩子变得有智慧,一是读书,二是旅行。读书能给孩子知识,以超越孩子成长的速度而让孩子变得豁达;而旅行,犹如给了孩子一双千里眼和一对飞翔的翅膀,有国外的机构做过调查,说经常旅游的孩子和没出过远门的孩子,在性格和世界观方面是截然不同的。那种由于视野给孩子带来的胸襟和思维模式,是那些视野窄小的孩子甚至半辈子都达不到的境界,这种优越感,能让孩子受益匪浅。

为了这份优越感,春天来了,该带孩子出门了吧?即使不能长途旅行,短途的也好,爬山、农村游、周边游……都能给孩子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即使在同一个地方,每一次重游都会带给孩子不同的感受。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旅行是一堂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成长课程!

本文Hash:797250e1c1b37790ec1ff7d637cc1d56b399d49b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