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变成肥胖宝宝

宝宝营养不良的年代早已过去了,可如今新的问题又来了:营养过剩、小儿肥胖。父母可要注意了,不要让孩子变成肥胖宝宝……

肥胖宝宝是这样养成的

肥胖宝宝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营养过度,二是运动不足。因而导致了全身脂肪组织的过度增生和堆积,于是就形成了肥胖宝宝。

营养过度

无论多么有营养的食物也有其适宜的摄入量,不能无限制地吃,尤其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产热营养素,它们提供的能量之比应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1:2.5:4-5,如果其中哪种营养素摄入过量,都会引起宝宝肥胖。

目前富含各种营养素的婴幼儿食品越来越多,如配方奶、维生素AD奶、酸奶、婴儿米粉、饼干、糖果、果冻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许多父母认为蛋白质对宝宝生长有利,多吃点好,但他们却忘记了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一般含脂肪也比较高,如花生、肉类、冰淇淋、奶酪等,于是造成了蛋白质和脂肪的同时过剩,肥胖宝宝出现了。

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食品都添加了蔗糖,如酸奶、冰淇淋、糕点、饮料等,有些父母在给宝宝喂牛奶和奶粉时还会特意加一些糖,实际上,糖唯一的作用就是供给热量而别无其他营养,多余的糖则在宝宝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这样成为肥胖宝宝就在所难免。另外,有研究显示:人工喂养及断奶过早都容易造成宝宝肥胖。

缺乏运动

宝宝肥胖的另一方面原因就是运动(特别是室外运动)不足。原本孩子就已经摄入过多食物,而父母有时对宝宝的关爱又有些过头,怕宝宝冻着、热着、累着,这样一来,多余的脂肪也不能通过运动得以消耗,因此就形成了脂肪堆积。

肥胖背后的隐患

引发合并症

肥胖宝宝活动时常表现出心跳过速、气短、易劳累等外部表现。同时还容易引起一些合并症,如婴儿期肥胖儿容易患呼吸道感染,重度肥胖儿童易患皮肤感染等。

由于肥胖儿童的胰岛素代谢有变化,因而在肥胖儿童中还常发现患有胰腺炎的孩子,后期可发展为糖尿病。

心理压抑

体形肥胖还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来说,难免因此遭遇他人的嘲笑、奚落或随便起外号等情况,这样一来往往导致肥胖宝宝的自我评价差、自我压抑、丧失自信心、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

营养不均衡

肥胖宝宝看起来胖乎乎的,似乎不缺乏什么营养,一般人也仅仅会视这些宝宝为营养过剩的结果。但实际上,肥胖的背后还隐藏着其他隐患,例如,宝宝吃糖多了,热量够了,就不想吃别的食物了,食欲不振影响了其他营养素的摄入,于是必然导致某些营养素的缺乏。也就是说,肥胖宝宝一方面是由于某些营养素的过量摄入引起的,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存在着其他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隐患。0-3岁的婴幼儿正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营养素的不均衡必然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不做肥胖宝宝

如果儿童时期的肥胖延续到成人期,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会更大。如何不让宝宝过于肥胖?不妨从以下方面加以注意。

合理搭配营养素

父母要学会合理搭配营养素来喂养宝宝,以防某些营养素过量或某些营养素不足。1岁以内的婴儿应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同时在母乳或配方奶的基础上添加辅食,在计算营养素摄入量时,一定要把一天所吃的各种食物中的同一营养素相加。例如,有的父母认为按比例调配的奶粉不够稠,宝宝吃了很快就会饿,于是通常在奶中再加入婴儿米粉,那么,配方奶和婴儿米 粉都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A、D等,那么计算时就要把它们分类相加,而后再把当天宝宝吃的所有的食物(包括零食和饮料)的营养素也加在一起,再与每日适宜摄入量相比较(各类维生素及矿物质适宜摄入量请参看《母子健康》2004年11期),看是否合适。

养成正确饮食习惯

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也很重要。尽量母乳喂养,按需喂养,宝宝出生3个月内不要喂固体食物。

父母给宝宝吃的食物要分割得大小合适,不要过大,应以小块为主。吃饭不要狼吞虎咽,细嚼慢咽容易产生饱的感觉。少让孩子吃甜食、喝甜饮料,少吃油炸食品。

并且,父母平时不要把食物作为奖惩孩子的手段。

保证每日活动量

尽量保证孩子充分的室内外活动量,不要将孩子整日闷在室内长时间处于静态。活动宜选择全身运动,并尽量选那些孩子感兴趣的活动。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例如能走路就不坐车,能自己爬楼梯就不坐电梯,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

父母还应为宝宝制定详细的运动计划,至少保证每天运动1~2小时,每周运动5天,连续12周为一个周期。

《母子健康》爱心提示

●准妈妈一定要注意营养均衡,孕期头3个月避免营养不足,后3个月应避免营养过剩或体重增加过快,以免给宝宝埋下肥胖的“种子”。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婴幼儿的生长

发育十分重要,虽然它们不产热量不会使宝宝变胖,但同样不能给宝宝摄入过多,摄入过量就会引起宝宝中毒。

●多吃含纤维素高的食物或粗粮,

少吃或不吃含热量高而体积小的食物。限制高热量食品或精细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如精白面粉、油煎食品、糖、巧克力、奶油制品等。

不要让孩子窝在家里成为宅宝宝

网络时代蹦出了“宅男”、“宅女”。可让人担忧的是,现在的孩子也喜欢“宅”在家里。在调查中发现,寒假近六成的学生喜欢呆在家里玩,上网、看电视的时间多于运动,成了名副其实的“宅宝宝”。

“宅”成了孩子的时代特征

开学了,家长们交流起孩子的寒假生活,大多摇头叹息。一位母亲说,她10岁的儿子寒假只想在家上网玩游戏,连门都不想出,父母要用半强迫的方式才能把他带出门;而她同事的女儿8岁,整天只想闷在家里看电视、吃零食。这位妈妈感叹,小时候贪玩,父母的惩罚就是不让出去玩,而现在想带孩子出去玩,反而好像在惩罚他们。

女儿还在上幼儿园的谢女士也抱怨说,最怕孩子放假。在幼儿园,女儿能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还有老师带着进行户外活动,可一回到家里,和小朋友的互动少了,户外活动也少了,在家就是看电视、看动画片,但自己又工作繁忙,看着越变越“宅”的宝宝也只有一声叹息。

孩子容易“宅”出病

武汉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专家林俊主任说,“宅宝宝”一般有三大显著特点:一是十分痴迷于某件事,娱乐活动过于依赖电视或电脑游戏,足不出户。二是父母忙于工作,孩子交给长辈照顾,长辈呵护较多,孩子自我意识强。三是宝宝对户外活动提不起兴趣,不乐意主动和小朋友们交流。

林主任介绍,这样的宅宝宝将让人产生一连串的担忧:孩子窝在家里上网看电视视力急剧下降,总有一天会变成“小四眼”;大量零食加上缺乏运动锻炼,孩子体重暴涨,家长又不得不找医生寻觅“减肥”妙方;而孩子长期足不出户,不交流不说话,难免变成“闷葫芦”。

林主任说,现在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让孩子们能成群结队一起玩耍的机会十分少,而孩子们一起玩耍是锻炼孩子社会适应性和相关能力的最佳机会,“宅宝宝”们因为缺乏群体活动,心理问题就十分值得关注,这部分孩子一旦走出家这个小小的空间进入学校,接触陌生人、陌生环境就容易缺乏安全感、不会交往,出现人际交流困难、行为退缩。加上自我意识强、社会容忍度较差,一旦回到学校,有较强的纪律性,孩子就容易出现逆反情绪。

帮助“宅宝宝”大改造

“宅宝宝”们形成有许多因素,缺乏交流和沟通是主因。林主任说,要改造“宅宝宝”首当其冲是要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对“宅宝宝”的生活进行合理计划和安排,按时作息,看电视、上网的时间多控制,规划出更多的时间专门用于带宝宝走进自然或参加与其他孩子们一起的活动,和宝宝多交流,增加他们对户外活动的兴趣。同时,让孩子多动手做,代替用钱买,找回孩子的动力,也帮他们找回玩的快乐。另外,各类假期兴趣班、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儿童活动也值得参加。只有让“宅宝宝”走出去,多参与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消灭他们的健康隐患。

不要等孩子变成胖墩再减肥

各种包装精美、风味独特的零食是很多孩子的最爱,但却让许多年轻父母感到头疼不已。那么,零食到底怎么吃才能既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又对健康有所帮助呢?

从营养角度分析,零食可分为健康零食和口味零食两种。所谓健康零食应满足以下条件:富含营养,即包含很多基本营养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且没有多余热量、脂肪和糖,例如牛奶、酸奶、奶酪、蜂蜜、新鲜水果或果汁、全麦饼干和面包、各类坚果(开心果、核桃仁和板栗等)。而口味零食又被称之为垃圾食品,只能单纯满足人的口感,几乎不含营养物质,反而增加了热量、脂肪、糖和钠的摄入量,吃多了易造成孩子超重或肥胖。

家长要限制孩子购买口味零食。家长还应了解一些营养学知识,了解零食的大致营养成分,并告诉孩子吃哪些零食对他的身体有好处;哪些零食属于垃圾食品,吃多了对身体有害。同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自己尽量远离垃圾食品,因为父母的言行是宝宝的镜子。(戴永梅程守勤)

本文Hash:82cac4fc7516d1a154c35139469698ebeba48ab3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