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单亲家庭小孩的成长问题


一些网友总是担心单亲家庭小孩的成长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这样的女性占总的女性人数比率会很低,大可不必觉得所有女性都会不结婚,也不要做这样的假设。其次,觉得单亲家庭出生的孩子有问题,本身就是对单亲孩子的歧视。

我也见到过几个单亲的孩子,其各种表现,并不比同龄人的差。其三,不要把孩子幸福与否与他有一个母亲或双亲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做加法,单亲孩子受到的爱是0.5,双亲受到的爱是1.0。其四,对孩子最大的困扰,可能来自他的同学。一些网友,骨子里,肯定隐藏着对单亲孩子的轻视和歧视,对小孩的同龄人,更是如此。这种歧视来自于社会。如果说如何让单亲孩子过得幸福,惟一要做的就是改善社会部分人士的家庭观念。至于母亲出以外的风险,那么双亲出意外的风险有没有?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机率去决定是否应该让孩子出生。如果夫妇都是矿工,是否应该禁止他们生孩子?

我们不应该根据未来的孩子是否幸福为标准来决定是否允许生孩子。前不久传言的硕士可以生二胎,就是这种观念的表现。法律,首先满足的应该是存在于世的人的权力。具体到这一问题,首先是满足妇女生育的权力。孩子出生后,孩子的权力才会生效。如果你小时候生活不幸福,你是否后悔被生下来?

单亲孩子相对于其他孩子如果有问题,反映出的是社会存在问题,而不是单亲家庭存在问题。此外,我们不要过分迷信于个别专家。专家也有许多凡错误的时候。 相关资讯:

关于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当代欧洲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如是说。然而在今天,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正悄然变化着。一部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固若金汤”。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正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在离婚率较高的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于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

对于此,人们或赞许,或反对,或惊叹,或迷惘,各执一端,莫衷一是。一位著名的婚姻家庭问题专家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婚姻家庭基本是比较稳定的。但那个时期的稳定只能说是由于低度的不发达水平下捆绑而形成的低水平的稳定。随着婚姻法的深入实施,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就业、收入、生活上的保障使人们把注意由穿衣吃饭转向了自我意识、人生意识。新一轮汹涌而来的离婚浪潮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告诉我们。它与居住环境、家庭亲属关系、人们交往方式和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这是两个社会大趋势,是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尽管由于人口素质所限,中国大多数人婚姻质量不高,同时大多数人的离婚观念还有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性色彩,但从其主流而言,是健康、进步、合理的,是转型期人们日益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实反映。越来越多的人以离婚来解除过去难以解除的失败婚姻;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把离婚当作好事看待。虽然离婚过程中有许多痛苦和伤害,尤其是无辜的孩子。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设法减轻这些伤害,却不能扭转这一总趋势。

毋庸置疑,单亲家庭的家长们承受的压力要比双亲家庭的家长大得多。可是,父母离婚带来的不仅仅是家庭的破碎,不仅仅造成当事者本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思想道德人格学业上的深深影响,而后者又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此种情况正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最近,我们对我校父母离异的学生进行了一番较全面的调查。我校在校学生2300人,其中父母离异者13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3%.我们对这133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发现他们之中表现不好、成绩低劣者55人,占总数的41.9%;在校表现可以、学习成绩中等或中等以上者共34人,占25%;其余44人,基本上可以跟班,属于不优不劣之类。

归纳起来,表现不好的学生大都行为习惯不好,甚至染有不少不良习气,诸如抽烟、赌博、打架斗殴、谈情说爱、寻衅闹事等等。

令人深思的是,表现不好、成绩低劣的55名学生,父母离异前表现不好或不够好的仅15人,父母离异后退步明显甚至大幅度滑坡者竟达40人。这足以说明父母离异给孩子幼小心灵蒙上了一层无法驱散的阴影。

据老师们反映,这133名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大致可分为几类:

―、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

二、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

三、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

四、有的家长管教不得 ,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综上所述,无论哪种情况,离异后的父母对子女的关心照顾爱护都没有落到实处。这些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失去家庭温暖。无人管教是他们成长的障碍和退步甚至堕落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家们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学生父母离异引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不引起社会重视。但如何有效的去解决这一问题呢?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我们认为,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二、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三、简单粗暴不可取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四、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

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五、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仙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六、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 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以“离婚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为课题做过专门研究的北师大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在研究中发现,单亲家庭中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父亲和母亲离异后逐步产生良好适应的重要原因,是学校教师的工作。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挑起保护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如何妥善有效的完成这一重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有的放矢地保护和教育他们,给他们更多的爱,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学校、班级集体的温暖。

1.建立单亲子女档案。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2.采用一帮一结对子。教师及一部分学生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消其自卑的心理,孤独心理。

3.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4.严格合理,培养其自立精神。首先,让他们清楚知道,克服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再次逐步培养他们自立精神,使他们能自觉自愿的在老师的严格管理和真挚关怀下成长进步,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相关资讯:

关注:单亲家庭的问题

  几乎所有单亲家庭的问题都不是因为单亲本身,而是出自自身的个性和家庭成员间彼此的关系。

  并非所有的离异都是人生的阴影,单亲的问题并非来自单亲的性质,而是因为离婚后双方的冲突、敌对,以及单亲家长软弱、悲观、抱怨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要是不离婚,情况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相反,如果能避免或者改善这些情况,单亲家庭就能像幸福的双亲家庭一样给孩子健康的影响。正如刘若英所言:“我爸妈因热恋而结合,生了一对女儿,然后了解多了,不得不分手。他们没有太多怨恨,孩子也没有怨恨。他们各自试着去爱别人,但始终爱着孩子,孩子也爱他们。如果不是太贪心,这样的人生应该是可以了。”

  好好爱自己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说过:“只要你还活着,就谈不上什么不幸。”不管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请把生命看得珍贵些,请把自己看得重要些,珍惜当下,好好爱自己。

  ●幸福是一种理解

  幸福不是得到的多,而是计较的少。圆满的人生是不存在的,不圆满是真正的圆满。那些看似圆满光鲜的人生哪里有那么让人羡慕?有人夫妻恩爱、月入数十万,却有严重的;有人才貌双全、能干多财,情路上却是坎坷难行;有人家财万贯,却是子孙不孝;有人看似好命,却是一辈子脑袋空空。 即便是那些达官显贵,纵然有其光芒四射的外表、呼风唤雨的能耐,也都各自隐藏着一本难念的经,甚至是苦不堪言。

  比较产生不满和自卑,幸福来自知足和感恩。幸福并非一种确切的存在和拥有,而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感受和理解。

  停止怨怼是新生活开始的第一步有些话,适合烂在心里;有些痛苦,适合无声无息地忘记。企图用报复心理去生活,那只会让你的生活乱成一团。正确的做法是比从前生活得更好。请停止怨怼,理由有二:

  其一,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一个人越坏,往往意味着他在某方面受到的压抑越多,他的心理需要满足得越少。他们一定比健康的人更加痛苦。原谅这些深陷泥潭、无法自拔的人吧。

  其二,怨怼伤害的人是自己。

  你对对方越怨恨,越放不下,你的痛苦就越被放大,越难消除,就像因错过星星而不止的人看不到太阳一样。

  ●只有阳光妈妈,才有快乐小孩

  ▲妈妈的脸色,就是孩子的天空。

  母亲用怎样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将来就用怎样的眼光看世界。作为单亲妈妈,在孩子面前,没有悲观的权利。即便是伤痕累累,即便是心灰意懒,也要隐藏起自己的眼泪和叹息,不可随意向孩子展示。因为孩子更需要保护和安慰,更因为我们不想让他们有一个消极的人生观。

  ▲我们现在不仅仅是物质的提供者,还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我们的生活态度、精神状态,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灵更为稚嫩,经不起太多的悲伤、沉闷和冷漠。相反,选择艰难的坚强、选择自由的觉醒和尊严以及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才是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的。

  ▲力量来自于更多的自知生活中。

  我们总是被惯性支配,总是在各种刺激面前自然反应,我们不了解种种行为、心思背后的最根本动因是什么。这让我们在想要自我改变、自我控制的时候无所适从,屡屡碰壁。我们必须追求更多的自知,因为我们的力量就来源于此。

  ▲孩子有他自己的命运固然。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以母 亲为主导的家庭影响十分关键和深远,但这绝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全部。同龄人、社会风潮和偶像、老师以及其他成年人和学校也对孩子起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孩子真正的成熟还需要离开家庭后在独立生活中探索。

  简而言之,你不要以为自己能够对孩子负完全的责任。儿孙自有儿孙福,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命运。我们只需要尽到我们的母亲之责即可。懂得教育的边界,放下多余负担,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满怀信心地和孩子一路同行。

  ●拥有各自的生活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和关注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不仅要保证孩子物质上的供给、身体上的健康,我们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给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有自己的乐趣和生活。这才是明智的选择。其中,拥有亲密的同伴以及能够拥有正常的交往心态和能力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另一方面,孩子固然无比重要,但是也不应该是单身妈妈生活的全部、希望的全部,假若如此,反而不利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像全职妈妈更难成为一个好妈妈一样,假如我们别无他求的时候,我们就很容易囿于其中、斤斤计较、畏首畏尾。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这种生活态度对孩子来讲本身也是一种积极的示范。

  ●相信爱情,希望永远都在

  决不能对生活不抱希望,但最好也不要期望太多。即便单亲父母再婚比未婚者要多一些烦恼,我们还是要积极地去寻觅和组建新的家庭,而不应该过分地陷于两难和优柔之中。自信、坚强、快乐的生活,无疑是我们魅力的保障。如果你不是太贪心,幸福并没有那么难找。

相关资讯:

本文Hash:6c309426c123e4b114eccba70a5f50f5b836858d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