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单亲孩子的心理


青少年犯罪者中有较大比例出自破裂家庭,但导致这些青少年失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离婚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协调程度,而不是离婚这个事实本身。也就是说,儿童心理调适的重要因素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的情感环境,而不在于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还是残缺的家庭。

儿童渴望从平和、安宁的家庭氛围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离异往往是儿童这种心理需要的强烈剥夺,如果再不能在单亲家庭中重建儿童的心理安全,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就可能被摧毁。因此,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保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切忌将孩子当作替罪羊,报复对方

2001年5月20日凌晨5时许,在天津,年仅19岁的刘某朝熟睡中的母亲的要害部位猛捅23刀,致使母亲当场死亡。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杀母只为母亲与父亲离异后对其过于严厉,动辄训斥。杀了母亲后,刘某竟若无其事地带上女友到泰山旅游。

有些离异妇女虽然在离婚时力争对孩子的抚养权,但却只是为了不让对方得逞,或将孩子视为“人质“,通过控制孩子来报复对方。在这样的家庭中,母亲常对孩子过于严厉,百般挑剔,动辄指责孩子的某个特点“跟你那个坏老子一个样“;母亲很少对孩子的

痛苦和孤独加以慰藉,甚至将自己生活的不顺都归罪于孩子的父亲和孩子。如果这样,我们便很难期望孩子能获得积极的成长动力,能正确地看待和应对自己的处境,更有甚者,还会让孩子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认知产生严重缺陷。离婚只是父母之间的问题,而与孩子没有关系。

二、切忌将孩子变成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让孩子背负过重的包袱

“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带来了万紫千红,你看,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路边的杨树挂满了''''毛毛虫'''',风中的柳树长了嫩绿的叶子,公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玉兰花、金黄的迎春花盛开了。“这篇题为《春天到了》的日记,出自一个12岁孩子之手。她曾天真地期盼“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这又光明又美丽的世界,但一次期中考试的失误,导致离婚的母亲大发雷霆,让她选择了自缢,一朵小花凋零了。

有些离异妇女在离婚前就缺乏独立自我、职业目标和社会生活,离异后,又陡然失去了丈夫这一重要生活支点,于是,她对生活上有求必应,情感上加倍满足;孩子犯错误时舍不得批评,“孩子已经怪可怜的了“;孩子不肯上进时总有借口,“谁叫他没有大树可依呢?“有时孩子会主动提出讨论父母离异的事情,母亲和亲友则会含糊其词,或敷衍搪塞,以为孩子小,不能理解;或怕言语之间刺伤孩子。其实,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早日理解父母之间的问题对其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

三、切忌把孩子与父亲隔绝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父爱

“我是南宁市某某小学的一名四年级学生,今年10岁。4年前爸爸和妈妈离婚了,我判给了妈妈。这么多年来,都是善良、坚强的妈妈辛苦地照顾我、养育我,每当我看到妈妈不分白天黑夜地劳累,心里就特别难过。这时,我渴望找一个健康、善良、勤劳爱我和妈妈的新爸爸与妈妈共担风雨,共享家的温馨。不论新父亲在天涯还是海角,只要我们有缘成为父子,我一定尽我的孝心,给他养老送终……如果记者叔叔能帮我找到新父亲,我会衷心感谢他“---这是一名10岁的小朋友2001年5月28日写给《南宁晚报》记者的信。

自古以来,就有“严父慈母“,而单亲家庭无可奈何地出现了角色缺失。我们知道,父母双方在儿童社会化 程中的角色功能有重合之处,但也有不可相互替代的部分。特别是在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过程中,孩子是通过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方父母的认同机制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当然,对于儿童的双性气质的平衡、各种不同兴趣、能力与思维方式的发展而言,父母“共同在场“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单亲家庭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尽量使孩子与父母的另一方保持正常的接触。离异后的母亲要认识到,虽然家庭中没有了丈夫,但孩子不能没有父亲。另外,母亲也应该善于利用其他教化手段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的遗憾。如家庭中的男性长辈,自己的异性朋友,或艺术作品中的优秀男性形象等。

四、切忌让孩子失去生活的勇气和能力,造成更大的遗憾

某校16岁女中学生小A,母亲疾病缠身,父亲因厌倦久病不愈的母亲而弃家出走。小A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母亲的长病假工资来维持清贫的生活。小A失去了父爱,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一次小A去某厂洗澡,误穿别人的衣物而没被发现,使她产生邪念,而后,经常利用去洗澡之机顺手牵羊,从衣物到鞋袜连连得手。小A的私欲迅速膨胀,发展到进女工宿舍小偷小摸。一次在女工宿舍行窃中,意外发现某女工的病历卡上有未婚先孕做人流的记录,于是新的恶念萌发了,一封以金钱为代价换取保全名誉的匿名信发出了。女工接到匿名信后,当即报了案。当小A得意地去取款时,冰凉的手铐打破了小A的黄粱梦。

离异家庭的孩子给人的印象都是可怜巴巴,特别需要人同情,这对孩子会造成深度心理伤害。不要让他觉得自己与别的孩子不同,必须得到别人的同情才能生活。要让他有一种生活的勇气和能力,要让孩子相信尽管爸爸妈妈离婚了,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的爱,还有很多很美好的东西激发我们热爱和追求生活。所以,在单亲家庭的儿童教育中,母亲应该以身作则告诉孩子,没有大树可依,更增加了对自强自立的要求,也增加了自我锻炼的机会,要以坚强的心态、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家庭的缺憾。 相关资讯:

“单亲孩子”的心理问题多

  随着离婚率持续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记者近日从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和市法院有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全市平均每年有1万多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其中三分之二的家庭有孩子,除去再婚或者复婚等,大约有数千个家庭成为“单亲”。生活在这些单亲家庭里的孩子,因为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还由于社会偏见等原因,不少发生心理疾病,也明显地显现犯罪率高现象。

  单亲孩子心病多

  12岁的女孩小雨就读于南岗区某重点中学,她长得漂亮且能歌善舞,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她父亲两年前有外遇后离婚,小雨跟着妈妈住到姥姥家。虽然衣食无忧,她却失去了从前的欢乐。她从不跟同学和老师说父母离婚的事,也不愿意同大家一起谈笑,变得越来越沉默,学习成绩随之下降。妈妈带她到医院检查,得知小雨患上了轻度自闭症。

  翻开团市委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心理辅导资料,多数有“心病”的孩子是生长在单亲家庭里。据专家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易自卑、孤独、叛逆、敏感、多疑,由此产生性格缺陷。他分析说,这些孩子有的跟着父亲或母亲单独生活,有的被送到了奶奶家或姥姥家,还有的跟着父母重亲组建家庭。他们的亲情交流由此受到限制,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还可能受到社会歧视,这会使他们的性格扭曲。很多孩子认为父母离婚是不光彩的事,因此产生消极仇视心理,偷看不健康的图书或录像,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缺乏引导走歪路

  近日,16岁的小磊因偷盗被公安机关逮捕,这是他第二次被抓。小磊的父母离婚后,父亲把他送到奶奶家。爷爷奶奶对他的照顾仅限于“穿暖衣、吃饱饭”,缺少家庭关爱的小磊结识一群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受他们影响参与偷盗、抢劫等活动,逐渐走上犯罪道路。

  市法律援助中心专家说,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父母有外遇、争吵、打骂等行为,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从而形成孤僻、粗暴、冷漠等性格特点。一些夫妻离婚后由一方单独抚养子女,因工作繁忙疏于对孩子管教,孩子极易结识不良人群,沾染上坏习惯,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共架关爱桥

  据心理专家说,单亲家庭这种家庭结构会对孩子心理成长会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家长和老师如果不多加关爱来弥补,他们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关爱和帮助这些“单亲孩子”不光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一些有关单位可多办一些针对“单亲孩子”性格特点的心理辅导班,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单亲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也要学习有关的教育和沟通方法,还要尽力消除社会上的一些偏见,让“单亲孩子”得到更多的关心理解,让他们走出阴影,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的孩子心理自卑的原因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自卑的成因:

  1、父(母)的遗弃和冷落。夫妻离婚时,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甚至把孩子“推来推去”;有的父(母)虽然接纳了孩子,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对孩子漠不关心,甚至打骂。这样的“抛弃”和冷待,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这使青少年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情感的缺陷。青少年不仅需要物质享受,同时还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单亲家庭子女不是没有父爱,就是失去母爱,使他们内心受到伤害。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如何关心和疼爱自己时,他们心里充满痛苦和沮丧。自己是另一类人,无法同他人相比,自然产生自卑的心理。

  3、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日常消费呈上升趋势,且有较强的攀比心理,一些工薪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手头拮据,不敢参与同学聚会,如:生日Party、旅游等等,总觉得低人一等,于是自卑起来。

  4、教育的失误。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缺乏应有的耐心,方法简单,摆出“我说了算”的家长作风,甚至认为“不打不成才”。还有的家长和老人却过分关心,而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成人感和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希望自己独立自主,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挫,或是长期有人“照顾”,养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有的造成性格上孤僻、和过分的自我封闭,与同龄人交往中感到“什么都做不好”,由此而自卑。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单亲子女感情大多十分敏感和脆弱,老师的批评往往会认为是针对自己,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于是对老师产生排斥心理。如果老师处理问题不能一视同仁,甚至一点点“偏向”就能使他们自尊心受挫。公开的点名批评、斥责、挖苦极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感。  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学习成绩都很重视。父(母)叮咛“我带着你可不容易,你可得争气啊!”老师加倍关心,一但成绩不理想,父(母)便对子女数落一番、甚至惩罚。“考成这样,没大出息了”,老师也倍感失望。父(母)的否定,老师的失望,使其感到自己太笨了,形成了不准确的自我评价,增强了自我否定意识,极度自卑。

  5、社会评价的偏见。离异家庭往往成为一些人议论的焦点, “××他妈跟别的男人跑了”,“×× 他爸跟××又好上了”,邻居、同学说三道四,添油加醋者有,,还有一些学生及家长排斥他们,说这种家庭的孩子思想不健康,这些都给孩子心理投下巨大的阴影,自卑心理不知不觉形成。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自卑心理形成,如:生理因素、智力因素、交际能力等。而自卑的形成又与学生个体心理品质有直接关系,同样的遭遇和挫折,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挺过去,意志薄弱的人会被困难击倒,不能正确认识自我,自卑心理也就与日俱增了。

实习编辑:洪雨洁

本文Hash:29ef963ab36bb92af47bf18795e685bf610cf4f2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