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杨女士是一名单亲妈妈,女儿今年8岁。孩子3岁时她和丈夫离了婚,孩子一直由她抚养。爸爸很少来看女儿,女儿也不说想爸爸的话。但是孩子跟奶奶的感情很好,因为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他们离婚后,杨女士和女儿仍然跟奶奶走的很近。今年8月份女儿放暑假的时候,奶奶由于生病去世了,杨女士带着女儿赶到的时候没有见上奶奶最后一面。

杨女士在信中写道:“我也很伤心,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都从悲痛里走了出来,但是我发现孩子最近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总是打不起精神,心不在焉的样子。我问她有什么心事,她说她想奶奶了,说奶奶最疼她了,为什么疼她的人越来越少了?孩子的话让我很揪心,但是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导她。您能帮帮我吗?”

单亲家庭的孩子情绪上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更敏感多疑。

“通过家长的来信,我感觉这个孩子的情绪肯定有问题。”和平区教研室教研员、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周梅对记者说:“但是由于她的年龄小,还没有到心理形成障碍的地步。”孩子越小越需要安全感,需要爱,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爱的缺失比较严重。但是小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理性的来看待这个问题,她是感性的。

比如她看到别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来接,而她只有妈妈;有的同学会拿着爸爸买的礼物向同学炫耀,“这是我爸爸出差给我买的玩具”,这些事情就算老师再回避,再注意,但孩子的眼睛是亮的,她会比较,因为小孩子都是模仿性的,她会觉得我少了爸爸,跟别人不一样。

这些都会带给孩子内心一种震荡,而且这种震荡不是短期的,是时时发生的。这是孩子爱的缺失,缺失多了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她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是不被人喜欢的,被人忘记的。

父母离婚往往会让孩子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情绪受到了干扰,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调整的话,她的性格会形成问题,然后就是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发展形成上都会受影响。

从信中可以看到杨女士为了孩子全身心付出,但是家长的劲儿使在哪儿,孩子的内心需求又是什么,她可能不太懂。尤其孩子现在是学龄期,家长可能更关注的是学业,她在信中也承认“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

一般的离异家庭都会这样,认为我已经失去了另一半,孩子就是我的唯一,望子成龙的意念更强。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家长会更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在班里的位置,但往往是在这个时候,问题发生了。

孩子对周围爱的认知需要大人引领。

周梅说:“如果孩子跟小朋友玩儿得很好,非常快乐,她可能也不会说出疼她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的话。”

当然,也许老师同学对她都挺好,但是她不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她是以大人的认知来确定自己的认知。这是低龄孩子的一个特点,孩子的自我评价是很低的。所以,同学对她很好她不觉得,需要我们大人的引领。“你看同学们多关心你呀”,“你看她借给你橡皮,其实她也需要用的”。

家长如果不去引领孩子认识这是同学对你的爱的话,孩子会认为这有什么?可能老师也很关心孩子,知道孩子是单亲家庭,但是孩子并不懂。

杨女士的失误在于,一、没有引领孩子多享受爱。二、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玩儿的环境,快乐的环境,妈妈可以带女儿和同事的孩子、亲戚家的孩子或是周末跟社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儿。三、由于婚姻的失败,转加到对孩子的高期望 上,而对孩子心理感受体察的少。

在奶奶去世的问题上是杨女士最后一个误区。也是孩子情绪低落的导火索,其实她的这些情绪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没表现出来。大人有治疗心理创伤的能力,而孩子没有。妈妈应该对孩子说,那天咱们没有赶到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比如参加辅导班,奶奶要是知道了不会怪你的,只能说你是好孩子。可以让孩子对着奶奶的遗像或照片,把这些话说出来。过后再对孩子说,奶奶在天是有灵的,她希望你快乐,你快乐了奶奶一定很高兴。这样可以将孩子心中的遗憾做一个弥补。

孩子需求是什么?是妈妈有时间多陪她玩儿,听她在学校的感受,和她一起分享小笑话的快乐,这样可以把孩子对爱的缺失和没有安全感降到最低。

一、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毕竟才二年级。要跟孩子一起玩儿,哪怕孩子玩儿的是你认为很幼稚的游戏,也要玩儿,家长要把自己“小化”。只要她开心就好。

二、要引导孩子感受周围的人给予她的关爱。

三、要为孩子创造同伙伴交往的条件。鼓励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她玩儿得开心。

四、要跟孩子多聊天,听听她的心里话,可能妈妈也很不容易,又要赚钱又要养孩子,很辛苦,但是不管多辛苦,每天都要抽出半个小时跟孩子共享欢乐时光,这样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孩子心里不高兴呀,或是同学说的哪句话、提到的一个家庭幸福的场景刺激了孩子,家长都可以捕捉到,及时把这个扣给孩子解开。

五、妈妈应该经常跟老师联系,及早发现问题。

周梅提醒杨女士,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大人的恩怨,说爸爸这不好那不好。还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毛绒玩具,这对孩子缺乏安全感是一种抚慰。

中国早教网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

杨女士是一名单亲妈妈,女儿今年8岁。孩子3岁时她和丈夫离了婚,孩子一直由她抚养。爸爸很少来看女儿,女儿也不说想爸爸的话。但是孩子跟奶奶的感情很好,因为从小是由奶奶带大的。他们离婚后,杨女士和女儿仍然跟奶奶走的很近。今年8月份女儿放暑假的时候,奶奶由于生病去世了,杨女士带着女儿赶到的时候没有见上奶奶最后一面。杨女士在信中写道:“我也很伤心,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都从悲痛里走了出来,但是我发现孩子最近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总是打不起精神,心不在焉的样子。我问她有什么心事,她说她想奶奶了,说奶奶最疼她了,为什么疼她的人越来越少了?孩子的话让我很揪心,但是我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导她。您能帮帮我吗?”

单亲家庭的孩子情绪上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更敏感多疑。

“通过家长的来信,我感觉这个孩子的情绪肯定有问题。”和平区教研室教研员、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周梅对记者说:“但是由于她的年龄小,还没有到心理形成障碍的地步。”孩子越小越需要安全感,需要爱,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爱的缺失比较严重。但是小孩子不会像大人一样理性的来看待这个问题,她是感性的。比如她看到别的同学都是爸爸妈妈来接,而她只有妈妈;有的同学会拿着爸爸买的礼物向同学炫耀,“这是我爸爸出差给我买的玩具”,这些事情就算老师再回避,再注意,但孩子的眼睛是亮的,她会比较,因为小孩子都是模仿性的,她会觉得我少了爸爸,跟别人不一样。这些都会带给孩子内心一种震荡,而且这种震荡不是短期的,是时时发生的。这是孩子爱的缺失,缺失多了孩子就没有安全感,她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是不被人喜欢的,被人忘记的。

父母离婚往往会让孩子的学习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情绪受到了干扰,如果没有一个持续的调整的话,她的性格会形成问题,然后就是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发展形成上都会受影响。

从信中可以看到杨女士为了孩子全身心付出,但是家长的劲儿使在哪儿,孩子的内心需求又是什么,她可能不太懂。尤其孩子现在是学龄期,家长可能更关注的是学业,她在信中也承认“自己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一般的离异家庭都会这样,认为我已经失去了另一半,孩子就是我的唯一,望子成龙的意念更强。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家长会更关注孩子的学习,关注孩子在班里的位置,但往往是在这个时候,问题发生了。

孩子对周围爱的认知需要大人引领。

周梅说:“如果孩子跟小朋友玩儿得很好,非常快乐,她可能也不会说出疼她的人越来越少这样的话。”

当然,也许老师同学对她都挺好,但是她不觉得。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知,她是以大人的认知来确定自己的认知。这是低龄孩子的一个特点,孩子的自我评价是很低的。所以,同学对她很好她不觉得,需要我们大人的引领。“你看同学们多关心你呀”,“你看她借给你橡皮,其实她也需要用的”。家长如果不去引领孩子认识这是同学对你的爱的话,孩子会认为这有什么?可能老师也很关心孩子,知道孩子是单亲家庭,但是孩子并不懂。

杨女士的失误在于,一、没有引领孩子多享受爱。二、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玩儿的环境,快乐的环境,妈妈可以带女儿和同事的孩子、亲戚家的孩子或是周末跟社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儿。三、由于婚姻的失败,转加到对孩子的高期望上,而对孩子心理感受体察的少。

在奶奶去世的问题上是杨女 士最后一个误区。也是孩子情绪低落的导火索,其实她的这些情绪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没表现出来。大人有治疗心理创伤的能力,而孩子没有。妈妈应该对孩子说,那天咱们没有赶到是因为什么什么原因,比如参加辅导班,奶奶要是知道了不会怪你的,只能说你是好孩子。可以让孩子对着奶奶的遗像或照片,把这些话说出来。过后再对孩子说,奶奶在天是有灵的,她希望你快乐,你快乐了奶奶一定很高兴。这样可以将孩子心中的遗憾做一个弥补。

孩子需求是什么?是妈妈有时间多陪她玩儿,听她在学校的感受,和她一起分享小笑话的快乐,这样可以把孩子对爱的缺失和没有安全感降到最低。

一、不要太关注孩子的学习,毕竟才二年级。要跟孩子一起玩儿,哪怕孩子玩儿的是你认为很幼稚的游戏,也要玩儿,家长要把自己“小化”。只要她开心就好。

二、要引导孩子感受周围的人给予她的关爱。

三、要为孩子创造同伙伴交往的条件。鼓励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她玩儿得开心。

四、要跟孩子多聊天,听听她的心里话,可能妈妈也很不容易,又要赚钱又要养孩子,很辛苦,但是不管多辛苦,每天都要抽出半个小时跟孩子共享欢乐时光,这样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孩子心里不高兴呀,或是同学说的哪句话、提到的一个家庭幸福的场景刺激了孩子,家长都可以捕捉到,及时把这个扣给孩子解开。

五、妈妈应该经常跟老师联系,及早发现问题。

周梅提醒杨女士,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大人的恩怨,说爸爸这不好那不好。还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毛绒玩具,这对孩子缺乏安全感是一种抚慰。文/小棉

单亲家庭孩子的7大心理问题

单亲是孩子惧怕面对的事情,没有了爸爸或者妈妈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带有伤害性的。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单亲的影响是一生的,我们作为外界必须了解他们遇到怎样的情况。

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

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 ,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

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

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单亲家庭孩子的7大心理状况及问题

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性格养成都有一定的影响。作为外界的我们,应该多关心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他们帮助。

不是每个孩子都这么幸运,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单亲家庭对于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性格养成都有一定的影响。作为外界的我们,应该多关心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他们帮助。

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

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

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

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12

本文Hash:28bb787431d3bccf92d6996aa37a4faecb4c087a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