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 让管教变得有效

没有任何单一或成套的管教方式适合所有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也是独一无二的。父母应该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个性和情绪,采取合适的管教方法。

孩子分两类:易管教和难管教

1、有些孩子生来就有取悦他人的倾向。这类型的孩子常会做些并非真的想做的事,或放弃一些他们很想参加的好玩活动,只为了让别人高兴。

2、另一种孩子往往冲动地对抗别人,或做一些会为自己带来麻烦的事,像说些反对大人的话等。他们深知有害无益,但他们一点也不以为然。

对待第一种类型的孩子在事情发生之前,必须先给他警示,并让他知道事情将如何发生;

而第二种类型的孩子如果先给他警示,他反而会紧张和焦虑不安。由此,父母很快便知道,后者必须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并静待他能有最佳的表现。至于能事先接受警示的前者,当然也比较容易管教。

例如:有些小孩要到亲戚家作客前,父母会事先告诉他们,而且或多或少让他们知道可能发生的事,并叮咛他们要注意礼貌。

你的责备方法

孩子对于责骂与处罚的反应也不一样,有些孩子不爱说话,当然也不会哭闹,但是他们对于你说的话或做的事极端敏感且深受影响。像这样的孩子,父母最好是去了解他们,而不去责骂或处罚他们。

有些孩子被责备时,可能会一直号啕大哭,并发誓再也不敢了,让你觉得惩罚对他们确实有效,然而,如果他们是那种浅薄,爱闹情绪的孩子,你责备他们也没用。此外,当你批评或惩罚某些任性、倔强的孩子时,他们可能会反抗。管教这类型孩子,最好避免硬碰硬或长期对抗,简单扼要地指出他们那里做错了,然后让他们参加一些活泼好玩的活动,很快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最好与最坏的父母之言

你的孩子难管教吗?

称得上“难管教的孩子”都具有以下全部或部份的特征:

1、他的活动力很强,任性,无法自制,容易兴奋冲动。

2、他非常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也不专心听人讲话。

3、他显得极度紧张,会用很喧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4、他缺乏规律的生活习惯,要他照常作息很难。

5、他最初的冲动是离开现有的一切。

6、他对任何转移,变化,不同的东西,都会感到恐惧。更糟的是,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负面情绪――闷闷不乐,暴燥,不快乐,不高兴。他也很容易伤心落泪或发脾气。

万一你的孩子属于前面所指的“难管教孩子”,你便要准备接受挑战,并且重新教育自己根据孩子的个性去思考,然后试着直接去处理“孩子的行为”。

实施有效的管教方法

在有效处理任何不满意的行为之前,你心须先采取一种客观的态度――保持中立。如果孩子做错事,先不要情绪化或直觉地加以反应,而要退后一步,尽可能保持中立。管教孩子不要歇斯底里!

以下有些指标,可以帮助你有效地思考孩子的行为:

1、去思考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动机。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不愿意换衣服的事实,而不要把事情想成孩子不愿意换衣服,是因为她想照自己的方式穿。

2、先不要气恼,而要先问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真的很重要?”

3、再问自己,真的够客观吗?孩子的行为究竟有多坏?它常发生吗,还是偶尔为之?

4、面对孩子的负面行为,如果父母经常用的管教方式是下列情形:常对他咆哮或大声叫喊、常拒绝他的要求、非出自本意地惩罚他、常和他争吵、要孩子承诺下次不再犯了(无论什么事)、威胁孩子、严厉惩罚孩子偶犯的过失、 得无力管教孩子、常向孩子让步;你的管教方式就不是最好的,需要加以改进。

教子有方:好的家教是让家长变得“多余”

每年的开学季,家庭教育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事实上不仅在中国,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工作,这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即使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类图书、讲座、个案在前,依然无法解决家长们的无助、困惑和疲惫。澳大利亚首席亲子教养专家及畅销书作家迈克尔·格罗斯(MichaelGrose)认为,在家长们对家庭教育重视的背后,显示出来的是我们对外部世界激烈竞争的担忧。家庭教育的模式和说法有很多,但它们都倾向于表达的理念是“如何让你的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家长和孩子同时变得更好”。为了给家长们减负,格罗斯建议说:“作为为现代父母,你们的工作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都应当相同,那就是在儿童早期,让自己变成多余的一份子。让自己变得多余是家长的目标,永远都是如此。”家长只有首先照顾好自己,才有可能照顾好孩子和伴侣。

好的家教是让家长变得“多余”

健康的家庭模型是“个人第一”

假设你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家长。你一周的鸡蛋配额是12个,这些鸡蛋是你们唯一的蛋白质来源。你该如何分配那些鸡蛋呢?答案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A,平均分配,这样每个人将得到4个鸡蛋;B,给孩子6个鸡蛋,你和你的伴侣每人3个;C,给孩子6个鸡蛋,给你的伴侣4个,你自己2个;D,自己吃6个鸡蛋,4个给你的伴侣,留给孩子2个。

这个格罗斯在做家庭教育演讲时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调查模型。大多数家长选择A,认为这符合民主、共享的原则。选项B是一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做法,把孩子放在家庭生活的中心。“按照这种方式,家长将会把大多数空闲时间都用在孩子身上,没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个选项的麻烦就是孩子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格罗斯看来,选择C的家长往往是“献身者”。“当孩子不快乐时,他们会有罪恶感,因为他们会觉得他们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才导致孩子不快乐。当伴侣不快乐时,他们也会不快乐,因为没有与伴侣分享这种感受。他们感到罪恶是因为他们事先没有做好预防措施。这些家长常常认为个人需求是不重要的,因此他们生活中的其他人能够茁壮成长。但这并不是一个持久的模型,你迟早会垮下来的,然后你就会发现依赖你的人也会受影响,即使你是110%的努力。”

格罗斯对家长们的希望是,选择D。“D选项的内容基本上是让你首先照顾好自己,然后将部分能量贡献给你的伴侣,最后照顾好你的孩子。”“个人第一,伴侣第二,父母第三”的模型,是格罗斯认为目前最健康的家庭模型。

当然,现实生活并不等于模型,不可能完全像模型一样去运作和执行。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不同的模式之间转换。有时孩子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比如,当孩子在面临重大考试时就有优先权,这时家长会原谅他的小毛病,不给他施加压力,并确保他的多数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有时要把孩子放在一边,而把一方伴侣放第一位,比如当伴侣工作最忙碌的时候,就有一定的优先权。

好的家教是让家长变得“多余”

让家庭文化和结构发挥作用

很多家长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都会感到精疲力竭,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的预兆。原因之一,可能是家长无意中扮演了“献身者”的角色,为了孩子和家庭忽视了自身需求;原因之二,可能是过于偏重于家庭教育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向其他方面的求助。为了确保“有效教养”,格罗斯提出了家庭教育的三个重要因素:家庭文化、家庭结构、沟通工具与技巧

其中,家庭文化包括价值、氛围和教养方式。希望孩子茁壮成长的家长,首先要确定家庭文化是积极的、愉悦的和能给予支持的。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文化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当夫妻进入婚姻时就开始形成了,夫妻的个性特征和相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家庭文化。如果夫妻相处和睦,互相尊重,也会为未来的家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位丈夫不尊重他的妻子,那么他的孩子就无法真正尊重他们的母亲。

家庭结构则包括家庭仪式、家庭惯例、规则和界限,等等。格罗斯解释说,有效的家庭通常是有秩序的,并且对于家庭结构有相同的看法;家庭惯例显而易见,特别是早上、放学后、吃饭时和睡觉时的活动,这些惯例使得孩子可以预知自己该如何做,他们容易表现得更好;家长们会利用仪式,获得交流和教育机会的最大化;规则和界限是一致的,孩子知道应当期待什么,并且理解家长会使用公平和合理的结果来促进家庭成员承担责任。

沟通技巧和工具,这部分内容能够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形成家庭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并促进与家庭成员的和谐关系。

在成功家庭铁三角中,家长们非常重视沟通技巧和工具,但往往忽视了家庭文化和家庭结构这两项,这导致一旦家庭教育出现某些问题,家长们首先怀疑的是亲子沟通。但目前主流的心理咨询、儿童教育理论都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是一个家庭问题的投射。格罗斯也表示,强大的家庭会让孩子受益,焦虑、悲观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乐观、积极的孩子,这正是家庭文化、家庭结构要解决的问题。

好的家教是让家长变得“多余”

家长要给自己预留空间

对于很多家长尤其是职业妈妈而言,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很多专家热衷于解释的内容。格罗斯直言不讳地提出,“工作和生活平衡的概念是一种错误观念”,因为这种“平衡”不管是以时间还是精力分配为标准,都是很难达到的。格罗斯援引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工作-生活”平衡的解释说,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有三个方面,即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或社区责任。“如果我们忽略了其中某个方面,而在其他方面花费更多时间,我们的个人幸福感就会降低。个人幸福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第四个领域,忽略身体、智力和精神幸福感,家庭、工作和社会责任领域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做有效的家长,维持有效的家庭,重要的是要参与工作、社会生活和与个人幸福有关的事。这需要优先顺序和计划,但是首先要确保向平衡方向发展,确保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共同发展。”

在接受咨询的过程中,格罗斯发现,很多来访者最终意识到自己所说的和所做的事情相互分离。比如一些人会说朋友对他们最重要,但是他们在整整一个月中都鲜有社交活动。或者那些认为家庭对自己最重要的人,因忙于工作,真正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随着我们变得越来越忙碌,会发现最有效的人,是那些使用策略并趋于平衡的人。关键的策略是使用界限来保护你想要参与的活动,以及你觉得有价值的行为。”如果家长给自己预留出一定的空间被保证不被工作、家庭打扰,那么久而久之,工作和家庭都会将其视为约定俗成。

比如,作为一个忙碌、有工作和以家庭为主的人,能够留时间给自己和朋友的方法之一,就是锁定关键事件,并确保其发生。格罗斯以个人为例,“我所在的一个社交小组,小组成员每个月会见一次面。我所在的 行走小组,两星期有一次活动。我喜爱剧院,所以每年我和妻子会买季票,和其他人一起看很多场戏剧。这听起来很严格,但是请放松,我生命中的其他时间并不是那样严格的。但是那些事是仪式性的,所以我都会做。”

好的家教是让家长变得“多余”

去做这些事的第二个保证,是为了保护它们而设置界限。“想象一下我去散步,那么我的手机就是关闭状态,也不会有预约留言。想象一下我去旅行,那么其他人根本找不到我。在与孩子相处时,我也使用这些界限,比如说‘对不起,你知道周三晚是我的’。仪式和界限是家长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也让你有时间、有精力做一些感兴趣的和有价值的事。”

家长的目标是让自己变“多余”

这是格罗斯本人的经历。他女儿莎拉4岁时,幼儿园老师让她把图书放到图书袋里,莎拉回答:“爸爸忘了打包了。”老师反应很快,马上说:“我没有问你爸爸,我在问你!”并且告诉格罗斯:“你作为父亲的工作,是让她记住她自己该做的事,而不是把她的责任感带走。”

类似的事件让格罗斯认识并且从此提倡,作为家长要懂得“退后”,让孩子承担起生活中的各种责任。“让自己显得多余,是每一个家长的目标。并不是说在情感上变得多余,而是需要让孩子自力更生,发展孩子的独立性。”而要做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自己少做,让孩子多做。

首先,要明确家中每个人的工作或任务,不要做孩子该做的事,除非有突发情况,比如孩子生病了。这是一位家庭分工很明确的妈妈,她的工作是为低龄的孩子洗衣服,但是孩子的工作是将衣服放到洗衣筐中。她甚至不介意孩子一周都穿着湿的、布满泥点的运动服去踢球,当孩子想穿干净的衬衫,但是忘了把它放进洗衣篓时,她会乐于教他如何使用洗衣机。其次,家长们要特别注意的是,绝对不要显得比孩子更担心他们的工作,否则就会变成你的工作了。这位妈妈清楚地知道洗衣服是自己的工作,但是提醒孩子把脏衣服放到洗衣篓不是她的工作。她只要提醒了孩子一次,很快这就又变成她的工作了。

好的家教是让家长变得“多余”

在鼓励孩子学习独立的过程中,家长们不妨试用一下这些策略:第一,保持真实,让孩子能够觉察到你给了他们一些工作,而这让他们能够对家庭有贡献;第二,平衡个人杂事和家务,家庭杂务分为两类,让卧室整洁的工作对孩子有利,而布置餐桌的工作对家庭有利;第三,在勤务簿中加入费力或困难的工作,孩子可以查阅有哪些工作要做,这样你就可以解脱,也不需要提醒他们,但要经常更换令人不愉快的工作;第四,避免为孩子工作,当你为孩子做他们的工作时,你就夺走了属于他们的责任,最好把分配好的工作留给他们,即便你会感到不便;第五,保持高标准,不要接受半成品,做完一项工作才是有效的;等等。

在家务分工中,格罗斯也提到,最好让孩子无偿为家庭付出劳动;可以给他们一些零钱,但是不要把金钱和劳动挂钩,因为用家务劳动换取报酬会给孩子带来一个概念:“我会得到什么呢?”而这将产生自我中心的价值观。

采取有效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采取有效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思维力,就是一个人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它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独立性:思维力强的人,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他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力强的人,对总是反应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比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人让少年曹冲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这对一个小孩子是大难题。可是曹冲经过迅速而灵活的思考,很快有了办法。先让大象站在船里,刻上水位记号,然后把大象拉下来,往船上装石块,达到原来水位记号停止。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的思维力很强,上述几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逻辑性:思维力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不穿凿附会,不支离破碎,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全面性:思维力强,看问题不片面,能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

创造性:思维力强,对问题能提出创造性见解,别人没想到的,他能够想到。

关系思维,有一门新兴的科学──思维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这方面的书籍出了很多,我们这里很难作全面介绍。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找这方面的书读一读。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那么,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力?怎样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每位家长都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在教育培养孩子过程中自觉地采取措施,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先是从知道他的姓名、长相,听他说话、看他做事开始的,以后逐渐对他了解越来越多,直到认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境界。这就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使我们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经常想到创造动脑筋的氛围,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多实践。脑子是越用越灵。为了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既要重视学习过程,也要在功课以外想些办法。

(1)搞家庭智力竞赛。

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做主持人,谁主持谁准备竞赛题目,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准备过程和竞赛过程都是训练脑力的过程。

(2)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3)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孩子,当时解决了问 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

(4)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大了以后,有的不爱向家长提问题了,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有好处。

(5)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

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本文Hash:7c4acc6e94305f4cd666588555cc2898cb0eac25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