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玩音乐

让孩子在生活中玩音乐

枯燥的五线谱、单调的听唱教学,常常敲碎喜爱音乐的孩子们的梦想。假如将音乐和舞蹈、戏剧、文学、图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孩子在轻松游戏中“品尝”音乐的乐趣,那该有多好!场景一:跟着音乐,拍拍手、跺跺脚

“老师要带你们去秋游,好不好?”在小朋友们的欢呼声中,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踏着音乐节拍,(做着)穿森林、过水沟、踩石子、爬山洞(的动作),终于登上了“山顶”。她招呼小朋友们围坐一圈,开始做游戏。

“小朋友们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张老师背过身子,拿出一件小乐器轻轻敲打。

“这是三角铁的声音。”随着天空中飘来一阵“叮叮叮”的声音,孩子们大声欢呼。

“答对了,现在我把这件小乐器藏进了音箱里,如果它响一声,你们就拍一下手,响两声,就拍两下,看看哪个小朋友的耳朵最管用。”音箱中传出一首旋律,夹杂着“叮”、“叮、叮”声,一开始小朋友们“啪啪”的掌声总跟不上节奏,随着对曲子节奏越来越熟悉,“啪啪”声和“叮叮”声渐渐和谐了。

随后,她又指挥小朋友听“叮叮”声,和同伴做互相击掌、拍肩膀、碰膝盖等小游戏,孩子们更活跃了。

【点评】声势是奥福美育教学中运用的形式之一,它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一些孩子们易学易做的动作,跟随音乐节奏,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训练,让孩子逐渐了解音调和节奏。

场景二:跟着“叮叮”声响,画水果

“看那棵树上有很多果子,咱们摘果子好不好?”但是,张老师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听到音乐里的“叮叮”声时,才能摘果子。

瞬间,张老师“变成”了大树,她手里握着许多“果子”(小布袋),小朋友们绕她围成圆圈,顺时针走动,随着音乐里叮叮声不断响起,老师手中的果子越来越少,最后全到了孩子们手中。

“看见黑板上的两个大花篮没有,小朋友要往里面放水果了。”她拿出一个小黑板,上面画着两个花篮,每个花篮都由横、竖两个五线谱分成16个小方格,小朋友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数格子,数到哪个小方格时听到了“叮叮”声,就把水果放在哪儿(用“画圈”表示水果)。

点评】根据乐曲的旋律、力度、速度、重复等设计几种不同的美术符号,把一首乐曲的结构都用这些符号表示出来,形成一个极易看懂的图形谱,这样更容易让孩子了解不同乐器的节奏特点,从而有效地学习乐曲伴奏。

主动参与音乐不再高不可攀

“奥福美育教学法的每一节课都是游戏。”这种游戏不是单纯地玩,而是将舞蹈、戏剧、文学、图画、语言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音乐里,把一个个音乐主题跳成舞蹈、扮演成戏剧,画成音乐图,甚至用乐器演奏出来,让孩子看到音乐所有的变化,他不但听到了音乐且看到了音乐,他知道音乐的存在,让他在生活中玩音乐。

在这里,孩子们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学习,而成了音乐教学参与者,他们用听、说、唱、跳、玩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同时,这也是一个团体性的教学,在教学活动当中,老师是一个活动的引导者,鼓励孩子们相互配合,这有助于孩子社交、分享能力的培养。

“孩子在对音乐的探索、创造中,除了可以开发潜能,还能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教学不再高不可攀,每个孩子都能拥 有成就感。

在生活中感受音乐表达音乐

有些妈妈早早让孩子学乐器,认为这样才最正规。这有一点曲解,就是把音乐限制在知识和技能的范围里了。其实,学习音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学音乐,最重要的是学会感受音乐、表达音乐。这些学习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开始的,妈妈就是宝宝最好的老师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由错落有致的音高和长短有序的节奏组成的,这样的“音乐”大量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

1.音高的感受和表达。有些人认为唱歌才有“音高”,其实我们平常说话尤其是汉语,它的四声就具有天然的歌唱性。比如我们拉长声音说“妈-妈”,就是乐谱上的“5-3”,而说“宝-宝”接近“1-3”,妈妈如果用悦耳的声音说出这些词,在宝宝的耳朵里就是美妙的音乐。平常说话时,多用悦耳的、歌唱性的长音对孩子讲话(大多数妈妈其实就是这样做的),并且注重让孩子比较、分辨高低不同的声音。就是家里其他人互相说话时,也要用悦耳的声音和和气的语调。

音高训练的“材料”:

“水妞水妞,先出那犄角后出头。你爹你妈,给你买了烧羊骨头烧羊肉……”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

2.节奏的感受和表达节奏在生活中的存在就更普遍了,我们的心跳、呼吸,走路、跑步,都具有一定的节奏。除了这些固定的节奏,还要让孩子接受一些变化的节奏,比如用拍手、跺脚,敲击物体等。用嘴念也可以,“镪-镪-起镪起,起镪起镪-起。”

有很多孩子喜爱的歌谣,可以让孩子按照节奏来念:一些有节奏变化的歌谣效果会更好:

“大公鸡,真美丽,红红的冠子花花的衣,每天早上喔喔啼,它让我们早早起。”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烧酒。烧酒辣,点洋蜡;洋蜡苦,卖豆腐;豆腐烂,摊鸡蛋。”

生活在音乐中的宝宝

音乐在生活中能陶冶情操,开发宝宝的心智能力,家长在一定程度上要注意培养宝宝的音乐爱好,常常让宝宝多听音乐!是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勒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英文简称MI)来看,每个幼儿天生都应该是个音乐家,每个幼儿都喜欢在音乐中畅游,幼儿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音乐又是实践的、表现的艺术,根据MI的论述,所谓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它允许人们能对声音的意义加以创造、沟通与理解,主要包括了对节奏、音调或旋律、音色的敏感性。

生活在音乐中的宝宝

为此,我们在音乐活动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创设多元音乐氛围,培养灵敏的音乐感受。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优美的音乐环境能陶冶幼儿爱音乐的情操,促进幼儿优秀品质、高尚情操的形成。

二、开设多元游戏活动,发展自由的音乐想象。一位瑞士心理学家曾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人的幼年期是生命力最活跃的成长期,也是接受音乐教育的最佳期。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张,幼儿音乐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音乐,寓学习于游戏玩耍之中。幼儿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

三、依托多元教育媒体,积累丰富的音乐经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家庭中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影视,碟机等,它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拓展音乐文化范畴,可以让幼儿获得古今中外各种音乐的熏染,也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编总结:多听音乐有助于宝宝活泼愉快地成长,使宝宝的心智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宝宝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更敏锐的观察力、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活跃的创造力。

本文Hash:b555fbcf5de6ced8df35376b558170772df23df0

声明:此文由 区块大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