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才艺的神马与浮云

幼儿发展才艺是好事或者是坏事,一个孩子在才艺方面崭露头角,或者是一个孩子多么的普通,这些对于家长来说都应该是浮云。家长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孩子在家庭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真正的神马所在。

我始终认为,在家庭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借此建立。比如父母是希望孩子学父母认为该学的还是学孩子喜欢学的,这里面就涉及到“孩子做自己的愿望是否被支持”。

每个人都有两种最基本的渴望:

独立——我的地盘我做主;

连接——被理解、接纳、支持、分享等。

如果孩子的愿望、感受被尊重、接纳和支持,孩子就可以放心地做自己,就会有主见,会重视自己;如果孩子的愿望因为不符合父母的想法而被批判、被禁止、被轻视,孩子就会很纠结。

孩子很小的时候,是依赖父母的,他们会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照顾或者害怕被父母惩罚而讨好父母委屈自己,孩子内心就会很纠结,一方面讨好认可,一方面渴望自主。很多成年人,也会被“我就要做自己”、“我不能做别人不赞赏的事”而纠结憔悴,表现为不是过分执拗的任性而为,就是过于讨好。

其实,在每个人的童年中,有千千万万次的情况让孩子体验到他是否可以做自己,而才艺兴趣选择是其中非常明显和重要的一类事情。

孩子在学习才艺这个过程中是一个什么状态,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孩子兴致勃勃、沉醉于一件事情的体验,在我看来是千金不换的,那意味着他内在生命力正在发挥,有一件事情可以让孩子全情投入,也意味着生活的某个部分能引发他们的热情。

人最怕什么呢,最怕就是对什么都没热情,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谈到什么都索然无味,那么他的整个生命力都是萎缩的,如同花盆里打蔫的花草。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不应该这么唯唯诺诺黯然失色。很多孩子一做作业就像吃药一样,一到练钢琴的时间就眉头紧锁,父母付了钱,不练好像欠父母的一般。这就不对了,人也不开心,事也做不好。何苦?何必?

好比吃自助餐,有些孩子盛多了,妈妈就让孩子都吃完,孩子明明吃饱了,妈妈还坚持让孩子吃完,理由是不能浪费。其实吃下去就不浪费了吗,孩子的肠胃可比那点食物珍贵。其实,避免浪费是之前少盛,不是多盛了吃下去。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一时的好奇报了班,父母投入买了钢琴,孩子最后不喜欢了,不想弹了。这时候去催逼孩子弹,就像逼着孩子硬吃下多盛的食物一样。钢琴的投入有收回吗?没有,另赔上孩子的快乐,带来孩子抵触父母的副作用,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简而言之,孩子学什么才艺都好,关键在于:那是他要的,还是你要的?孩子因此而更快乐,更有热情,还是觉得是负担,产生了抵触?孩子因为学习,自信增加还是自卑暴涨?孩子学习的时候,他遇到困难时,是被体贴和支持,还是被要求和指责?

除了关系之外,还有一个神马不能不提,那就是“兴趣”。

兴趣从来都是展现的,而不是培养的。即便是最好的钢琴老师,他也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钢琴;即便是最糟的钢琴老师,他也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讨厌钢琴。老师是环境,环境很重要,他能让兴趣之火更旺还是更小,但他不能无中生有,使有变无。兴趣在哪里,天分在哪里,包括兴趣浓厚程度都是天分,与生俱来,所以不顾孩子的喜欢与否去设定孩子的道路是注定白费苦功的。

所谓“兴趣的转移”不过是浮云。孩子只不过怀着好奇探 罢了,真正的兴趣,孩子放下了还会拿起,不是真的兴趣,拿起了最后还是要放下。人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容易,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兴趣的人是幸运不是常态,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大量的探索,作为爱他们的父母,我们应该预备好付出时间、耐心和金钱等各种成本。养孩子本身就是高成本,为了出工我们不能省料。

当然付出成本不代表不去顾及成本。即便是不需要太多金钱,我们也不必随口答应孩子想学什么的请求,我们要追问一句,真的吗?如果需要投入较大,那就应该把那个门槛设得高一些,比如孩子要买钢琴,我们就对孩子说:好呀,可以买呀,但怎么能确认你真的喜欢呢?孩子大概口头保证一番,我们不要买账,对他说:这样,我先送你去钢琴班,如果你一个月后能学的好,而且还非常喜欢,那就买。总之,要通过时间、结果来确认孩子的兴趣,不要孩子一提要求我们就答应。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视的问题。

关于幼儿才艺的浮云和神马

遥想当年,“70后”们读初中时才接触到“English”、“美术课”和“音乐课”,“80后”们在用汉字为单词注音的同时一致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音乐课就是唱歌。

前不久,笔者去电视台做评委后,才算是领教了现在幼儿才艺的风貌。参赛选手有“星”有“腕儿”,各个见多识广、挥洒自如,倒是出场的妈妈们反而显得格外拘谨。这还是“台上十分钟”的,那“台下十年功”的童子大军,谁知竟有多少?

我不认为幼儿发展才艺是好事或者坏事,我不会为一个孩子获得一个冠军而多么欣喜,也不会因为孩子没有什么才艺或者才艺过于普通而担心,这些在我眼里都是浮云,我比较关注孩子在他的家庭中经历着什么,这才是我的神马。

我始终认为,在家庭中,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的自我借此建立。比如父母是希望孩子学父母认为该学的还是学孩子喜欢学的,这里面就涉及到“孩子做自己的愿望是否被支持”。

每个人都有两种最基本的渴望:

独立--我的地盘我做主;

连接--被理解、接纳、支持、分享等。

如果孩子的愿望、感受被尊重、接纳和支持,孩子就可以放心地做自己,就会有主见,会重视自己;如果孩子的愿望因为不符合父母的想法而被批判、被禁止、被轻视,孩子就会很纠结。

孩子很小的时候,是依赖父母的,他们会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照顾或者害怕被父母惩罚而讨好父母委屈自己,孩子内心就会很纠结,一方面讨好认可,一方面渴望自主。很多成年人,也会被“我就要做自己”、“我不能做别人不赞赏的事”而纠结憔悴,表现为不是过分执拗的任性而为,就是过于讨好。

其实,在每个人的童年中,有千千万万次的情况让孩子体验到他是否可以做自己,而才艺兴趣选择是其中非常明显和重要的一类事情。

孩子在学习才艺这个过程中是一个什么状态,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孩子兴致勃勃、沉醉于一件事情的体验,在我看来是千金不换的,那意味着他内在生命力正在发挥,有一件事情可以让孩子全情投入,也意味着生活的某个部分能引发他们的热情。

人最怕什么呢,最怕就是对什么都没热情,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谈到什么都索然无味,那么他的整个生命力都是萎缩的,如同花盆里打蔫的花草。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不应该这么唯唯诺诺黯然失色。很多孩子一做作业就像吃药一样,一到练钢琴的时间就眉头紧锁,父母付了钱,不练好像欠父母的一般。这就不对了,人也不开心,事也做不好。何苦?何必?

好比吃自助餐,有些孩子盛多了,妈妈就让孩子都吃完,孩子明明吃饱了,妈妈还坚持让孩子吃完,理由是不能浪费。其实吃下去就不浪费了吗,孩子的肠胃可比那点食物珍贵。其实,避免浪费是之前少盛,不是多盛了吃下去。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一时的好奇报了班,父母投入买了钢琴,孩子最后不喜欢了,不想弹了。这时候去催逼孩子弹,就像逼着孩子硬吃下多盛的食物一样。钢琴的投入有收回吗?没有,另赔上孩子的快乐,带来孩子抵触父母的副作用,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简而言之,孩子学什么才艺都好,关键在于:那是他要的,还是你要的?孩子因此而更快乐,更有热情,还是觉得是负担,产生了抵触?孩子因为学习,自信增加还是自卑暴涨?孩子学习的时候,他遇到困难时,是被体贴和支持,还是被要求和指责?

除了关系之外,还有一个神马不能不提,那就是“兴趣”。

兴趣从来都是展现的,而不是 培养的。即便是最好的钢琴老师,他也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喜欢钢琴;即便是最糟的钢琴老师,他也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讨厌钢琴。老师是环境,环境很重要,他能让兴趣之火更旺还是更小,但他不能无中生有,使有变无。兴趣在哪里,天分在哪里,包括兴趣浓厚程度都是天分,与生俱来,所以不顾孩子的喜欢与否去设定孩子的道路是注定白费苦功的。

所谓“兴趣的转移”不过是浮云。孩子只不过怀着好奇探索罢了,真正的兴趣,孩子放下了还会拿起,不是真的兴趣,拿起了最后还是要放下。人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容易,很早就发现自己的兴趣的人是幸运不是常态,绝大多数人都需要大量的探索,作为爱他们的父母,我们应该预备好付出时间、耐心和金钱等各种成本。养孩子本身就是高成本,为了出工我们不能省料。

当然付出成本不代表不去顾及成本。即便是不需要太多金钱,我们也不必随口答应孩子想学什么的请求,我们要追问一句,真的吗?如果需要投入较大,那就应该把那个门槛设得高一些,比如孩子要买钢琴,我们就对孩子说:好呀,可以买呀,但怎么能确认你真的喜欢呢?孩子大概口头保证一番,我们不要买账,对他说:这样,我先送你去钢琴班,如果你一个月后能学的好,而且还非常喜欢,那就买。总之,要通过时间、结果来确认孩子的兴趣,不要孩子一提要求我们就答应。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视的问题。

浅谈的幼儿舞蹈教育的情与趣

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它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舞蹈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一部分,在其他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非其他各领域所能比拟。因此,通过正确的系统化的舞蹈教学来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使舞蹈教育真正成为各教育领域之间联系的纽带,首要的是启发幼儿对舞蹈的热情,以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

重视情与趣的转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多次提到:激发幼儿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实际上,幼儿很容易对舞蹈活动表现出热情和兴趣,但这种表现是浅层的,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很不稳定,容易波动。所以,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很有必要,即将其浅层的表现引申并提高到一定的深度,也即把幼儿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初步的艺术创造力

幼儿舞蹈教育活动,要求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舞蹈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舞蹈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为幼儿创设可以引发其学习舞蹈热情的环境,使幼儿产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后再对其进行舞蹈教育。

然而,舞蹈教育并不是机械的模仿,长久的模仿将使幼儿丧失创造能力。过去,我们让幼儿学习舞蹈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技能,因此过分地强调了模仿。但现在,舞蹈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即通过舞蹈教育开发幼儿的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的潜力,从而提高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综合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过去是培养技能型幼儿,而现在要培养的是思维性的创造型幼儿。

创设环境,引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近几年来,笔者摸索着进行舞蹈教学,发现要想使幼儿尽快地进入角色,就要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首先,让幼儿观看各种风格及形式的舞蹈。笔者为此收集了许多风格及模式的幼儿舞蹈节目,在幼儿进行活动区活动时,便在音乐区中用电视播出,这样就吸引了许多幼儿前来观看。有时,孩子们看到兴奋时还跟着一起手舞足蹈着,尽管动作不标准,不正确。但这已经是兴趣的开始了。接下来,笔者用照相机捕捉着他们的舞姿,冲洗出照片后挂在墙上,孩子们又一次地争先恐后观看。从此,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在电视机前模仿着节目中的动作。在闲暇之时,还可以看见他们在互相交流,互相比赛谁学的动作多呢。

培养创造力并不摒弃模仿

应该说,在舞蹈教育中模仿是必要的,任何艺术的审美创造都来源于生活,模仿着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因此,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舞蹈教育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身体的动作本身是音乐的化身,即身体的动作产生于音乐,反过来音乐也体现在肢体动作中。因此,舞蹈在与音乐的相辅相成的合作过程中,进入较完美的地步,使观者与舞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所以,舞蹈教育也应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去启发、引导和训练幼儿,就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一样:当幼儿听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这就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同 时产生强烈反应的表现。当幼儿接触舞蹈的同时,我们就应引导他们从心理上感受舞蹈、理解舞蹈。

本文Hash:8caee01272fa3c48b4b6cbe372a8c0fa4033c82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