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宝宝成为双语孩子

想让宝宝成为一个双语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要去上某个昂贵的培训班?是不是一定要用某种“神奇”的教材?双语的孩子是不是一定会把两种语言搞混?如何能让孩子用学习母语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门语言?什么时候开始双语学习是最佳时间?在各种商业宣传和专家意见的海洋里,父母到底该怎么办?

如果你了解关于双语的心理语言学的知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和误区,快乐双语,完全可以从零岁开始。

对于很多移民家庭和异国通婚家庭来说,双语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必需。而对于更多的家庭来说,双语是一种选择。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要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双语越来越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在两种语言中长大,完全可以是一件非常自然和快乐的事。

制造双语宝宝,几岁开始最好

当你希望孩子成为双语宝宝的时候,第一个问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让孩子接触第二种语言?有的父母希望让孩子先掌握好母语再学习第二语言,有的父母则等到孩子上小学后。其实,这都有些晚了,培养双语宝宝,最好从零岁开始。

心理语言学研究发现,在1岁以前,婴儿对所有的语音同样敏感,过了1岁,母语中没有的那些声音的区分就渐渐弱化了。在孩子还没能流利地说母语的时候,已经形成了一双“母语的耳朵”。一旦形成了母语的耳朵,再去学习另一种语言,孩子往往会受母语的影响,发音容易带母语的口音。这样的例子也许你并不难遇见:

“我叫张宁宁。”

“你好,张玲玲!”

说某些方言和某些外语的朋友会很难区分一些音,比如上面例子中的“n”和“l”。我们自己在说非母语的语言时往往也会带有口音。这种情况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舌头缺少训练,还因为我们的耳朵不能明显听出来两个音的区别。

如果能够让孩子从零岁开始就接触两种语言,孩子就会形成“双语的耳朵”,容易接受两种语言的交流,也容易地道地说出两种语言。

实用策略:

从宝宝出生起,就用第二种语言和宝宝交谈,给宝宝唱歌、念童谣,和宝宝做游戏,给宝宝接触第二种语言的图书音像制品(看电视屏幕时间每天最好不要超过半小时)。

如果不能从零岁开始……如不能从零岁开始,父母也不必着急。人的大脑具有弹性,终生都具有学习新语言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越小越强。

“双语”按照习得时间分为四种:婴儿双语(从婴儿期就接触两种语言,以“双语”为母语)、儿童双语(在童年接触到第二种语言)、青春期双语、成人双语。

研究发现,婴儿双语者和儿童双语者往往可以在两种语言上都达到母语的水平,发音纯正,不带口音。但青春期双语者和成人双语者则会在第二种语言上带有口音。所以,错过了零岁没有关系,只要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前进入第二种语言的环境中就好了。

上培训班,还是家庭制造

制造双语宝宝,很多父母寄希望于各种培训班,但课堂学习并不是达到双语的惟一途径。有研究者指出,正式的课堂外语学习应该在孩子8岁以后。8岁以前,非正式的、生活化的、游戏式的环境对孩子更适合。尤其需要在家庭中维持某种沟通模式,给孩子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语言堡垒。

什么样的模式最好呢?

根据以往对双语家庭的研究,专家最推崇的方式是“OneParent,OneLanguage(父母各使用一种语言)”的方式。父母分别用自己熟练掌握的一种语言和孩子交谈,孩子就会自然习得两种语言,同时有效防止孩子由于听到两种语言带来的混淆。 这种方式中,使用弱势语言的一方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尽量多地和孩子沟通。而除了“OneParent,OneLanguage”之外,还有很多种模式可以选择。

1.维持一个语言的“孤岛”,在家庭内部一致使用社会主流语言外的一种语言。

2.约定首先发起谈话的人确定使用的语言,其他人必须使用同样语言回应。

3.平时使用一种语言,周末和假期使用另一种语言。

4.通过维持固定的讲故事、看电视、和亲戚交往的时间来维持弱势的语言。

5.父母用自己的母语和孩子交流,但容许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往往是社会主流语言)回答。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形成“接受型双语(能听懂不能说)”。只要父母持续给孩子提供双语环境,当条件适合时,孩子的弱势语言可以很快达到流利的水平。

实用策略:

1.对于特定语言条件下的家庭,如何选择语言模式并没有什么一定的规则,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某种模式存在。

2.有的父母用和孩子一起背单词、学教程等非常正规的方式教孩子学外语,很辛苦,不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故事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一些生动有趣的外语儿童书。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一些引进版本的双语图书,比如米菲系列,天线宝宝系列,适合低龄幼儿童阅读。

3.如果让孩子观看英文节目/音像制品时,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观看,一起讨论。单看电视而没有交流对孩子的语言能力促进不大。

4.在讲一种语言时,最好提供单一的语言环境。不宜采取翻译的方式,比如要求孩子背两种语言词汇夹杂对照的儿歌,或者所有的话都用另一种语言解释。

我的外语不够地道怎么办?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从小学一种外语,不过最大的担心是,怕自己不够完美的外语,不能教好孩子。

由于父母的外语不够地道而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在文献中还未看到。但是相反的例子却有,就是孩子能够青出于蓝,把一种语言用得比父母还好。

在国外曾经有过这样的测验,比如一对哑语运用得不很标准的聋哑夫妻,他们的孩子的哑语水平居然比他们明显地好(虽然孩子只从他们这里接触哑语)。而对历史上的殖民地区的语言研究还发现,第二代受殖民影响的土著会具有比第一代土著更高的语言水平。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天生具有一种能“发现”语言规律的能力。

双语儿童智商高还是智商低

家长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双语对孩子的智力和心理发展到底有什么影响?是仅仅学到了一种语言技能,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早期的研究往往得出不利的结果,认为双语儿童智商较低,容易产生学习障碍,会因为有两种文化的背景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等。但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双语带来的好处。

在很多移民家庭中,父母担心由于自己过多使用母语而使孩子不能学好第二种语言,从而放弃和孩子说母语。结果往往是孩子很快学会了新的语言,但却忘了母语,也脱离了母语背后的文化。但对移民家庭的大规模调查却发现,保留母语家庭的孩子在学习第二种语言普遍比选择放弃的孩子学得更好。研究者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在不同语言中有相通之处,两种语言不仅不会彼此打架,还会彼此促进。

1962年,有人对加拿大法语区的法英双语儿童进行了测查,研究发现双语儿童比单语儿童学习成绩好。而最新的研究显示,双语儿童在完成任务时,比较容易抓住任务的本质,不容易被干扰信息误导。

对加拿大的英法双语青少年的研究还发现,双语者对语言背后的 两种文化都认同,而非认同一种而拒绝一种,并没有出现传说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一些个案研究显示,双语儿童往往会成为“双文化”者,在两种文化中都能自如生活。

看来,双文化才是双语的最高境界。

实用策略:

什么态度对双语宝宝最好?

对于双语,父母的态度比语言技巧要重要得多。

父母不应嘲笑或批评孩子的语言表现,尤其是弱势语言,尽量避免去纠正孩子语言上的错误以及语言的混用。

父母不该为了炫耀让孩子在某些场合必须说某种语言,以免孩子难堪。

父母不要刻意强调双语的重要性,不要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父母不应强求孩子在两种语言达到同等水平,孩子形成优势和弱势语言的情况是正常的。由于环境的变化,优势和弱势之间也会自然地发生转换。

父母在考虑孩子的语言问题时,要把孩子自身的快乐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这里既包括孩子近期的生活状况,也包括孩子将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爸爸说法:换一个角度思考

雅乐的爸爸上个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80年代开始学英语,他知道英文的Cheese就是奶酪的意思,是一种西方人喜欢的食品。雅乐自己生于70年代,从上初中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学到研究生毕业出国留学,他不仅知道Cheese就是奶酪,也在国外的超市中见过各式各样的奶酪,知道奶酪的价钱,有时自己也吃一些,可惜的是,他的中国胃已经不能享受奶酪的美味了。雅乐的儿子在国外出生,从吃固体食品开始奶酪就是他的日常食物。在他看来,奶酪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再好不过的美味了。同样是Cheese这个词,爸爸从书本来理解、雅乐从生活经验来理解、儿子用舌头和胃来理解,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人,体会绝对是不一样的。

雅乐还发现,如果把自己的名字用字母写是Yale,在中国人看来,这不过是他的名字的汉语拼音罢了。但是在西方人看来,Yale则是著名的耶鲁大学的拼写。相同的文字,在不同文化的人看来,意思也完全不同。

与其说双语的最高境界是双文化,不如说双文化是双语的前提。如果在我们的家庭日常生活中,不仅对双文化具有足够的认同,而且每天通过家庭日常活动来体验双文化,在孩子对世界的理解中,双语就不仅是有用的知识,而且是生活的基本需要。高级培训班也好、特级教师也好、超级教学法也好,对于双文化来说,不过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已。

帮宝宝成为社交家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2岁的宝宝已经开始依依呀呀地学会说话了,甚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还有感觉了,这时候应该让宝宝多跟外界接触,给他更多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可是现在的家庭里,大多数的宝宝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又处处受到家长们的呵护,宝宝很少有自己跟同龄人玩耍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害羞、不善交际了。宝宝的交际能力可是从小养成的,这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做,才能巧妙地帮助2岁宝宝成为小小社交家呢?

宝宝成为社交家妙招1:宝宝玩耍时,大人请走开

在爸爸妈妈眼里,两岁的宝宝还不懂事,所以总是事事陪着孩子做。家长们都知道,多让宝宝跟同龄的小朋友玩耍能够帮助他养成开朗的性格,但是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宝宝总是不爱说话,也不主动理睬人家,每次都是爸爸妈妈哄着宝宝:“宝宝,我们一起跟小朋友玩吧,把这个玩具给小哥哥玩好吗?……”宝宝才照做,好像是爸爸妈妈在跟小朋友玩一样了。

宝宝有这样的表现不一定是性格内向,这也跟他们玩耍的环境关系很大。2岁的小宝宝虽然还不懂事,但是他们之间会有自己很独特的交往的方式的哦,有些宝宝会安静的一起玩游戏,有些会相互依依呀呀地叫……这些其实都是宝宝们在相互交流呢。所以,宝宝玩耍的时候,爸爸妈妈不妨放心地做自己的事情,给宝宝充分的个人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跟小朋友玩耍。如果爸爸妈妈在场,还老是干预他们,宝宝觉得没趣了,自然就不想说话了。

宝宝一起玩耍的时候,有时候会高兴地握手,有时候也会争吵、抢玩具等等,这些行为都是很正常的。爸爸妈妈不用过分紧张,先冷静地在旁边看着,给宝宝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宝宝们才能在学到更多的社交能力呀。

宝宝成为社交家妙招2:积极暗示孩子与同伴合作

在生活中,爸爸妈妈不知不觉中会给宝宝一些暗示,积极的暗示可以让宝宝在无形中养成好的习惯。2岁的宝宝,很容易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如果宝宝自己的行为让爸爸妈妈高兴了,他就会更乐于去做。所以,父母要利用宝宝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地给孩子积极暗示,鼓励他多与同伴合作。

爸爸妈妈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积极暗示宝宝与同伴进行合作,比如,宝宝与小朋友一起玩积木之前,妈妈可以告诉他们:“你们要一起搭出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才能得到奖励哦!”,而不是让他们相互比赛,说:“谁的房子最漂亮我就奖励谁。”等等,这样多鼓励宝宝们相互合作,最后还能得到妈妈的表扬,会让宝宝觉得他们这样做是好的表现,爸爸妈妈会很高兴,以后就会更乐于与小伙伴合作啦。

在公园或者小区玩耍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可以鼓励宝宝带上玩具去找附近的小朋友玩,比如看到那边的宝宝大哭大闹,妈妈可以对宝宝说:“你看那边的宝宝哭得多伤心呀,肯定是没人跟他玩,你带着小玩具去跟他一起玩好不好呀?”这样让宝宝慢慢地学会安慰他人,这也是社交的一个重要部分。12下一页尾页

宝宝为什么喜欢和妈妈撒娇 如何帮助孩子听话呢?

孩子在生活中,是每一天和父母相处的,做好孩子的教育,这是重要的功课,对于孩子的人格培养好,也能尽量的改善孩子的性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好。很多宝宝一见了妈妈就会变的撒娇不听话,面对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为什么孩子喜欢和妈妈撒娇呢?

宝宝为什么喜欢和妈妈撒娇?

一、喜欢妈妈。这是因为安全的,发自内心的喜欢,很多的爸爸说孩子只喜欢黏着妈妈,不喜欢自己,还有一些宝宝会说不喜欢爸爸,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时候爸爸不像妈妈那样来陪自己,所以说宝宝会喜欢和妈妈玩儿,并不喜欢和爸爸相处。

二、小宝宝没有安全感。孩子比较缺乏安全感,不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安全的。很多宝妈因为工作导致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非常的少的,很多孩子是需要通过妈妈的陪伴才能建立起幸福的感觉,当妈妈的陪伴少的时候就没有安全感了,所以说当见到妈妈的时候就会和妈妈撒娇。

三、孩子天生依赖妈妈。对于母亲的依赖是天生的,孩子天生就是依赖妈妈的,因为孩子喜欢妈妈的味道,喜欢和妈妈一起玩耍;孩子是很懂察言观色的,大人的一些举动都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判断的,妈妈是孩子最相信的人,这是因为孩子知道妈妈是随时都会保护疼爱自己的,所以说会利用妈妈这一点和妈妈撒娇。

四、引起妈妈的注意。这对妈妈也是一种可爱的方法,很多的小宝宝都喜欢和妈妈撒娇,这是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有些妈妈会因为工作或者是一些别的原因对孩子的关注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想要做出一些举动来引起妈妈的关注。

怎样来帮助孩子听话呢?

一,宠爱不溺爱。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不能溺爱,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成为家里人的重点的保护对象,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一般的生活,这样也是会助长孩子们爱撒娇的个性,我们可以宠爱孩子但是不可以溺爱孩子。

二,多陪伴孩子。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应该多,如果想让宝宝能够多听话,那么平时的时候要多给孩子一些足够的安全感,妈妈一定要多多的陪伴孩子,当孩子表现出一些对妈妈的依恋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拥抱,并且满足宝宝一些合理的要求,但是更加要注意的事情是,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是一味的迁就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的不利的。

三,不要对孩子动手。对孩子不要轻易的动手,做好示范和带头的作用,很多的家长觉得孩子依赖妈妈有时候撒娇是一种不听话的表现,于是说有时候呵斥孩子或者是使用一些类似于暴力的行为来对孩子,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孩子更加的没有安全感,一定要使用一些正当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孩子的撒娇是不是理解和认识的多了呢?对于孩子来说,需要安全感,也需要学习的时间,注意培养孩子的健康生活,希望这些做法,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个好的生活习惯,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好。

本文Hash:0ff9d5bb56ff8f48f5f77c7a8cf04f51271d734a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