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招帮孩子度过“非常时期”

放学路上,有个家长问我:“我女儿以前聪明乖巧,一天到晚总和父母有说不完的话。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和我们说的话少得可怜。回家以后就在自己的卧室里鼓捣着什么。责问她,她还跟我们翻脸,说我们不懂她的心,她还把我们的关心说成多此一举,整天待我们像仇家一般,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十三四岁的年龄,正是青少年成长发展阶段的一个“非常时期”,是孩子心理成长发育的一个必经过程,心理学家将孩子这个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所特有的表现称之为“仇亲期”,也叫“危险期”。在这期间,作为家长,既不可放任不管,也不能管得过死,而应掌握策略,善加引导。

第一,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应该认识到孩子并非有意与家长作对,而是他们为了体现自己那不成熟的自我意识。家长对孩子所出现的对抗应该不气不恼,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分的反应。

第二,不妨给他“逞能”的机会。

主动给孩子营造体现自我意识的机会和氛围,尊重孩子的独立愿望,尊重他们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友谊。孩子做事,要放手让他们去做,即便他们做错了,也不可粗暴地指责,而应该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孩子早日走向自信和成熟。对需要干预的事应采取宽容、理解、接纳的态度与他们沟通和交流,避免诱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第三,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爱护孩子。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第四,换位思考,做孩子的“知音”。

家长既然知道孩子有话不愿意和自己交流,那你就不妨童心再现,主动看孩子愿意看的电视节目,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与他分析交流,让孩子有一种发现“知音”的感觉,那就随时能捕捉到孩子的心理活动。

第五,尊重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孩子的日记、信件或者电话一定不要偷听和偷看,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当孩子向你表达他独特的见解时,要耐心听完,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一味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会使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而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总之,家长应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采取积极的态度,让孩子们记住:父母是永远爱你的。

咋帮孩子度过认生期

童童刚刚4个月,都是童童妈一个人在家里带着,很少出门。前两天,童童妈带他到社区广场玩一会。刚开始见到那些可爱的小宝宝们,童童还是挺兴奋的。

可过一会,一位社区的奶奶抱他时,他竟然哇哇大哭,还一直朝妈妈那看。童童妈感到很诧异!宝宝这么小,不会就是认生吧?该怎么办呢?

认生,不奇怪

几乎每个宝宝在一段时期都会经历这个所谓的“认生期”,德国的教育学专家Christiane博士曾经说过:“宝宝的认生期随着他的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认生期就到来。”

宝宝认生是他情感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宝宝可能会变得很粘人,只要碰到新面孔(哪怕是熟悉的人),他就会感到焦虑不安,如果有陌生人突然接近他,宝宝也可能还会哭起来。所以,妈妈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不用感到奇怪,这是宝宝正常的表现。

认生发展过程

小于4个月

一般不会认生。因为这个时候他对周围的一些新鲜的事物,都感到比较好奇,包括不熟悉的陌生人。对任何人的引逗,他都会报以喜悦与微笑。

4―5个月

对陌生人会出现“警惕地注意”现象。他们会来回地注视、比较陌生人与熟人(主要是妈妈)的面孔,对陌生人的脸注视的时间会更长些。

5―7个月

在陌生人面前宝宝会出现较明显的严肃、紧张的神态。

7―12个月

有些宝宝面对陌生人会有哭闹、回避等较强烈的情绪反应。“认生”达到高峰。随着宝宝的逐渐长大,以后“认生”表现会逐渐减弱。

Tip:并不是所有的宝宝都有认生表现,而且宝宝一出生并不认生,他的认生更多的是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宝宝为什么认生?

1、经常由妈妈或奶奶、外婆等一个人带着

经常由一个人带着的宝宝每天几乎跟一个人打交道,很容易对其他人产生排斥心理,以至于有时爸爸抱几分钟,宝宝就会哭。

2、妈妈不经常带出去接触其他人经常把宝宝放在家里带,宝宝就失去了和其他人接触的机会,宝宝的生活圈就会狭小起来,很容易一见到陌生人就产生害怕的心理。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见识少”。

3、对有某种特征的人产生害怕心理

可能有些宝宝对一些比较“奇怪”的人会产生“认生”,而对其他陌生人并不“认生”。比如对一些戴眼镜或戴帽子的陌生人,看到他们宝宝就会哭,更不会让他们抱。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在家里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吧!

4个方法度过“认生期”

虽然有些妈妈会认为认生对于宝宝的生存也有积极的意义,可以保障宝宝生存的安全问题。但是认生毕竟阻碍了宝宝与外界的人际沟通,对以后的成长也很不利。宝宝认生,妈妈也不要紧张,因为你可以帮助宝宝轻松度过认生期哦!

多带宝宝走出家门

在宝宝3―4个月以前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走出家门,以帮助宝宝尽早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经常带宝宝去社区广场、花园绿地等人多、小朋友比较多的场合,让宝宝看看周围新鲜有趣的环境,感受不同人的声音和印象。

Tip:在出外集体活动中要避免众多陌生的面孔同时出现,或众多的陌生人七嘴八舌地一起与他打招呼或争抢着抱他、逗他等,这样会增加他害怕的心理。

多多接触陌生人

有些宝宝只喜欢让妈妈一个人抱,除妈妈之外的其他家庭成员一抱就哭,这是因为平时对外人接触不多,每天只看到爸爸妈妈。

妈妈可以尝试着让其他家庭成员多抱抱宝宝,在他们抱的时候妈妈可以暂时离开一会儿。让宝宝慢慢熟悉除爸爸妈妈之外的陌生人。可以先从家里人开始,然后再是其他不熟 悉的人,比如爸爸妈妈的同事、朋友、邻居等。

迎合宝宝的爱好心理

即使宝宝有认生的表现,可由于孩子的天性,宝宝还是比较喜欢跟那些比较年轻的阿姨或者小宝宝待在一起的,因为年轻的阿姨让他有种妈妈般的感觉,而从小宝宝身上他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当妈妈带宝宝出去玩耍时,可以抱着宝宝跟那些阿姨或者小宝宝打招呼,跟他们一起玩。让宝宝知道除了家里人之外,其他人也都是和蔼可亲的,不用害怕、胆怯。

Tip:尽量让宝宝可以逐步接触不同的人群,包括戴眼镜、带帽子等有点特征的人,慢慢地宝宝就会适应他们,不再产生戒备心理。妈妈不妨在家里偶尔戴个眼镜或帽子来让宝宝慢慢习惯这样的人群。

给宝宝安全感

宝宝认生一般都与“害怕”有关,所以妈妈及周围接近宝宝的人都要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妈妈以及家人平时都要保持态度温和、情感稳定,不要忽冷忽热,尤其在宝宝哭时,更要

有耐心,不能训斥宝宝,虽然他还听不懂大人的语言。妈妈也要提醒亲朋好友,接近宝宝时,动作要慢一点、温柔些。千万不能很突然地将宝宝交给“陌生人”抱,这样会加强他的戒备和紧张心理,让他没有安全感,以后会更害怕接触陌生人。

帮孩子顺利度过“更学期”

他先是觉得英语有点难,要花很大的精力,后来又觉得数学也不容易懂,有些题目根本不会做,再后来语文也似乎不怎么好学,别人的知识面很广,这个作家、那篇作品的,都能说出一二,而自己茫茫然不知所措。读了一个多月后,他感到不能适应。接下来的期中考试,五门课中有三门不及格,而在小学里,水彪不但没有不及格,而且成绩一直都在中上水平。他的畏难情绪越来越大,有时甚至产生退学的想法。水彪的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从中年向老年过渡时期,叫更年期。这当中由于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的变化,许多人在更年期会对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有的甚至会出现更年期综合征。其实,学生读书也有一个“更学期”。有人把从小学升人初中、从初三升人高中的阶段称为“更学期”,因为这两个阶段,无论是学习的内容、方法,还是老师的教学形式、管理手段,乃至学生的身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初一或高一新生如果调适不好,很容易产生消极、沮丧、焦虑、烦躁等心理,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质量。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更学期”呢

转变态度是关键

不少学生原本成绩不错,可一进入初中或高中却迅速滑坡,甚至“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因何在?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学习态度没有转变。初中和小学相比,高中和初中相比,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大区别。从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来说,初中相对小学、高中相对初中而言,都要比较民主、宽松一些,因而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求相对较高;就课程设置来说,初中比小学要多得多,高中比初中也要多得多,进入新的学段时,可能会使学生有顾此失彼的感觉;就具体学科来说,高中的课堂教学内容多,难度高,频率快,倘若学生缺少准备,往往很难赶上教师讲课的节拍。这时,家长有必要帮助孩子完成两个转变,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学习方法是钥匙

初中和高中阶段仍然是打基础的阶段,就基础教育的目的而言,打好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基础或许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就学习的一般环节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五步,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归纳。预习可以使孩子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对不懂或似是而非的地方,就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对原先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来说,预习是很重要的。听课时要求孩子学会做笔记,做笔记的过程,其实是对教师上课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是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的过程。作业之前,先把所学内容复习一遍,理清思路,有助于提高智力。有的孩子,教师一旦布置了作业,就急于完成,连下课的时间都不放过,学习的自觉性自然可嘉,但这并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业还要有时间观念。日常生活中,家长往往只注意孩子题目做得对不对,却忽视了孩子做作业的速度。事实上,每个人的聪明与否涉及到三个方面,即速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双休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有选择地对某些学科加以归纳。如果孩子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那就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纳,即使挂一漏万,也远比机械记忆有效。如果孩子基础一般,学习能力又不强,那就引导他们把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搬到笔记本上,如果能够坚持,终有一天他们也能做到自行归纳。

恰当定位效果好

初中阶段比小学阶段的学科要多得多,高中 段比初中阶段又要难得多,而且难度迅速加大,因此学生会普遍感受到日益增强的学习压力。这时,给自己的学习准确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父母有责任当好孩子的“参谋”,使孩子能在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短暂学习生涯中取得最为有利的发展。倘若孩子原本基础较好,那就应该全面发展,打下宽厚而扎实的基础,今后也就能“伸缩自如”。如果孩子基础较差,就不能不分轩轾,“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是初高中阶段必要的学习策略。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基础学科当然是要认真学习,而对于其他学科,不妨引导孩子暂取“守势”,即少花些精力,以便于集中力量先突破基础学科。待到高三选科时,再在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中选择一门孩子既感兴趣又有一定优势或潜力的学科学习,往往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诱使孩子偏科。事实上,要求孩子在学科上门门皆优,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更无此必要。就此而言,这种学习策略,即使对于基础原本较好的孩子来说,也是适用的,有利于学有所长。

请家教不如挖潜力

进入初、高中的孩子,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如果加以引导,他们已经能够进行自我学习。可是,我们不少家长似乎从未意识到蕴藏在孩子身上的学习潜力。孩子刚进初、高中,他们就忙着四处打听哪儿有补习班,哪儿能找到好的家教,生怕起步晚了。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做法对孩子来说未必有什么好处。为了参加补习,孩子们来去匆匆,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学习潜能。其实,补习至多只能弥补孩子一时的学业上的漏洞,绝对没有长远之效。如果能把蕴藏在孩子身上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他们不仅能自已弥补学习上的缺漏,而且收益无穷。初、高中阶段是奠定学习能力基础的最好时机,家长应该为孩子的长远考虑,引导他们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能力。事实告诉我们:知识不足,能力能补;能力不足,知识绝对不能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也注意到,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他们的能力是很强的,会干得像模像样;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就会敷衍了事。所以,首先要激发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其次,在孩子自学的起步阶段,家长的要求不要太高,不求孩子对所学内容全部掌握,要注意循序渐进,只要孩子取得点滴进步,就应及时给予鼓励。

本文Hash:e2b5299d6d8cb686a33b6d108fb8f99a65f0c016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