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手足学会解决冲突而非代为解决冲突

老大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集众人宠爱于一身,一旦弟弟妹妹出生,更小、更可爱、更需要照顾,因此,不管父母再怎么做足功课,包括在宝宝出生时送礼物给老大,恭喜他当哥哥姊姊了,或是让老大协助照顾弟弟妹妹,帮忙拿尿布、餵奶,尽可能让他对弟弟妹妹的到来有正面的观感,但实际上,老大还是会清楚感受到他所得到的注意和关心受到了影响。

这样的感受是很真实的,因此,要求孩子不产生嫉妒或难过的心情,是不切实际也不合理的期待,父母更不要觉得老大的心胸不宽大或不乖,反而要站在谅解孩子的立场,儘量多给予关爱和支持。当妈妈必须带宝宝时,爸爸可以陪大孩子玩,或是爸爸帮忙带宝宝,让妈妈每天至少都有一段时间可以和大孩子单独相处,这样可以把衝击降低许多。等到小的孩子大一点,孩子可以一起玩了,通常手足之间的纷争难以避免,这时候,父母的处理方式就很关键。

爸爸妈妈同一国

首先,绝对不要有「爸爸比较疼谁……妈妈比较疼谁……」的情况出现,在一个家庭裡,一定要让孩子清楚知道,爸爸妈妈才是同一国!爸爸最爱的是妈妈,妈妈最爱的是爸爸,轮不到你们单独争宠,你们相亲相爱一起玩也好,吵闹打架互不相让也好,反正爸爸妈妈对你们就是一视同仁。这样做,父母的立场才能在一开始就站稳了,可以避免孩子在情感上产生父母偏心或得不到足够关爱的愤恨感,也让父母可以单纯的针对手足间的纷争事件进行处理,不用小心翼翼的担心孩子的情感受到伤害。

其次,对于孩子之间的争执,如果是会造成受伤或危险的状况,一定要立刻制止;如果是吵架或告状,父母就要看情况处理。当孩子吵架时,父母不一定要立刻介入,可以先观察一下孩子后续的反应,有时孩子吵一吵就又一起玩,此时父母就不用介入;如果吵得不可开交,可以叫过来问,让双方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很重要的是,父母在听孩子讲的时候,不要急着责骂或给建议,也不要把孩子教训一顿,甚至把孩子打一顿,或是要孩子互说「对不起」就了事结束,这样其实完全没有处理到事情。

先观察后介入

父母介入孩子纷争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学习如何解决衝突」,而不是「帮他们解决衝突」!所以,听孩子说事件的经过时,父母只需要简单帮他整理一下事件的脉络,然后支持孩子的情绪就够了,例如「刚刚弟弟抢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哦!」「哥哥都不给你玩,你很难过是不是?」然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是「把问题还给孩子」,问问孩子:「那你觉得要怎么办呢?」让孩子去想解决之道,如果孩子想出办法,例如「那哥哥玩5分鐘后要换我」,或「今天我玩,明天再换弟弟」,只要孩子说得出来,就问另一个孩子:「你觉得好不好?」并鼓励他们做做看。如果孩子僵在那边不肯相让,则父母只要说:「啊!那就没办法了,好可惜,你们就不能玩了。」然后把玩具收起来。

父母不用担心,孩子如果想玩,过一阵子,他们就又会玩在一起了,而且,他们会发现,有争执的时候最好自己想办法协商解决,否则下场就是自己也没得玩。

处理孩子的告状也是一样,孩子告状无非是希望对方受到惩罚,除非是一人把另一人打伤这种严重的状况父母必须立刻处理以外,一般性的告状,例如「妈妈,弟弟洗手没有擦」或「爸爸,姊姊没有把杯子放回去」之类鸡婆型告状,父母大可以冷处理,只要说「我知道了」就好了;如果是孩子之间的小衝突,例如「妹妹拿我东西」或「哥哥说我很丑」之类的,则跟孩子说 「请你自己跟他说,把东西还给你」或是「你自己跟哥哥说,他这样说你很难过」,如果孩子自己去讲了,讚美他,如果孩子自己不去讲,就不再理会。

让孩子学会人际沟通父母先忍耐放手

手足之间的相处是孩子学习人际协商最好的机会,父母要懂得忍耐和放手。现在很多孩子上了小学还动不动就跟老师告状,动不动就和同学处不来,明显缺乏人际技能,如果希望孩子以后有很好的能力与同学相处,能够解决人际衝突,也不会被欺负,父母就要在孩子小的时候提供他学习的机会,因此父母在手足互动中的引导非常重要。

最后,当然我们还是希望手足好好相处,所以父母必要时也可以製造机会让孩子互相表白心意,例如让孩子玩比赛说对方的优点的游戏,说最多的获胜;或是经常交付孩子可以一起共同完成的家事小任务,让孩子有合作的机会,并在完成后告诉孩子因为他们很棒都没有吵架,爸妈有奖赏。日常生活中更别忘了经常鼓励并讚美孩子展现出的友善行为,并为孩子贴上人格标籤,例如在有客人来时,在孩子听得到的情况下,跟客人说:「我们家这个儿子很棒,很懂事很会照顾妹妹,我真的很高兴!」之类的,儘量让孩子有机会听到自己是多么友善,爸妈是多么以他为荣。

只要父母站在同一阵线,家庭气氛是好的,小时候打打闹闹的孩子,终究会随着长大感情愈来愈好,爸爸妈妈不用太担心的!

给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机会

在《父与子》上有一幅漫画:两个孩子不知道因为什么扭打在一起,两个爸爸闻声赶来,把孩子拉开。当爸爸又争得面红耳赤,大打出手时,两个孩子却跟没事人一样又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玩上了。

孩子间的冲突在所难免,爸爸妈妈,就请给孩子一个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吧!

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发生冲突是很平常的事情。“××抢我的小汽车”、“××把我搭的房子推到了”、“××打我”、“××不跟我玩”,许多诸如此类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让爸爸妈妈头疼不已,一不小心,小家伙儿们就像小公鸡一样斗起来了,弄得大人们紧张兮兮的。

(tips)冲突,一般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另一方企图的行为,它是教育活动中一种基本的互动形态。

为什么孩子在一起就不能好好玩,为什么冲突不断呢?心理学认为,这是由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3~6岁的孩子还比较自我中心,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意愿,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也不能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冲突也就不可避免了。

另外,幼儿的社交经验少,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明明出于好心却办了坏事,遭到误解也不知道怎样辩白。幼儿间冲突大多数都是对事不对人的,并且他们也不会为此而记仇。爸爸妈妈们,如果你的宝宝开始跟小伙伴发生冲突了,不必紧张,这是每个孩子都必然经历的阶段,是他们成长的方式。

孩子在同伴冲突中学会交往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力……”冲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对其融入社会生活有着独特的价值。孩子独立地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我听过了,我忘了;我看过了,我知道了;我做过了,我记住了。”即使孩子没有很好地解决冲突、亲历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积累。当面临孩子之间的冲突时,父母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分享、等待、轮流等价值观,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吵吵闹闹中学习来的。

同伴冲突将帮助幼儿去除自我中心

明明和亮亮各自用积木搭房子,可是积木有限,他们谁也搭不成一个完整的房子。为了抢积木,俩人吵了起来,搭好一半的房子也倒了。老师去了解情况,两人争相告状。明明说:“亮亮抢我的房顶,还把我的房子碰倒了。”亮亮很委屈说:“你还抢了我的树呢。”老师看看他俩谁也没有让步的意思说:“亮亮缺房顶,明明缺少树,你们俩的房子谁都搭不好,这些东西只能搭好一座漂亮的房子,怎么办好呢?”两个小伙伴想了想抢着说:“我们把所有的东西放到一起搭房子。”老师非常高兴说:“嗯,等你们搭好了,展示给小朋友们看好不好?”两人赶紧去行动了。

分析: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幼儿在共同活动中会争吵、互不相让。就像案例中的明明和亮亮,他们还不明白谦让和合作能让他们的目标实现的更好的道理。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学会,只有尊重别人的观点或需要,对人宽容,才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合作能让他们得到更大的收获。在探索、尝试、磨合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谦让、协商、互助、合作,增长了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同伴冲突有助于幼儿交往技巧的获得

旺旺 岁了,在幼儿园上中班。班里转来一个小女孩,旺旺非常喜欢她,想和她玩,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小女孩不愿意和旺旺玩,连话也不愿和旺旺说。旺旺想了各种办法讨好这位小美女,把自己心爱的玩具送给她玩,可是男孩的玩具小女孩不喜欢,吃水果的时候,旺旺又把自己最爱吃的香蕉送给小女孩,小女孩接受了旺旺的香蕉但是没接受旺旺,旺旺很难过,回家跟妈妈诉苦:“她吃了我的香蕉还是不和我说话。”

分析:虽然可爱的旺旺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没得到小女孩的认可,但是我们看到了旺旺的努力,他为了和小女孩成为朋友尝试了多种方法,不惜拿自己喜欢的玩具和爱吃的水果“贿赂”她。孩童的想法和做法常常充满天真与稚趣,其中也不乏小小年纪就具有的智慧。他们也很懂得变通的,“一种办法不行咱就换一种嘛”。社会交往技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习得的能力。在冲突情境下,对幼儿的社会交往技巧既是一种考验又是一次有效的练习。在每一次的冲突中,幼儿得知同伴的反馈和结果后,无形中会比较,逐渐学会用不同的技巧去应对不同的情境。

123下一页

本文Hash:6af02eb764c9096c42c2ed05194ccf46e479da3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