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教育态度让孩子学会勇敢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孩子特别胆小,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面对胆小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勇敢的心理品质呢?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有些孩子特别胆小,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面对胆小的孩子,父母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勇敢的心理品质呢?

在孩子当中,多数活泼好动,能言敢为。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胆小怕事,平时沉默寡言,不愿跟大家一起玩,没有同龄孩子那种爱动、贪玩、好奇的特点。他们腼腆,说话声音低微,主动要求少,不敢一个人外出等。有些孩子每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往往会感到害怕,有的孩子怕黑,有的孩子怕“鬼怪”等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孩子胆小。孩子为什么会胆小呢?

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父母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孩子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孩子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或者父母过分严厉,孩子整日战战兢兢。

根据东子多年从事心理咨询的感受,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可以追溯到他的儿童时代。如果孩子的心理在儿时得不到解决,这会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缺乏独立性,甚至会导致某些心理障碍及性格病态的发生。孩子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也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难。

因此,家长要及时消除孩子的恐惧感,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的心理品质。

首先要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参与群体活动。根据孩子的性情,家长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抛头露面”,多与其他人特别是陌生人打交道。要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提高交往的勇气。

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其次,要了解孩子真正害怕的事,对症下药。有些孩子往往言行不一地掩盖他们真正所害怕的事情,如一些孩子每当父母要外出时总是哭闹不止,不让父母出去,而实际上他是怕一个人呆在屋子里。因此,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言行,了解他真正害怕的事情,然后对症下药加以解决。

要按照孩子的方式消除他们的惧怕心理。孩子们从小就从童话故事里知道了鬼怪的故事,因而惧怕鬼怪,这时给他们讲唯物论是无用的,有效的办法是对孩子说他是勇敢的孩子,当他在屋里时鬼怪是不敢跑进来的,或者说鬼怪怕好孩子等。这样,孩子便很容易接受你的话,并消除惧怕心理。

另外,还要注意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要对孩子过分呵护,要相信他 自己能够做很多我们认为他们难以做到的事情。

端正家长的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们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总之,要培养出胆大勇敢的孩子,父母们就要从自身做起,并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渐渐成为一个勇敢的孩子!

让孩子学会勇敢的面对挑战—《法国妈妈育儿经》

汤普逊的观点印证了法国人的一种共识:让孩子勇敢面对挑战,应对挫折,能让他们成为更加开心、适应力更强的人。

汤普逊的观点印证了法国人的一种共识:让孩子勇敢面对挑战,应对挫折,能让他们成为更加开心、适应力更强的人。向孩子和缓地施加挫折感,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每天让他等一会儿。就像在睡眠训练中使用“暂停法”一样,这一次,法国父母又赢了一分。他们不仅仅将“等待”看做重要技能之一,还把它当作养育孩子的基石。

我依然对法国宝宝统一的进餐时间感到疑惑不解。没有妈妈们的强制,法国孩子是怎么在固定时间吃完饭的呢?当我提出这个问题,妈妈们又含糊不清地说起节奏和适应性,或者说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后来,我发现即使他们没有提到,但还是有一些原则可循的。第一个就是,过了最初的几个月,一个婴儿会在每天大约固定时间吃饭,第二个是,宝宝应该吃饱饭,而不是少食多餐;第三个是,宝宝应该适应家庭的节奏。

所以没错,妈妈们是没有强制给宝宝一个时间表,但其实她们通过这三个原则,让宝宝顺应了这个时间表。育儿书《你的孩子》(YourChild)写道,头几个月应该按需喂养母乳,然后“逐步地、灵活地让宝宝有一个更顺应日常生活的吃饭时间”。

如果家长遵从这些原则,宝宝也在早上七八点钟醒来,家长认为他应该在两餐之间隔4个小时,他将会遵从统一进餐时间表。他将在早上吃一顿,然后在正午时吃第二餐,接着在下午4点吃第三餐,在晚上8点,也就是睡觉之前,吃最后一餐。如果宝宝在早上10点半哭闹,他的父母将会认为最好让他等到午饭时间吃顿大餐。让宝宝适应这个节奏会需要一些时间。父母应该让宝宝循序渐进地接受这个时间表,而不要进行得太突然。不管怎样,宝宝最后都会适应这个和大人步调一致的生活方式。他的父母也会适应。最终,大家就可以一起进餐了。

马丁内说,在最初几个月,她会按需喂养波莱特。大约在3个月左右,就开始让她间隔3个小时再吃奶。她会带她散步或者荡秋千,波莱特就会很快停止哭泣。马丁内用同样的方法,让波莱特后来间隔4个小时用餐。她说她从不让孩子哭太久。渐渐地,他们就进入每天吃4次饭的节奏当中了。“我是很有灵活性的,我很喜欢这样。”她说。

这种观点认为,宝宝有他自己的节奏,父母及家庭成员也有他们的节奏。在法国,最理想的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你的孩子》一书解释说:“你和你的宝宝都有自己的权利,每一个决定都是一种妥协。”

小豆豆的儿科医生从来没有和我提起过“每日四餐”。但有一次小豆豆约见他时,他正好不在。代班的医生是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她有一个和小豆豆年龄相仿的女儿。当我问起吃饭时间表时,她说“当然了,——小豆豆每天应该只吃四顿饭。”然后医生拿起便利贴,潦草地写下了时间表。这完全是同一个时间表:早晨、中午、下午4点、晚上8点。当原来的医生回来,我问他为什么从没跟我提过时,他说他一般都不会给美国家长什么时间表,因为他们在实施时间表上太教条了。

花费了数个星期,我们逐渐让小豆豆适应了这个时间表。我们也发现,她能够承受等待,她只是需要多多练习一下。

本文Hash:23186af70066d74a86e2c10e3ab871f3417b5994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