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应不应该受惩罚?

在传统教育观念里,孩子犯错就是应该受到惩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专家表示,并不是所有的错误家长都应该惩罚孩子。由于受到赏识教育的影响,现在有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要多赞赏鼓励,少批评惩罚,这样才能使孩子在积极、和谐的氛围里成长,可是也有一些父母是持相反意见了。那么,孰是孰非?惩罚孩子,是否真的有这个必要呢?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有例可循的,孩子的个性不同,教育方法就有不同。就好像很多爸爸妈妈认为,现在的赏识教育很好,对待孩子就是要多赞赏、鼓励,而不应该多批评和惩罚,但也有的爸爸妈妈并不赞成,认为孩子就是要恩威并施,奖惩结合才会有好效果。那么,孰对孰错,先来看一看下面这些分析吧。惩罚让孩子的内疚感全盘抵消猪猪妈:我觉得,在教育孩子时,惩罚不应该作为必要的教育手段,爸妈对孩子实施惩罚是一种“滥用职权”的方法,对孩子很不公平。而且惩罚只会更多地引起孩子的敌意、仇恨。子盈妈:如果我不惩罚孩子,她怎么会知道自己做错事情了?怎么能保证以后不再犯?小编麻辣点评:事实上,很多孩子被惩罚过之后,无论惩罚轻重如何,都会有再犯的情况出现。相信每位爸妈在孩提时代也体验过,明明知道再犯是会遭受惩罚的,可是,再犯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惩罚的结果。所以,通过事实证明了用惩罚方式对待孩子,让他们因为害怕而不敢再犯,很多时候是达不到目的的。如果惩罚的目的和手段不当,反而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比如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并埋下恨的种子;对爸爸妈妈不再信任,关闭交流和沟通的大门;对爸妈权威的恐惧,不能自由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害怕被惩罚,导致不敢承担责任;孩子的尊严受损,导致自卑或自负。说到底,如果惩罚已经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时,我们是否该考虑下找到代替惩罚、解决问题的办法呢?惩罚绝不等于对孩子进行体罚奇奇妈:如果一个孩子天天生活在爸妈的赞扬声中,就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难以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一个总是生活在批评与惩罚中的孩子,则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我觉得奖励与惩罚都应该有个度吧。小编麻辣点评:很多爸妈简单地把惩罚与体罚划上了等号,认为惩罚就是打,就是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一种摧残与折磨。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其实惩罚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一、针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进行的惩罚所有的孩子对爸爸妈妈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都希望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呵护。在孩子犯错误时,如果受到爸妈的斥责,无疑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二、针对孩子的欲望目标进行的处罚每个孩子的心中都充满着各种需求和欲望,有自己很想要拥有的东西。如果这些有可能实现的愿望因为一次错误而失去,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记住这次教训,从而避免以后再犯。三、针对孩子的心爱事物进行处罚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一本书,可能是一件小玩意,如果因为错误,这些心爱的物品会受到暂时的剥夺或使用限制,就会使孩子产生某种失落,从而正视自身的错误,注意今后的言行。其实,处罚的方式还有很多,但这些都与体罚无关,我们不提倡用体罚来实施教育。孩子处在成长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表扬、赞赏,会强化孩子的行为与心理,使他们错误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今后将难以纠正。惩罚先分清孩子的行为是否故意二宝妈:孩子有时做错事,做爸妈 也要分清性质,因为孩子天性单纯,他们做事的动机多数时候都是好的,但是因为缺少经验,往往做不到完美,所以在惩罚孩子之前最好要分清孩子的初衷。小编麻辣点评:弄清楚错误的性质,是惩罚孩子之前,父母的必修课哦。像有些成长过程中的小失误,父母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不妨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提醒孩子下次注意就行了。比如打破碗,弄脏衣服,发点小脾气之类的。爸爸妈妈对这些错误就事论事就可以了,不要扩大,也不要上升。如果有些错误属于主观过错,是故意而为之,爸爸妈妈应区别是首次犯错还是再次。是第一次的话,可以说理为主,重点在于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错的原因、这样做的危害以及下次如何避免等。为了让孩子能记住,能有所顾忌,爸妈有必要和孩子约定,如果再犯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等到孩子真的再犯了,就一定要严格按约定来办。其实,惩罚也是一门艺术,到底怎样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火候才是最重要的。1、对事不对人。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惩罚的原因,惩罚的是他做错事的行为,而并非是针对他这个人。2、惩罚孩子要选择时机。要让自己的心情冷静下来后再进行,切忌在盛怒之下惩罚孩子。3、惩罚孩子不要采取错误方式。比如报复、翻旧帐、挖苦讽刺等方式最好不要用。4、不在公共场合惩罚孩子。就算孩子年龄再小,他们也有自尊心,爸妈要照顾到孩子的这一点。5、惩罚后要给予适当的安抚。告诉孩子父母真心爱他,希望他能改正错误,让自己更强大。6、及时表扬孩子的正确行为。如果孩子能够改过,爸爸妈妈应该立即赞美,这样的惩罚才有意义和效果。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应该惩罚他们吗?

许多善良的父母觉得,他们有时不得不惩罚孩子一下。但是,也有父母认为他们用不着动用惩罚措施就能把孩子管教好。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小时候的受教育方式。如果他们偶尔会因为犯了错误而受到惩罚,那么,在他们的孩子犯了同样错误的时候,他们也会采用惩罚的方式。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受到正面的引导,他们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面,表现不好的孩子也确实不少。有些孩子的父母经常惩罚孩子,而另一些父母却从不这样做。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应该惩罚孩子还是不应该惩罚孩子。一般说来,这些都取决于你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惩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惩罚从来就不是管教孩子的主要内容,它只是具有一种极强的提示作用。也就是说,父母用了一种激烈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要说的话。我们都见过那样的孩了,他们虽然经常挨打挨骂,但是仍然恶习不改。

在充满温情的家庭中形成的纪律才是好的纪律,孩子得到了爱,同时又学会了爱别人。我们(多数时候)都愿意与人友好相处,相互协作,因为我们喜欢别人,也希望别人喜欢我们。(有的人之所以变成了惯犯,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童年的时候没人疼爱,所以理解不了爱的含意。有许多惯犯受过虐待或者亲眼目睹过暴力和混乱的局面。)孩子从3岁左右就开始学着和人分享了,主要原因并不是父母的提醒——虽然这种提醒也有关系,而是因为孩子对其他小伙伴已经产生了好感,开始喜欢小伙伴,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觉得很快乐。

孩子们都特别愿意模仿父母。在3~6岁期间,孩子会非常努力地表现得有礼貌、有教养、负责任,他们会很认真地学着父母的样子照顾他们的布娃娃、料理家务、外出上班等。

态度要坚定,要求要一致

父母的任务就是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保证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尽管孩子的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模仿形成的,但是需要父母做的工作仍然很多。用汽车方面的术语来说,就是孩子提供动力,父母掌握方向。有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难管,他们可能比大多数孩子活跃,更容易冲动,甚至更加顽固,因此,要使他们的行为不出圈,就需要父母花费更多的精力。

儿童的动机一般都是好的,但是他们需要引导。父母要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过马路的时候拉着我的手。”“你不能玩那个,会伤着人的。”“向阿姨说声谢谢。”“咱们进去吧,令人惊喜的午餐正等着我们呢。”“我们得把车子留下,因为这是叔叔的车子,他还要用呢。”“该上床睡觉了,好好睡觉才能长得又高又壮。”等等。

父母的引导是否有效,取决于他们是不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标准(当然,没有人能绝对地保持一贯的标准),是不是说话算数(而不只是提高声调),在指点或者阻止孩子的时候是不是理由充分(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专横)。

父母当然不会坐在一旁看着孩子毁坏东西而不去管他,等他把东西毁坏了以后才去惩罚他。但是,在你的忍耐力达到了极限,或者当你失去自控的时候,你就会采取惩罚(假如你用的话)的手段来教育孩子。比如;你的孩子可能脾气很坏。他或许不知道你二、三个月前给他规定的限制是否仍然有效;他或许因为生气而故意捣乱;或许由于疏忽打碎了一件对你很珍贵的东西;或许当你在为另一件事感到闷闷不乐的时候,他对你有轻微的冒犯;或许因为他过马路的时候没有朝左右看差一点儿被车撞着。 这些时候,你都会勃然大怒,并且会惩罚或者至少想要惩罚孩子。

你的惩罚是否有效,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在没有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前提下)看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果你的惩罚使孩子变得狂怒,与你对抗,而且比以前表现的更糟糕,那么,这样的惩罚显然没起到任何作用。如果你的惩罚好像使孩子很伤心,那就可能说明你对孩子的惩罚太严厉了。但是,不同的孩子对同一种惩罚的反应多少有点儿不同。

小孩由于意外或者粗心打碎盘子或者撕破衣服的事经常发生。但是,如果他与父母关系很融洽的话,他会真的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难过。这时,父母应该做的不是去惩罚他,而应该去安慰他。父母对已经知错的孩子暴跳如雷,有的时候反而会使他不再感到自责,并且会现父母争辩。

有些大一点儿的孩子喜欢摆弄盘子,而且常常打碎盘子。如果处理这样的孩子,你就应该让他拿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个新盘子补上,这对他或许比较公平。超过6岁的孩子的正义感正处于形成阶段,因些,对他的惩罚是否公平合理,他是会看出来的。然而,对不到6岁的儿童,要根据情节从轻发落,而对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采取这样的惩罚。父母应该也不愿意让一个小小的孩子早早地背上负罪感的沉重包袱。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远离麻烦,而不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当一个严厉的审判员。

本文Hash:2d81cd10bda24b67fd00e7ca49d63b887661e2c1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