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了错误的孩子家长应该适当给予体罚

导读:在中国,有些父母很宠着自己的孩子,即便是犯了错误也不会惩罚自己的孩子,而造成孩子长大后,犯更大的错误,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适当地对待孩子犯下的错误。而制止孩子这样一直错下去。

问题直击:在孩子淘气、调皮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体罚孩子。在中国家长的心目中,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话题。孩子真的能够在“赏识教育”中健康地成长吗?对孩子进行一些体罚的行为就是落伍的教育方式吗?与其这样纠结,不如看看德国父母是怎么做的。

一个周末,在我和老公的邀请之下,小尼克和母亲梦莉安女士来到我们家做客。因为有朋友相伴,小尼克和小欣欣都显得非常高兴。小尼克和小欣欣相比,要大一岁,所以欣欣一直都叫尼克为哥哥。

看到好久不见的哥哥来到自己家里玩,欣欣顿时变得大方起来,把自己的玩具、零食等都拿出来和尼克分享,甚至还拿出自己的家庭作业给尼克看。要知道,这个待遇我们做父母的都没有享受过。

可是好景不长,房间里就传出了欣欣的吵闹声,不一会儿,就听见欣欣“哇哇”大哭起来。

“发生什么事情了?”

听到孩子的哭声,我和尼克的妈妈梦莉安女士立刻起身冲进欣欣的房间。进去后,只见地面上一团糟,零食、玩具、作业本全都混在一起。此刻,小欣欣就坐在地板上,手里拿着一本撕碎的作业本,号啕大哭。而尼克则一脸不以为然地躺在地板上,看着天花板,似乎此刻所有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你怎么了?”我走上前问欣欣。

欣欣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梦莉安女士和尼克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诉我:“我不想把作业本给尼克哥哥看,可是他非要看。我不给,他就抢,就把本子撕碎了。你知道的,明天老师会批评我的。”看着撕碎的作业本,欣欣又哭了起来。

“没事,宝贝,等会儿妈妈帮你粘起来,不哭了啊。要是再不行,我就和老师说一下,她不会批评你的。”我尽量安慰欣欣,并且避免谈及尼克的错误,免得让梦莉安女士难堪。可是不等我说完,梦莉安女士就径直走了进去,把躺在地板上的尼克拎了起来,非常严肃地问道:“尼克先生,你能不能告诉我欣欣说的是不是事实呢?”

“哼,爱哭鬼,真没意思。”尼克一脸不屑地回答道。

“我再问一遍,欣欣说的是不是事实?”梦莉安女士还是一脸的严肃。见此情景,我想要去劝梦莉安女士算了,但是她却回过头对我说:“王太太,请你不要见怪,我看这个孩子今天有些不太懂礼貌。”

“是我撕碎的。”尼克见妈妈生气了,就承认了这个事实。

见此,梦莉安猛地将尼克拽出了房子,抬手冲他屁股打了几巴掌。我和欣欣都懵了,傻站在房间门口,不知道要将这对母子拉开。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应该惩罚他们吗?

许多善良的父母觉得,他们有时不得不惩罚孩子一下。但是,也有父母认为他们用不着动用惩罚措施就能把孩子管教好。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小时候的受教育方式。如果他们偶尔会因为犯了错误而受到惩罚,那么,在他们的孩子犯了同样错误的时候,他们也会采用惩罚的方式。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受到正面的引导,他们也会采取同样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面,表现不好的孩子也确实不少。有些孩子的父母经常惩罚孩子,而另一些父母却从不这样做。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应该惩罚孩子还是不应该惩罚孩子。一般说来,这些都取决于你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在我们进一步讨论“惩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惩罚从来就不是管教孩子的主要内容,它只是具有一种极强的提示作用。也就是说,父母用了一种激烈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要说的话。我们都见过那样的孩了,他们虽然经常挨打挨骂,但是仍然恶习不改。

在充满温情的家庭中形成的纪律才是好的纪律,孩子得到了爱,同时又学会了爱别人。我们(多数时候)都愿意与人友好相处,相互协作,因为我们喜欢别人,也希望别人喜欢我们。(有的人之所以变成了惯犯,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童年的时候没人疼爱,所以理解不了爱的含意。有许多惯犯受过虐待或者亲眼目睹过暴力和混乱的局面。)孩子从3岁左右就开始学着和人分享了,主要原因并不是父母的提醒——虽然这种提醒也有关系,而是因为孩子对其他小伙伴已经产生了好感,开始喜欢小伙伴,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觉得很快乐。

孩子们都特别愿意模仿父母。在3~6岁期间,孩子会非常努力地表现得有礼貌、有教养、负责任,他们会很认真地学着父母的样子照顾他们的布娃娃、料理家务、外出上班等。

态度要坚定,要求要一致

父母的任务就是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保证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尽管孩子的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模仿形成的,但是需要父母做的工作仍然很多。用汽车方面的术语来说,就是孩子提供动力,父母掌握方向。有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难管,他们可能比大多数孩子活跃,更容易冲动,甚至更加顽固,因此,要使他们的行为不出圈,就需要父母花费更多的精力。

儿童的动机一般都是好的,但是他们需要引导。父母要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过马路的时候拉着我的手。”“你不能玩那个,会伤着人的。”“向阿姨说声谢谢。”“咱们进去吧,令人惊喜的午餐正等着我们呢。”“我们得把车子留下,因为这是叔叔的车子,他还要用呢。”“该上床睡觉了,好好睡觉才能长得又高又壮。”等等。

父母的引导是否有效,取决于他们是不是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标准(当然,没有人能绝对地保持一贯的标准),是不是说话算数(而不只是提高声调),在指点或者阻止孩子的时候是不是理由充分(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专横)。

父母当然不会坐在一旁看着孩子毁坏东西而不去管他,等他把东西毁坏了以后才去惩罚他。但是,在你的忍耐力达到了极限,或者当你失去自控的时候,你就会采取惩罚(假如你用的话)的手段来教育孩子。比如;你的孩子可能脾气很坏。他或许不知道你二、三个月前给他规定的限制是否仍然有效;他或许因为生气而故意捣乱;或许由于疏忽打碎了一件对你很珍贵的东西;或许当你在为另一件事感到闷闷不乐的时候,他对你有轻微的冒犯;或许因为他过马路的时候没有朝左右看差一点儿被车撞着。 这些时候,你都会勃然大怒,并且会惩罚或者至少想要惩罚孩子。

你的惩罚是否有效,最好的检验方法就是(在没有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前提下)看它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如果你的惩罚使孩子变得狂怒,与你对抗,而且比以前表现的更糟糕,那么,这样的惩罚显然没起到任何作用。如果你的惩罚好像使孩子很伤心,那就可能说明你对孩子的惩罚太严厉了。但是,不同的孩子对同一种惩罚的反应多少有点儿不同。

小孩由于意外或者粗心打碎盘子或者撕破衣服的事经常发生。但是,如果他与父母关系很融洽的话,他会真的为自己的过错而感到难过。这时,父母应该做的不是去惩罚他,而应该去安慰他。父母对已经知错的孩子暴跳如雷,有的时候反而会使他不再感到自责,并且会现父母争辩。

有些大一点儿的孩子喜欢摆弄盘子,而且常常打碎盘子。如果处理这样的孩子,你就应该让他拿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个新盘子补上,这对他或许比较公平。超过6岁的孩子的正义感正处于形成阶段,因些,对他的惩罚是否公平合理,他是会看出来的。然而,对不到6岁的儿童,要根据情节从轻发落,而对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采取这样的惩罚。父母应该也不愿意让一个小小的孩子早早地背上负罪感的沉重包袱。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远离麻烦,而不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当一个严厉的审判员。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该不该惩罚?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时是否该罚,存在争议。罚吧,就一个孩子,疼还来不及,万一留下心理阴影怎么办;不罚吧,屡屡犯错,真担心对他/她成长不利。那么,怎么把握教子的尺度呢?听听以下看法。

主罚派

读者李先生: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小孩子,犯了错误,就要接受相应的批评教育和适当的惩罚。这些惩罚,对他将来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他会知道,做错事情是有代价的。相反,如果犯了错误家长无所作为,那么规矩就无法确立,会给他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

读者刘女士:

受责罚少栽跟头

孩子犯错,与其留给无情的社会来教育,不如让有情的父母来帮助纠正。所以,教育和纠偏时,万万不可心软。打个比方,父母和教育者的惩罚,好比打针吃药,也痛也苦,但要远远胜过生病的痛苦。而且病到一定程度不救治(相当于错过了惩罚教育的良机),那么可能就永远失去这样的机会。

网友行者无边:

责罚要严格标准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往往看不得他受委屈,这样教育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谁的孩子谁不疼呢?孩子生病的时候,没有一个家长不舍得让他开刀动手术,但为什么在孩子犯错误时会经常不忍心批评呢?因此,要设定惩罚的标准,对孩子严格一些,将来才会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反对派

读者林老师: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还是习惯于用堵的方式,不允许孩子这样,不允许孩子那样,一旦犯了错误,动辄惩罚,这就好比是给这些活泼开朗的心灵画地为牢,其结果是孩子的错误少了,但是活力与创新也没有了。我认为,这种以牺牲学生创新的天性为代价换来的没有过错的教育结果,是一种失败的教育。不给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实际上也就是剥夺了他们实践的机会。

网友羊羊妈:

教育应以表扬为主

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也就是要让孩子多受鼓励,使他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保持愉快的心情。一个人在愉快心境中学习,无论是感觉、知觉,还是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对孩子们实施正面引导,以表扬鼓励为主的教导方法,能够维持和发展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网友清杏观主:

责罚易生隔阂

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激励,把长处得以发扬光大,那么其它的种种过失,也就很容易得到纠正或会自然消失。可惜,我们的许多家长及教师并不懂得这个道理,把“数落”当成了家常便饭,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与父母与师长的隔阂,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专家观点

山东英才・银座幼教集团总园园长赵春梅:

区分犯错的“有意”与无意

人的自尊心是性格结构中最可贵的品质。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呵护和引导的。孩子犯错没关系,关键是我们惩罚孩子的动机是什么,知道孩子错在哪里,是有意犯错还是无意犯错。想让孩子长记性、害怕、恐惧,结果却用讽刺、挖苦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痛打孩子一顿,孩子从此老实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没有了。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该有明确的针对性,要就事而论,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空洞,不能让孩子感觉批评与表扬针对的是人而不是事情。

我认为越要惩罚,越要尊重。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所以,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 罚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自尊和自信的孩子,往往会自我接受、自我肯定、自我赞许、自我推荐;有自尊和自信的孩子,更会表现出依恋家庭、依恋集体、依恋社会的良好心理倾向,因为他的自尊与自信来自于他们中间。因而,孩子无意犯错时,给予宽容和理解;孩子有意犯错时,则应该选择冷处理,或是批评、或进行有效的并对孩子不造成伤害的惩罚。

本文Hash:bee39fac0c5e16ffb3ce5e2c4f5ddf3c1986352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