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孩子不当孩子

家长教育孩子都喜欢从成人的角度去对待孩子,这是不足取的。什么时候要把孩子当孩子?当孩子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当孩子想去玩或想看动画片时,当孩子想哭就哭时,当孩子不跟您合作时,当孩子调皮捣蛋时——

人们经常说:“孩子还小,不懂事。”言外之意,其一,孩子就得像孩子一样生活;其二,不跟孩子一般“见识”,亦不必把孩子“放在眼里”。父母较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该把孩子当孩子时却不能把他当成孩子。女儿快满周岁时,旅居京城的我想方设法回了趟家。孩子朝我看看,伸出手,但当我伸手去抱她时,她马上躲开了。那既想亲热又怕生的表情挂在小脸上,毕竟差不多半年没见面了。孩子的外婆有点急,抱着孩子往我手上放,孩子一下子大哭起来。我说:“不急着要孩子认我这个爸爸,孩子也需要一个了解的阶段嘛,但这个阶段不会很久的。”果然,不到半天功夫,孩子就要我抱她了。诀窍是我跟她一起玩!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我发现孩子一天到晚特别好动,不是拿这个,就是翻那个,精力特别充沛。孩子想要拿什么东西非要到手不可,否则很难把她移开。见到盆里的水,或是水龙头放水非要扑过去玩,这可急坏了妻子和外婆,实在哄不住了只好带着脾气强行地把孩子抱开。我说:“要是孩子知道什么可以玩,什么不可以玩,那她就不再是1岁的孩子了。”象这样的事情很多。如果实在是危险品,可以把它们放在隐蔽的地方,使孩子得不到它们。但如果没有危险,为什么要限制呢?

◎不把孩子当孩子的种种表现:

1、孩子的世界是没有规则的世界。孩子打开柜门将折叠好的衣服一件件拿出来丢在地上:衣服下面“藏”有东西!而对孩子说这不能碰,那不能动,不要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或者对孩子的某些不合成人习惯的行为横加干涉和指责,都是把孩子当作大人看待。如果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脱口说出:“阿姨,你真漂亮,走在街上回头率一定很高”,您不觉得很吃惊吗?

2、有些父母,一回家抱起孩子就亲,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有些父母故意戏弄孩子,把孩子当成成人的“玩物”。孩子也有他(她)的自尊心。

3、动不动在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别人面前夸耀:“看我的孩子多棒!”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炫耀品”;如果孩子的表现不如意,就会“忧心仲仲”,甚至觉得“低人一等”。孩子的表现与成人的个人荣辱联系起来,于是将所有的希望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全部“押”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寄托品”,甚至“堵注”,承受着远非一个孩子所能承受、也不应承受的压力。

4、包办孩子的事情,替孩子做好一切。孩子不需要想自己该干些什么,也不需要想自己在干些什么,不需要对自己负什么责任,反正爸爸妈妈都替他(她)承担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为之忙碌,成为“仆人”。

5、强制孩子学这学那,剥夺了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孩子从幼儿园一回家,马上问:“今天你在幼儿园学了些什么?”孩子的童年是天真、浪漫并充满幻想、情趣及快乐的时期,而游戏就是童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如果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被各种名目的“学习”占用了,如果孩子的稚嫩、敏感的心灵被各种繁杂的知识所搪塞,那么,孩子就没有被当作孩子来对待,他(她)被当成了“学生”。孩子想象的激情与创造的灵感也就随之被扼杀掉了。

请不要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生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父母为了让孩子多一技之长,从胎教开始,就开始让孩子尝试各种学习,更何况在出世后上的各种培训班。父母的这种心情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毕竟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是我们人类在一生中始终必须面对的事情,接受教育以及教育他人。我们的文明社会即是教育的一个直接后果,只有借助于教育我们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就是拥有爱与创造能力的人,这种能力绝非单纯的某种技艺;最重要的,是它还蕴涵着一种深刻的信仰。否则,教育便只能沦为可怜的工具了。问题是,教育一旦被工具化,这也就意味着人成为了工具,而事实上,人永远是要超越于工具的。学校是我们接受教育的地方,在希腊语里,学校一词是“闲暇”的意思。因为在希腊人看来,学习属于人们摆脱了动物性生存繁忙之后的事情,因此,它同基本的谋生技能并无太大关系。他们之所以需要学习,首先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认识生活。这样,哲学就在他们那里诞生了。但是,哲学着重强调的可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爱。也就是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如何去爱知识。唯如此,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才不至于堕落成一个冷漠麻木的人。希腊人对于探索知识过程中这种情感因素的重视,有效避免了让人成为知识的机器抑或是学习的奴隶。我们古人给予师者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这里,传道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授业。道是学,业是术。学是对于知识的热爱,术是借知识以维持生存的手段。所以,没有学仅有术的学术已然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我们今日国家的学术可谓空前繁荣,不论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成果均已多得铺天盖地。可是,看看那些学者,再看看我们的社会,究竟能看到多少真正热爱学术的激情呢?那些铺天盖地的成果是因为“学”而为,还是因为“术”而为?如果真的是因为学而为,那为何我们的校园里总不断会有那么多因心理困惑而走上极端道路的学子呢?师者缘何不能解惑,学子又缘何那么厌恶学习?这着实够奇怪的,我们今天的学习热情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古人,孩子尚未出世便开始在子宫里接受父母的胎教。等到一上幼儿园就正式投入了全面的紧张学习:学英语、学绘画、学钢琴、学舞蹈、学轮滑……真是五花八门。然而,不久你就会发现,许多热衷于学习语言的孩子,却压根不喜欢文学这种“语言的艺术”;一个获得十级钢琴证书的女孩,对于音乐史竟然一无所知,她可以将巴赫的曲子弹奏得美妙绝伦,可对巴赫本人却毫无兴趣。这些个无时无刻不在拼命学习的孩子啊,他们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本领,但却唯独没学到对自己所掌握知识和本领的爱。有鉴于此,你不能指望一个有绘画特长的孩子,一定就是个有美术修养的孩子。这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常识。毕竟,所有的“学”都已被我们当成了谋生之“术”。大量课外英语班、作文班、美术班、奥数班的开设,不就是一种谋生的方式吗?家长和老师们先是齐心协力把我们的孩子打造成学习的机器,其目的无非还是为了将来能使他们继续成为机器赚钱的机器。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教育被我们看作了投资。既为投资,必须讲求的当然是回报了。因而,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将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进行深造,这显然是件与心灵无干的事情,唯一需要参考的不过就是何种专业才能够带来最大额度的经济回报。盘点一下这些年来国内 各省市的所谓高考状元,其中又有谁选择的不是金融、经济、工商等这些具有赚钱前景的专业呢?

本文Hash:8edfb8841440e631debaa4b367df0b9fa9e21894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