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看待孩子的成功

怎样看待孩子的成功

什么是成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因为“成功”往往与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所以,具有不同的人生理想的人会用不同的意思来解释成功。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家长、教师喜欢将具有“高学历”或“高职称”、具有一定权力和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威望等视为“成功”,认为只有获得这样的成功,孩子将来才能有人生幸福。那么,在上学阶段,就要努力不惜一切取得好成绩,因为取得好成绩才能上名牌大学,进而获得“高学历”或“高职称”等等,这样,对这部分家长和教师来说,好的学习成绩几乎等于孩子的成功。

这样的观念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成功是可以选择的,这部分家长只不过选择了“高学历”或“高职称”等作为成功的标志。但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选择是否适合自己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如果不适合,孩子将怎样达到家长所选择的“成功”,如果达不到,他如何能感到人生幸福?

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挣大钱作为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真的有许多种。但我们现在可暂不讨论是当科学家成功还是当作家成功,我们更关心成功的本质及其对独生子女健康人格和人生幸福的影响。就人生而言,什么是成功的本质?对成年人来说,成功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状态。成功的人可以被看做是充分发挥了自己潜能的人,他们对自己所喜欢的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有一种胜任感。这样看来,成功的人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如一位司机,他觉得他担任这个工作是发挥了他的潜能,并通过克服种种困难得到一种胜任感,获得了生活的乐趣,那么他就是成功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是否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只要他有这种状态,就可以看做是成功。当然,在一些领域里,由于得到胜任感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能力,因此,处于这些领域的人容易被看做是成功的。比如,一位副教授和一位餐馆经营者相比,副教授就容易被看做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这位副教授没有感到充分发挥潜能的乐趣,对他的工作没有胜任感,这能否算作成功吗?相反,如果这位餐馆经营者有了这些成功的感觉,他就是成功的了。

人们常常会把职业与人生的成败挂钩,其实,只要我们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发现适合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从战胜各种困难中获得乐趣,那么,无论做什么都能是成功的。

同样,对孩子来说,成功也具有下列含义:

●不断发现、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潜能;

●对适合自己的(或喜欢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或其他活动有一种胜任感;

●因为胜任,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我们以为这样的孩子就是成功的,并为他的人生幸福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讨论成功,我们不能回避有关学习成绩的问题: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无疑学习是最主要的活动,所以人们容易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成功。就孩子个人而言,如果一个孩子的成绩与别人比并不高,但他真的感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比如与自己比获得很大进步),对所学功课有一种胜任感,并因此得到心理满足,他就是成功的;相反,也许有的孩子比这个孩子成绩高许多,但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只觉得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活动,他就是不成功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孩子因学习成绩而感到满足,并不是因为从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乐趣,而是因为老师、家长在拼命强调成绩,使得他们觉得好成绩是重要的。我们应该指出,尽管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参 考标准之一,但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并非所有孩子都必须以是否得100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成功不是说每个人都一定达到“高学历”、“高职称”或100分,而是说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这一点实际上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就是要用100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一个班级里,得100分的很可能是少数人,第一名更是只能有一人获得,那么,大部分儿童就成了失败者。大多数儿童成就需要低,实在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成功太少。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我们的衡量指标,应该更关注儿童自身的需要及其满足,而不是成绩的名次。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应该学习什么?这是家长们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美国教育学研究者珍妮特・沃斯指出,儿童所学的课程应该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个人成长课程,包括自尊和自信的建立。2.生活技能课程,包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3.学习如何学习的课程,使学习可以成为终生的过程并且充满乐趣。4.具体内容的课程,通常综合各种主题。目前我们的教育所能给予儿童的大都是第四种课程,即各科知识。学习成绩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第四种课程的掌握程度,与前三种课程几乎无关。而前三种课程恰恰是最能让孩子发挥主动性、最具挑战性的课程,是更能让孩子获得成功感觉的课程。而且,对孩子未来最重要的不是现在他们能在第四种课程上得多少分,而是在将来能有多大的学习潜力。所以,我们要把眼光放远,如果孩子在前三种课程上获得进步,就应该及时鼓励他们,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也是一种成功,并且是更重要的成功。

很多家长说,其实我们也不想逼孩子,但高考迫使我们逼着孩子学习。的确,家长们无法改变高考的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行为来改善孩子成长的环境。至少我们可以做如下几件事:看孩子是否适合参加高考,如果真的不适合,我们可以与孩子探讨其他的发展前途;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仍坚持鼓励态度,并帮助孩子减轻精神压力;无论孩子是什么情况,都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信任、理解和鼓励。同学习成绩一样,高考也并非就一定是孩子成功的标志。有的孩子高中毕业后从事某种职业仍能获得一种成功感。

总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是指导者,同时也是助手。家长所要求的,是提供各种信息和可能性,帮助孩子建立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培养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己负责的能力和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充分的自信,不是考试得第一的自信,而是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幸福人生的自信。

该怎样对待爱哭的孩子?

  问:我的女儿两岁半了,特别的爱哭鼻子。说的不爱听了,哭,说话大声了,哭,穿衣服不对了,也哭,有一点不顺心就哭,还必须要‘毛巾’擦。把自己关在厕所里哭,我们也没有谁这么对待她呀,孩子今天上幼儿园了,我就特别担心孩子的这个毛病。出门也不爱说话和谁打招呼,请问老师,我们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望老师指点迷津!

  答:我见过有一个妈妈是这样做的: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商场里哭闹着要玩具,妈妈说,玩具不能买,但我允许你哭,我是你的妈妈,所以无论你哭多久,我都会陪着你。这个孩子足足哭了三四个小时,然后跟妈妈回家了。后来,哭闹明显少了。我觉得这种办法是可取的。

  哭是一种消极情绪,在成人那里表示痛苦、害怕、不安。可是在小年龄婴幼儿那里,哭除了表示不快乐、生气之外,还是一种交往方式。这个年龄虽然已会说很多话,但在着急的时候,他们就用哭来表示,好像他多么"痛苦"。只要你解决了他们的要求(比如斗橱顶上拿来他的小网球拍、帮他逮住从手里跑掉的蝴蝶、搭好倒了的积木高楼等),他们马上就不哭了。 天性敏感的孩子就爱哭,这是他的性格特点,并不是坏。对他们来说哭的“机会”非常之多,像上面说的,想要做一件事,说不清楚就哭;跌倒了也哭;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也哭;想多吃一块糖,不给,也哭。

  怎样对待一个爱哭的孩子呢?可以这样做:

  (1)一定要弄清楚他为什么哭,找准根源,解决了,他就会停止哭。

  (2)不要怕他哭,不要他一哭,就把什么好东西都拿给他,以致他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要得到什么就哭。

  (3)不要就哭论哭。注意力就在哄他不哭,只是一味地说着哭的事,比如:“别哭了,妈妈带你买糖去”;“别哭了,一会儿我们上街去玩”;“可不可以不哭啊!都是妈妈不好,没给你买那辆小汽车,待会儿就去买”等等。你愈说哭,就愈刺激他哭。

  (4)不要惩罚哭。比如说:“别哭了,待会儿警察叔叔听见了,要把你带走了”;“再哭,爸爸就打你”;或者自己就打他。需知哭并不是错,用强力惩罚哭,或者恐吓他不哭,结果会遭来更长久的哭,更厉害的哭。

  (5)帮助他用语言“换取”哭。比如他想要橱顶上的小网球拍,拿不到,而哭。可以教他说:“我要拍子,你给我拿下来”;又比如一个小朋友抢走了他手上的小熊,,帮他有礼貌地从那个小朋友那要回来。

  (6)不要老说:“不要哭”、“别哭”,这样反而“提醒”了他的哭。可能他已经平静下来了,你这样说,反而又使他想起了哭。

  (7)最好是用平常心来对待,带他上街走一走、到邻居家串个门,买点小食品吃一吃,打开电视看一看,就像平时那样做,很自然的。

  (8)对于哭得比较“伤心”,时间又比较长的孩子,不能不理睬(这也是一种惩罚〕,可以换个人去安慰他。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打电话给邻居阿姨,让他们来陪他一会儿,给他“台阶”下,有时往往奏效。
 

本文Hash:4157b29c2fbb64ff0beb13b286399ce5c27af5f9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