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就让孩子自己成长

生活现场一:

厦门的一个朋友在公司招聘时遇到这么一件事:他们公司正在招聘程序员,应聘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丁小军(化名),22岁,某名牌大学毕业生。条件不错,于是朋友通知他来面试。没想到,他面试的时候居然是妈妈带过来的。朋友微笑着招呼她:“阿姨,我们要面试了,请您到一旁稍候,好吗?”丁妈妈却一直笑着说:“没关系没关系。”就是坐在儿子旁边,不肯动。朋友只好硬着头皮开始面试。面试中,有些问题小丁很快就回答了,有些要稍微思考下,就在这思考的过程中,丁妈妈就插嘴说:“我家小军从小就很乖很听话……我家小军在学校老师都表扬……我家之前去了某家公司面试,对方很欣赏……我家小军……”

最后,朋友录用了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他说,连面试都离不开妈妈,一点独立性自主性都没有,这样的人怎么能用呢?

生活现场二:

这是广东卫视《对话前沿》节目播出的一个真实故事。节目中,母亲一脸痛苦,一脸无奈,一脸的落寂,一脸的母爱难遣――为了离家出走而不肯归家的17岁的儿子。面对无数的观众,母亲哭诉她施与“母爱”的惊天“壮举”。儿子自小就被母爱和父爱宠溺着,孩提时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他们每天都要给儿子金额不等的零花钱,但有一天儿子不再满足于他们所给予的三元五元,而是狮子大开口,全然不顾家里的财力和生活状况。作为母亲,仿佛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才是真爱孩子的母亲,到少在她的心中是这么认为的。哪怕是去借、去卖血,她都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儿子读初中时,父母亲至少为他卖过10次血。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次儿子找他们要钱都是理直气壮,不给就骂就抢,母亲只是在一旁静静地流泪。

后来,儿子已经膨胀了的欲望的沟壑实在难以填平,母亲就外出打工。挣来的血汗钱都一分不落地寄给了儿子。可就这样,仍不能满足儿子叛逆的欲望。据不完全统计,儿子为了“闯社会”竟毫不心疼地先后花去了家里多达11万的钱财而一无所获,并且离家出走不肯归家。母亲的心碎了,她只有借助电波呼唤爱儿回家。

专家解析:

上面的两个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两种毫无原则的母爱,一种是包办型的,一种是放任型的。

包办型的母亲认为爱孩子就是不要让孩子受一点点苦,受一点点累,能帮孩子做的都帮他做。小到日常生活,早上起床,母亲会帮他穿衣服鞋袜,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早餐更是不用说了,几乎一周7天不重样,然后准备书包,送到教室门口;晚上睡觉,帮他洗脸、洗脚,帮他脱衣,帮他盖被子……大到孩子找工作,母亲会帮他准备简历,替他打电话,陪他面试……这样的母爱,几乎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会遭到拒绝,而任何行为也都会得到母亲的理解和宽容。而孩子看似不用受苦,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的待遇,但一旦让他们独自面对生活,面对竞争,他们就会束手无策,惊慌失措。

放任型的母亲,对孩子放任自流,无限度无原则地满足其需求,认为孩子的要求不管是不是对的,做父母的都应该满足,这才是爱。事实上,这是一种溺爱,是母爱的泛滥,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毁灭。溺爱下培养出来的孩子骄傲、自私、任性、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动手能力差,而且遇事应变能力也差。就像那位打工、卖血给儿子钱的母亲,不去管儿子要钱是做什么,只要儿子开了口,不 自己有没有都想方设法去满足儿子的要求,而从来不去想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

这两种类型的母爱,都是一种毫无原则的爱,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曾回忆说,她小的时候父母就让她独自骑车上学放学,还要买菜做饭换煤球,既培养了她的生存技能,又养成了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让她后来能从容面对人生的坎坷和挫折。所以,爱孩子,就应该放手让他自己成长,让他去经历他人生中应该经历的挫折和困难,只有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起来,他的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稳。

爱孩子就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孙瑞雪教育机构的“爱和自由”的教育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教育。

  当越来越多的孙瑞雪教育机构的家长从认知层面,深刻认识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是何等重要时,我们内在开始有一个声音:“我是否在做我自己?”

  如果我们从未体验过做自己的感受,我们很难从内在支持和协助孩子去成为他自己。我们不自由,就不能给孩子真正的自由;我们没有安全感,就不能真正给孩子安全感。

  孩子的诞生,让我们面临生命的双重课题,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对于自己,找到自己!我们开始明白,去协助孩子生命成长时,我们就会觉得很难,我们会常常发现自己不知道孩子的内在怎么了。

  于是,作为父母,自我生命的成长,孩子生命的成长,协同进行着。

  爱孩子,让我们成长自己

  从2000年开始,各种成人的心理培训、心理治疗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逐步开始,在各种的心理培训当中,会发现,核心主要都在于找到你自己,让你成为自己。

  我们总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是活在社会的期待中,70年代的一代人是活在父母的期待中,我们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很重要,于是我们要去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事情;到现在的这群孩子,80后的孩子是另一种状态,他们不知道怎样来寻求自我,所以他们在寻求自我的路上迷失了。

  由于深处在“爱和自由”这个教育中,我的生命内在更有一种强烈的声音,找到我自己。我在真实的感受到什么是成为你自己的时候,是一次去旅游,有一天我在一个城墙的墙头上坐着,看一本书,《一生中不能不想的事情》,我偶然翻开,他是这么写的:“你是不是你自己,要看你是否自由,你是否自由要看你是否自己依赖着自己。”读到这个的时候,立刻会有一个感觉,你可能会依赖于保姆,你可能依赖于老人给你带孩子,你可能依赖于某个心理导师来指点,你可能依赖于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来带孩子,书中说“最先依赖都是一个表象,最可怕的依赖就是,你自己的人生完全依赖于别人,你认为你的快乐是来自于别人,你认为你的时空是来自于别人,你认为你的安全感要来自于别人。”

  看完这一段,我触动太大了,就我个人来说,那段时间里我觉得在自己的领域里做的不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依旧觉得我不够快乐,因为我一直在寻求一种安全感,我寻求老板给我安全感,我寻求我在这个事业中的安全感,但是我却忽略了我自己是否拥有安全感。那一刻的这种感受,这种内在的觉醒,促动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走向自己的安全感,走向独立,走向自我。

  这个过程中,当我自己的内在生命发生变化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爱和自由”的教育,为什么反复地告诉大家,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孩子他生命的安全感建构在自己的生命上。因为这样他才真正知道他到底是谁。

  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所以,在我们的教育中,“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渗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在每一个行动中。爱,自由,是老师和孩子的生活。我走在广州时代廊桥(孙瑞雪幼儿园)的校园里,我看到学校里孩子们直接叫着老师的名字,就像如同喊伙伴的名字一样,我看到孩子和老师那种平等的自然流露,而这一刻,这个老师和孩子之间的独立性,不是一个身体上来划割的,而完全是从精神上的。

  一切都在坦然之中,一切都在自然之中。所以每一次讲,每 刻我看到孩子这种状态的时候,我都有一个感觉,作为父母,如果你拥有这种和孩子之间精神上的互动的时候,如果你真的是一个独立的父母,如果真的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的时候,你真的可以和你的孩子很好的成长!所以,我想,我们的学校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家长走出第一步,这样可以真正帮助到你的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

  “我是我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有些人有部分像我,但是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因此,从我身上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是真实的代表我自己,因为是我自己的选择。”

  在这个学校,孩子就是孩子,这个孩子就是这个孩子,那个孩子就是那个孩子,为什么要说爱和自由,只有自由才可以把儿童自由的呈现他内在的想法。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人们都说家是港湾,因为在你的家中你完全可以放松,你完全可以自由的做一切,所以在家的时候,你所有的心态全部都是放松的,包括争执,当你们两个人吵架,你也不会在公共场合去吵,但凡有自知的人都不会去那种地方吵,因为你知道那不是一个放松的姿态,但是到了家里你不一样,那个环境可以完全的放松,可以真实的表现。所以,在我们的幼儿园,全部的氛围就是自由。自由,孩子才能展示真实的自我。

  我举个例子,在我们的幼儿园,不仅在办公室,假如这个孩子不能进园长办公室的话,我们就说没有把“爱和自由”的精神贯彻下去,因为对孩子来说,幼儿园每个安全的地方都可以去。每一个孩子入园时,老师要带他到每一个环境去参观,告诉孩子哪些地方可以自由出入,哪些地方比如厨房,只能是老师带着进来。这样,孩子就非常清晰,可以完全按照他自己想做的来做,所以我们说在这个教育是不评判孩子的。

本文Hash:828dac14d7b48402430e553e7e8211a248edb934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