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课堂上受到公平对待

在课堂上,学生答不出问题,老师到底应不应叫别的同学“救场”?还是让学生继续努力地回答,直到学生答出?这的确是个矛盾的问题。来看看下面这位老师是如如何处理的吧。别“放过”任何一个答不出问题的孩子课堂上,我叫一名学生起来回答如何求72的立方根,要是这个孩子看着我不回答的时候,我就会等待。班级里的所有学生都知道这个规则,没有人会挥舞胳膊争着回答,没有人会在等待中变得烦躁而着急的望着我,仿佛在说:“我知道答案!叫我啊!”让孩子在课堂上受到公平对待教室里坐满了注视着我的教督、校长和教师们时,我转向另一名成绩最好的学生来“救场”是非常容易的。我可以简单地说:“奥塞,你能帮萨拉来回答这个问题吗?”但在我的班级中,这种“救场”绝不会发生。我想让教室里的所有学生知道,他有责任跟所有同学一起达到同一学习水平。小编总结:老师不希望快速的“跳过”学生,因为学生不能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而放弃他们,教师就是在向全班学生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而且,老师会给学生混过课堂的机会、让学生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兼职编辑:廖键桁)

给孩子上一课死亡教育 让孩子平常心面对

  应该说,“死亡教育”这个概念的出现,是教育越来越贴近生活的体现,是教育进步的好现象;可惜的是,正如许多初衷很好的事物在实际操作中变形走样,“死亡教育”的操作形式,好像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尤其令我震惊的是,竟有些教师把“划去一个亲人”的游戏——首先在纸上写下10个或5个(个数没有关系,可以认定)自己最亲的人,然后设想一种不得已的情况,逐个地划去一个亲人的名字,意为其死亡或永远离开——也做成了一种“死亡教育”的形式。

  这真是太好笑了。哪个孩子愿意由自己选择亲爱的人死去呢?何况,我们有能力指定亲人的离去吗?迫不得已,就可以划去一个亲人,我想倒更像是对孩子进行“残忍度”训练。

  在我看来,不论采取哪种形式进行“死亡教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当遵循以下两点。

  一、死亡是很自然的。我想,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肯定不是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产生心理阴影,而是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让他们以平常心坦然面对死亡。我听过两个例子,觉得做得很好。

  一个例子是说,一所幼儿园以麦子的生命历程来进行“死亡教育”。一丛麦子在孩子的手里,从发芽、成长、结穗、一直到枯老。孩子们在麦子枯老的时候,以浇水施肥来试图延长它们的生命。他们失败了,但是他们基本上也感悟到了死亡是必然经历的过程,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无力抗拒,所以我们不该太执着于亲人的逝去,而是要继续自己的生活,坚强地活着。

  另外一个例子则是说,一位老师以树叶间的对话来进行死亡教育。秋天到了,一片发黄的树叶问树爷爷,能否不离开树端、飘落到地面上去。树爷爷指着似有若无的“叶芽”说,它们要长大。可见,老叶的离去,是为了给新叶让路。所以说,死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非常应该的事。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也可以看出,优秀的“死亡教育”都是非常间接而采取感悟式的,点到为止;毕竟,我们进行“死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们一旦遭受亲人死亡时能具有足够的坚强。

  二、死亡是很突然的。正常来说,死亡是在我们生命机能用尽的时候。可是,在生活中,非正常死亡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其实无法知道,身边的人会在何时何地离我们而去。曾看过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在外打拼的孩子,忙得连和父母通电话的时间都没有;他的心中,一直盼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再好好报答亲恩。在他看来,父母的年纪还不算很大,他应该有这个机会的。终于有一天,他“混”出模样来了,兴冲冲地回到家乡,却得知老父亲已经在一年多前过世。

  我想,很多孩子现在正安然地享受着父母打造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而心中也筹算着将来如何报答亲恩。然而,既然上天也常常拿捏不准我们的生命何时终结,那么我们何必空许遥远的将来,不近在眼前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呢?一杯水、一句懂事的话、一个星期一次小小的家务,都非常的微小,然而其意义却并不一定比将来给父母住豪宅相差多少。

  久久健康网提示:很显然,在死亡被电脑游戏“轻巧化”的今天,对孩子们进行“死亡教育”是很必要的。但是,但愿“死亡教育”能够少一些噱头和作秀,对一些国外的做法——如让孩子到敬老院进行临终关怀,要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是仅仅学点花哨的表皮,因为引导很难、误导却很轻松。

实习编辑:洪雨洁

本文Hash:892367dfa198e1fa7654036ed71586868d8521c5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