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孩子做出选择

有些父母会包办控制孩子的一切,以为这就是爱。然而,无论父母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有一种感觉,他们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活、会迷失自己。

要让孩子做出选择

你得选择一下

1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

让孩子去确定某件事时,你可以告诉他说:你得选择一下。

2学会用这句话激励孩子:

这个早晨家里乱成一团,可冬冬却兴奋极了。妈妈一面在能装得下冬冬的特大旅行袋里放着衣服,一面对跟在身后的冬冬说:“你得选择一下,是带这只绒布狗,还是带那只泰迪小熊?因为我们的包里只能装下你的一件玩具。”

“你得选择一下”这个说法,冬冬已经不陌生了。虽然他只有三岁,一个星期前,他就在去海滨还是去外婆家过暑假的选择中决定了去外婆家。

选择玩具是小事,但去哪儿度假可是大事,孩子能选择吗?当然!在他还不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心愿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己的选择――在许多伸出的手臂中,他只奔向妈妈;你把玩具堆在他的面前,他却不理不睬地爬向门口,告诉你“我想出去玩”。当他开始说话时,还经常会说“不”,选择与决定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选择能力,越俎代庖。

孩子在幼儿时期,做决定的能力培养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让孩子做决定,使他们更有判断力和决断性。身为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做决定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

在一个商场的店庆活动中,两个三四岁的孩子围着赠气球的大姐姐争吵,一个说:“我喜欢红色,这个红气球给我。”另一个说:“我不要白色,白色的不好看。”赠气球的女孩子问:“你不喜欢白色,那粉红色的好不好?”孩子点点头,拿着气球走了。

变通一下就能化解纠纷,孩子之所以坚持,是以为没有选择,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多提供一些选择。当他慢慢成长起来后,“可以选择”这样的观念就会逐步形成。

你可能有点儿担心,孩子的选择总是和你的意愿相反会不会使局面失控呢?当我们晚上问孩子“要先讲故事还是先洗澡”时,你知道大部分的孩子会怎么回答吗?他们大多会回答“洗澡”。科学家曾做过类似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的习惯总是顺着问题出现的先后,选择最近的一个答案回答。

这个有趣的实验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如果孩子面对的是两件事,不知该怎么办,而你已经确定他应该怎样做,不妨试着用这个方式诱导孩子做决定。但是,这一招对只有两三岁的幼儿有效,而对大一点儿的孩子就需要你帮助他对多个选择进行分析了。先让孩子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然后你说出你不同的理由,最后推荐你们都可能接受的几种选择,说服孩子重新选择。

你总是将意识强加于孩子吗?那可真是糟透了。因为,在一定范围内让孩子做主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关键。

孩子能将玩具收进玩具柜,那就放手让他去做吧,你没必要指示他非要将小熊放在第一层架子上;他总喜欢将水彩笔放在桌面上,你不必每次都在他去幼儿园后,再替他放回抽屉。实际上,三岁左右的孩子就有“乱”的意识了,不要低估他的主动性。当然,你要有点儿耐性。孩子的问题是往往偏执于自己的第一个判断,别介意让他吃点儿苦头。

不少的父母常用这样的话来压制或打消孩子的尝试选择——

“淋了雨你会感冒!”

“周六去登山?那太危险了!……”

你一遍遍地苦口婆心,他却是一脸的不相信。孩子和成人一样,需要经过自己的尝试来获得经验。在你确定孩子可以承受 ,给他决定权,让他尝试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孩子失败了,也不要过于指责,对孩子的尝试或是选择不要否定,只要对他讲明失败的原因,而不是说:“看,我早说了吧,都是你不听话。”

三岁的孩子已开始对自己有了一些了解,越来越表现出他的个性,有了“自我意识”,会开始感到自己和母亲是两个个体。这时,父母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逐渐给孩子一些自主权。例如孩子的衣物虽然是父母买的,但物权是孩子的,可由孩子自由支配,它能使孩子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厚爱。大人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使孩子增强自豪感、责任感,自信心也会增强。让孩子决定自己今天穿什么,还能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解一些穿衣常识,如要看天穿衣,衣物应该怎样搭配颜色才算协调,使孩子获得许多有用的生活常识。

给孩子穿衣的选择权后,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麻烦,孩子一定要穿一件与天气不合的衣服,劝也不听,这怎么办呢?首先家长应该明白,孩子有逆反心理,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他们有时是想弄清在一件事上到底能走多远。所以这时大人不要着急生气,可以给孩子耐心地讲清为什么不应该穿这件衣服,也让孩子讲出一定要穿这件衣服的理由,当理由可以接受时,父母也可以让步。所有这些都不奏效时也可按孩子的意愿穿,然后让老师、阿姨、邻居来指出孩子的错误。因为孩子很重视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就会马上提出改正了。父母千万不要因一时的冲动责骂孩子或硬让孩子穿上他不愿穿的衣物。

有这样一个故事——

“强强,快点儿做你的作业。做完后,你可以到外边去玩一会儿,可以自己决定玩什么。”

“好,妈妈,我马上就做完了。”七岁的强强回答着,然后继续做他的作业。不一会儿,他就完成了。“妈妈,我做完作业了。我想去滑旱冰板。”说着就要去换鞋。

“滑旱冰板容易摔坏,现在又刚下完雨,你还是打会儿篮球吧!”

“不会摔坏的,别人不是都在滑。”

“你真想滑?不怕摔?”

“是的,我想滑。”

“算了吧,你会摔坏的,还是去打篮球的好。”妈妈想了想说。

“不,妈妈,我要去滑旱冰板。”

“行了,听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去打篮球吧!”

孩子没办法,他不能自由决定自己的喜好,只好听妈妈的话,去玩其它的游戏了。

开始时妈妈告诉强强,他可以决定玩什么,而最后却是妈妈替儿子做了决定,甚至与强强争执,直至他同意不滑旱冰板为止。在这件事情上,妈妈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让强强自己做选择。如果我们要教孩子做出聪明的选择,就该给他们机会。如果需要的话,还要给他们机会去犯错误,让他们从经验中学习,而不是从我们的说教中领会。强强把妈妈看成是大老板,她不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爱好,不让他以身实践学会保护自己而不受任何伤害,不让他懂得如何忍受痛苦,如何锻炼自己的毅力。这样的妈妈就是以老板身份出现的,而不是以辅导者的身份出现。另外,妈妈有言在先,允许强强自选游玩项目,而后又自食其言,削弱了孩子对妈妈的信任。

小编总结:想使孩子心情舒畅地去执行,一定要花点儿时间与他们谈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如果孩子有疑问,欢迎他们提出,大人可以与他们讨论,直到双方达成共识。这样再贯彻起来就不是简单地施展权威,而是使孩子也参与制订的计划,也会减少孩子的反抗心理。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让孩子做主

  凡所压抑,必是助长

  我们有时候重视“好坏”、“对错”、“成败”、“标准”、“规则”远远大于重视孩子的自由、意愿和快乐。

  很多父母只允许好的,完全摒弃坏的。最好是从孩子早上一睁眼到晚上闭眼之间,一直做有意义的、充实的、进取的、不浪费时间的事情,总之每一刻都不要浪费,每一刻都有意义——当然这是父母眼中的“意义”。

  结果是,孩子对“好的”越来越厌烦,越来越拖拉,越来越心不在焉;而“坏的”变成了诱惑,变成了不可遏制的冲动。

  凡所压抑,必是助长。这样当孩子终于有自由的时候,他并不会选真的对自己好的事,而是选一直没机会去做或者担心以后再没机会做的事。他的内在动力就这样被扭曲了。

  如果你能把任何事情都平常对待,好的、坏的都摆在孩子面前,告诉孩子你的理解,允许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你会发现,只要他的舌头是健康的,他一定会感到洋快餐的单调;只要他的心是健康的,他一定会追求更充实的快乐。

  一个一直被管制被压抑的孩子渴望放松、自由,扑向电视和游戏,他可能停不下来,但是当他精疲力竭之后,会感到空虚和无聊。当他做了那些更有营养的事情,会觉得兴奋、充实、有价值感和存在感——他自然会更喜欢这样。

  所谓幸福就是——我愿意!

  事实上,为自己做选择并负责是弥足珍贵的,人之所以为人也在于他能为自己做选择。

  幸福就是我愿意;幸福是“这就是我想做的我做了”,而不是“这是你要的,我给你做了”“这不是我想要的,可我不得不做”。只有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如果我的意愿得不到实践,那么我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呢?即便按父母说的全做对了,那也不是我的,我一点自信心都不会有,一点切身体会都没有,一切对于我来讲都是隔岸观火。

  会有不少父母认为:可是孩子太小,他并不懂得为自己做选择,那我们怎能不为他做选择?

  首先,根据自己的心意来做选择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极小的时候就会选择让谁抱他?是他不懂得为自己做选择,还是他选择的不是你希望的?

  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讲你是对的,孩子需要一些成长和经验才能更好地为自己选择。而这恰恰是我们让他尽早为自己选择的理由,而不是剥夺他为自己选择的理由。

  有一次,我和嫂子一起带4岁的侄女言言去商场买玩具。我告诉言言:你想要什么玩具都可以,但只能买两个。言言最后看中了一个很复杂的手工拼装的别墅模型。

  但是,也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不太容易玩的玩具,嫂子很想说服言言放弃,但我对嫂子说:这个拼装玩具,言言不会玩,我们就和她一起玩,可能会有点困难,而克服困难会给人很大的成就感,这对言言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是很好的锻炼;若玩不成,她便知道有些玩具是玩不成的,这就增加了她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下次再选玩具一定会考虑这个因素了。这也是很大的收获。

  让孩子做主!

  在我眼里,“我选错”比“总对,但我不能选”好得多。或许有的父母会说“要是那个错误的代价不能承受呢?”我的理解是,其一,你那个“不能承受”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你内心紧张的话,很可能你的底线过高;其二,你怎么这么轻视孩子选择的能力呢?

  如果你一直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他可能长大恋爱的时候非要选某个人,因为他不希望连这样的事也由你来做主,你的道理再硬也硬不过他要自主的渴望,所以他不听不是因为你说的不对,而只是因为是你说的;相反,如果你从小让孩子自己选择,他就不会捍卫自主到用力过猛从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正因为他从来都是自己选择,所以他更了解自己。而且,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为自己选择,他的选择和他年龄是相配的,又有多少的错真的不能承受呢?

  所以,父母应该对孩子发出这样的声音:

  “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永远不是,因为你的自主权是天定的,问题在于这是你想要的吗?我会支持你做所有你想做的选择,即便不那么好,如果你愿意承受结果,那也可以。我相信你的选择一定有你的理由,可能你会因为经验不够犯错,但这不是问题,你会从中学习,这就是人学习的必然方式之一,我相信你会越来越了解自己,越来越能为自己做出好的选择。”

本文Hash:7a0b5912167a79d2024027d9587c5aee32dcb92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