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

yunyun的妈妈:用美好的感情来引导孩子

我丈夫在部队,我们一年只能见一、两次面,平时都是打电话、写信交流感情。女儿小的时候,丈夫来电话,我们母女俩总是抱着一个话筒,共享夫爱、父爱。女儿慢慢长大,我们夫妻俩打电话就开始避嫌了。

一天晚上,待女儿睡后,我们又开始煲电话粥。我们你亲我爱的絮叨了半个多小时,丈夫才说:“早点睡吧,宝贝,做个好梦,我爱你!”我也回应了他同样的话。当我恋恋不舍地放下电话,回过头来时,不禁吓出一身冷汗:女儿不知什么时候站到我身后。女儿诡秘地一笑:“我可不是想故意听你们的悄悄话。我有事要跟您说,您老是不放电话,我就只好等着。”想到刚才的夫妻情话被女儿窃听到了,我恼羞成怒地喝斥道:“有什么事明天再说!你小孩子家别管大人的事。”“那有什么,看您和爸爸这么好,我心里儿高兴呢,不像婷婷的爸爸妈妈,见面就吵架,还要闹离婚,婷婷整天都哭。”女儿倒显得从容不迫。我一惊:是啊,我们夫妻相亲相爱为什么不能让女儿知道呢?让她也幸福着我们的幸福,感受家庭的温馨,对她的身心成长应该是有利的。

再以后,我们打电话也不特意避开她了,我还主动和她说:“我和你爸爸彼此爱慕、互相牵挂,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心里却很温暖,干什么事都有力量。”丈夫回来后,我们俩手挽手买菜、散步,他给我吹头发,我给他揉肩,女儿在一旁感叹:“要是普天下爸爸妈妈都像我家爸爸妈妈,那世界上将会减少多少争吵,减少多少不幸的、孤独的孩子啊。”我趁机对她进行爱情教育,说大多数夫妻都是因为爱才结婚,可要守住爱情、呵护好爱情却并不容易,那需要细心,还需要艺术。女儿频频点头。

20岁的大学生:当我们懵懂、好奇的时候,渴望有人来释疑解惑

我在高三那年,爱上了班上的一个漂亮女生。我的爱得到了她的热烈回应,然而,老师、家长对我们采取高压措施制止我们,我们不以为然。那时候,我们觉得我们的爱情就是我们的一切,只要有爱,什么都可以不在乎。怀着这种激情,我们偷尝了禁果。相爱的我们生活在四面楚歌中,我们被迫弃学出走。然而,很快,我们带的钱用完了,又冷又饿地流落街头。她开始怨怪我,我也不甘示弱地和她吵。有一次,我们俩在马路上打起来,警察将我们带走。我们被遣送回家。回到学校,我们的档案上都留下了“记大处分”的印迹。那年高考,我们都考得一塌糊涂。我不甘心,去复读,而她则一声不吭地去了南方,连招呼都没和我打一声,然后就永远失去了联系。

现在想来,那时候真是太傻了。我们根本不懂爱情,只是有些好奇,如果当时有人认真地和我们谈谈爱情,引导我们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朦胧情感,也许我们就不会那样意气用事了。

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成熟,爱情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既然不容回避,那就坦然地拿到桌面上来讲,也许会更有效。这是我的切身感受。

lili的妈妈:爱情这个东西太复杂了,还是少让孩子接触吧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女儿有些鬼鬼祟祟,每天一回家,就关在“闺房”里不出来。在个外面叫她,好半天才开门,露出一张脸,慌慌张张的:“有什么事?我在做作业。”一天,在路上遇到她的老师,老师说她上课老走神,也不爱和同学说话,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望着窗外,作业也做得很马虎。我心里很急,旁敲侧击地问过女儿好几次,是不是有什么事。她直摇头:没事,没事。

一天下午,趁她去 校,我打开她的房门,在床褥下翻出了五本言情小说。我气得不行:原来她是喝了爱情迷魂汤!我将书全烧了。女儿回来后,大哭一场,说是找同学借的。我丢给她一百块钱,让她去赔给同学,我警告她:如果再被我发现,就打你她的腿。

女儿真的“下不为例”了,变得懂事、听话了,成绩也上去了。可我却不敢再掉以轻心。家里订了一份晚报,上面有很多恩怨情仇的东西,我担心女儿看见,便将报纸拿到单位,送给病人或家属。我平时喜欢看言情连续剧,现在不敢看了,担心偶尔从电视机前晃过的女儿看见了,触动她敏感的神经,于是我只好天天守着广告看。

爱情这个东西太复杂,人世间的很多悲欢离和都是爱情惹的祸,连阅历丰厚的成人都无法把握好这个东西,何况乳臭未干的孩子;而且,他们现在正是成长时期,要学的东西很多,最好不要被这些属于成人世界复杂的东西扰乱思绪,分散精力。

心理专家意见:

1、爱,是一种崇高的情感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这里,将“爱”提高到“成为一个人”的层面来认识,其意义更值得我们深思。爱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可以具备的。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形成,它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它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标尺。

应当认识到,爱情教育的目的不是去教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孩子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通过积极的爱情教育,让孩子去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爱情观。所以,家长不能武断地认为爱情就是成人的专利,是孩子的禁区,或者将爱情教育看作是色情、流氓或者丑恶的东西,对孩子打上封条。

2、如何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

1、正视,而不是回避。孩子对爱情问题感兴趣是很正常的,影视剧、游戏、广告宣传、同学互相传教,形形色色的爱情观以不同的方式入侵孩子小小的脑袋,他所接受的关于爱情的信息已经超乎我们的想像。如果我们还家长还“谈爱色变”,那就是对事实的漠视,是掩耳盗铃了。面对孩子的好奇和困惑,我们应该以坦然心态视之。

记得儿子8岁时,我带他去看话剧《日出》。

顾八奶奶向陈白露抱怨:“他(胡四)呀,根本不懂爱情!”儿子笑出声:“他连爱情都不懂!哈哈哈!”又有一次,儿子饶有兴致地告诉我,班上的调皮男生经常故意招惹女生,想办法让她们哭鼻子。我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本意是想和他探讨“被关注”的心理需求,没想到,儿子回答:“这不是心理学的问题,是爱情学!”我暗暗吃惊:这小子,何时变成了爱情通?看来,这个问题,我必须和他好好谈谈,不能再回避了。我告诉他:“爱情是男女之间一种很美好的感情,每个人都会产生这种感情,很正常,也值得歌颂和赞扬。”据我了解,有些调皮的孩子经常会拿这种事开玩笑,比如谁和谁好上了,谁爱上谁了,好像一件很丑的事,我不能让儿子觉得这件事有什么不好。我还告诉他:“爱情要有责任,不是说想爱谁就爱谁,想怎么爱就怎么爱,要有能力承担责任才行。你爱一个人,必须有能力保证他幸福,比如能赚钱养活自己、养活别人。而你们都还是学生,要花父母的钱,所以你们还不能谈爱情,要等长大了,工作了,挣钱了,才能谈这事。还有,爱一个人还要关心他,爱护他。比如《日出》里,胡四不想承担责任,根 不关心顾八奶奶,所心顾八奶奶说胡四不懂爱情。”儿子恍然大悟:“我就说呢,怎么这么大一个人,连爱情都不懂!”我坦然地和8岁孩子讨论这个问题,他也开始学会正确看待这件事,不觉得好玩,也不觉得可恶。

2、尊重他的感受,不要讥讽他。

如果孩子对爱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像上述丽妮妈妈所讲述的那样,小姑娘偷偷看言情小说;或者突然对哪个异性有好感;或者发表一些大胆的言论,比如儿子9岁时就告诉我:“我班每个男生都有暗恋的女生!”我问他暗恋谁,他不屑地说:“没有固定的,过几天换一个”,面对此状况,家长在尽量表现得不动声色,千万不能讥讽她:“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净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你们连自己是什么都没弄明白,还想什么爱情的问题!”“你们这是玩荒唐可笑的小孩把戏!”这会让孩子很受伤,觉得受了羞辱,因为在他的认知和感受里,他所经历的感情都真实而有价值的,如果他视为珍宝的情感却被父母贬得一文不值,那么,对他来说,就等同于自己也被贬抑了。更不能在亲戚朋友面前嘲讽他,青少年最爱面子,也最恨父母让他在大庭广众之前丢脸,你如果让他丢了脸,他会想办法也让你丢脸的,比如,故意和你对着干或破罐破摔,他以他失败的成长作代价来反击你。

3、引导他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爱情现实。

作为我们成人,当然知道爱情的复杂性,现实中的很多悲欢离合都是“爱”这个字在作祟,但是,孩子对社会的认识有限,他们容易走极端,要么认为爱情就是桃花源,可以融化一切烦恼;要么认为爱情是罪恶之源,必须拒而远之,这都不利于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位妈妈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年轻女教师被负心男人抛弃后,绝望自杀。她和读高中的女儿一起探讨,她说:“这位女老师在工作中非常出色,有思想、有观念,然而在爱情上却犯糊涂了。爱情是一个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但却不是生命的唯一。生命中值得珍惜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亲情、尊严、人格、健康,我们崇尚爱情,但却不能做爱情的奴隶。”她还带女儿去法院旁听妻子被丈夫虐待的家暴案件。女儿很疑惑:“他们俩是自由恋爱结婚,有感情基础,后来怎么会变得像仇人似的?”妈妈告诉他:“男方说打她是因为太爱她,害怕失去她,他这是打着爱的幌子,其暴行后面是阴暗的思想和恶劣的人品。真正的爱应该是建立在平等、信任、尊严基础上。女方正是因为感动于他所说的‘太深’的爱而始终沉默,误解了爱的涵义,被甜言蜜语迷了心。”妈妈是想让女儿明白,对待爱情,必须有非常成熟和理智的心态,绝不是盲目的好感或者一时的冲动。

莫过分溺爱孩子!如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独生子女,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很多朋友都看得出。在这样的保护中成长,孩子是很难成为有用的人才的。

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独生子女,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很多朋友都看得出。在这样的保护中成长,孩子是很难成为有用的人才的。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美德?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生道路是曲折的,每实现一个目标,都需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需要有一种勇于吃苦的精神,不仅成年人需要这种精神,孩子更需要。

让孩子适当吃苦的必要性

从孩子的成长规律看,儿童和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家长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对孩子开展吃苦教育,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和曲折坎坷,在孩子的人生基础阶段,给他们开设吃苦教育这堂课,能磨砺他们的德行品质,升华他们的人生境界,增强他们的生存生活本领。因而可以说,让孩子吃吃苦,是为他们将来的人生旅途走得平稳顺畅作加油充气、储能蓄势的准备,让他们踏入社会后,在风雨人生中,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让孩子吃苦并不等同于“受虐”

当然,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让孩子吃苦应该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吃点苦,受点折腾;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

对孩子的吃苦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吃苦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逼”着孩子去吃苦,孩子自己不乐意,忍耐力就会降到最低点;加上他们心里明白,父母逼他们去吃苦,是父母对自己平时怕苦的一种惩罚,于是更加强化了“负意识”。所以,在这方面,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强迫命令,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而不是“光说不练”,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

借鉴:外国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

美国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

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德国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

加拿大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记者家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并且父母以他们的锻炼能力为自豪。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更有竞争力,有时也应该狠下心来,让孩子适当地吃些苦,这样对他们的成长非 有益处。

结语:父母爱孩子没有错,但过于溺爱孩子却万万要不得,如看不得孩子吃苦,舍不得孩子离开父母,舍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纵使有再多的舍不得,总有一天,孩子会长大,会离开父母开始自己新的生活。所以,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自我挑战中成长!

本文Hash:661c49d7853b8c0f2e736a58449cb5365849a5fc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